真挚隽永的情感————三毛散文艺术魅力摘要论文认为三毛是一个用生命去写作的作家,她的散文世界就是她散文的生命世界,读解三毛散文世界即是读解三毛,三毛的散文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点,三毛散文语言中具有很强的人文气息,她的散文是一部礼赞生命的生命纪实,平中出奇,淡中见雅,强烈抒情。
三毛笔下的“情”具有审美的多层次性。
她的散文作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因理生情,因情与情的冲突而生情,因情与理的矛盾而生情,形成了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情发于心,落笔成文的独特风貌。
在传统的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散文基础上向前跨出了一步。
关键词三毛;散文;情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三毛(1943——1991)本名陈平,浙江定海人,生于四川重庆,是台湾八十年代著名的畅销书作家。
内心细腻敏锐、感情丰富、梦想和现实真假不分的三毛以她传奇、浪漫、潇洒的人生以及《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等作品,在台湾内外多次掀起过“三毛热”,震撼了千万读者的心灵。
为什么三毛会拥有如此多的读者呢?很多专家就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现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曾经这样说过:“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
许多年里,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
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样的作家。
”与一些著作等身的名家相比,三毛显然算不了什么,但她的文章却赢得了海内外一大批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在我们当中曾经掀起了一段为时不短的“三毛热”。
三毛以她四十八年的生命历程构筑起一个自我生命的散文世界。
它也许永远无法成为经典性的文学文本,但正如贾平凹所说的,三毛是一个真正的作家,这是因为她是用生命去写作,其散文世界即是其自我生命存在的世界。
读解三毛散文世界即是读解三毛。
而笔者认为,三毛作品的魅力根源于一个“情”字,她是一位在散文领域内处理人情感的诗人。
“人生苦短,不喜平淡。
”逃学、苦恋、远走高飞、沙漠中美妙的爱情……以及最后自断生命,她大喜大悲、有笑有泪,她很流浪,也活得很精彩;她在寻找心灵的故乡。
三毛的作品充满使人一愣一惊继之一喜的传奇性;三毛自身充满奇特而动人的神秘性;她的真性真情,是动人而美丽的。
虽然三毛以“戏剧化的方式”结束了传奇的一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有一句话说得好:活着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活着;死后,只有好人活着。
作家的生命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永恒。
三毛的散文作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她倾注一颗博大的爱心关注一切普通人的命运,饱含深情的描写他们的不幸与痛苦;也在长时间的流浪和自我精神的放逐中体验一种自由的心境和质朴的人性的美丽,表现个体的精神、心灵状态,使作品具有了浓厚的抒情色彩。
一、三毛笔下的“情”具有审美的多层次性。
(一)亲情。
《背影》一文中,三毛把父母步行去看荷西墓地以及母亲买菜归来艰难独行的背影,作为抒情的突破口,字字融注了父母对女婿的哀悼和对女儿的痛惜,句句饱含了女儿对父母的感恩和亲情。
“我”看着“在风里,水雾里,独行的母亲”的背影,不仅发出了心灵的感慨:“守望的天使啊!你们万里迢迢的飞去了北非,原来冥冥中又去保护了我,你们那双老硬的翅膀什么时候才可以休息?······孩子真情流露的时候,好似总是背着你们,你们向我显明最深的爱的时候,也好似恰巧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影。
”这种袒露真情实感的抒情,体现出一种真挚的美,常常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中国父母对子女那份无法言说的深情,在三毛的笔下表现得浓郁而酣畅。
(二)、爱情(夫妻情)。
三毛是一位一生追求浪漫爱情的女人,因为爱心碎过,因为爱离家远游,因为爱与荷西过了六年神仙眷属般的幸福生活,也因为爱坚守了荷西逝去后十二年寡居的空寂。
在三毛的作品中,对爱情的描写和表现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三毛对荷西有感人至深的爱。
但她却极有功力地将这种爱注入家庭生活的一点一滴中。
在他的作品中,她与荷西的家居生活显得平凡而又奇特,细琐而不粗鄙,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在《白手成家》中,三毛描述了他们在物质极度贫乏的条件下自己动手改变环境的改造生活的故事。
他们睡价格贵得没有道理,只有床垫没有床架的床;他们把装棺材的木箱当宝贝似的做成家具,还漆上油漆……三毛还用人家丢弃在垃圾堆里的废旧轮胎做了“沙发”,她“奢侈”地养植物,甚至还得到过珍贵的“天堂鸟”花。
对生活和对生命的热爱,使她的文字也充满了现实生活的浪漫。
她学会了淡泊,她捡回深绿色的大水瓶,插上怒放的野地荆棘,那“强烈痛苦的诗意”,更盛与鲜花的娇媚。
“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哪个,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
”这是她自身生活的鲜活写照,更是她对美对幸福的追求中,所悟出的生命的法则。
在她的笔下,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爱,总是那样热热闹闹,绘声绘色,充满温暖的色调。
和其他一些女作家笔下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相比,可羡而更可爱,可望而更可及。
在《沙漠中的饭店》里,三毛描写她做的中国菜赢得了荷西上司的赞赏时这样写道:“荷西含情脉脉地望了我一眼,婚后他第一次如同情人一样的望着我,使我受宠若惊,不巧那天辫子飞散,状如女鬼。
”这表达的是一种多么真实的心情。
一个女人因为得到了丈夫的宠爱而万分欣喜,却又因没能在丈夫面前保持美好的形象而有些许的遗憾。
这是在幸福婚姻生活中的三毛对自己微妙心情的描写。
而在荷西不幸遇难逝世之后,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更以她那凄婉的抒情笔调抒发了对荷西至死不渝的爱情:“结婚以前,在塞尔维亚的雪地里,已经换过了心,你带去的那颗是我的,我身上的,是你。
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
”“就算你已成白骨,仍是春闺梦里相思有相思的亲人啊!”这一段换心的描写,饱含着多少人世变迁的沧桑,又有着多少悲欢离合、得而复失的惆怅。
作者把对丈夫荷西的追忆、眷恋和怀念写得那样情深意切,哀伤感人,谁能忘记那涌自心底带泪的声音。
三毛作品的成功,更在于她知道以实情感人,坦白真诚,对于感情的描写,没有太多的粉饰,而是展现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与趣味。
三毛的作品,被人称为“不写爱情的作品”。
在她的作品中,没有一般爱情作品所描写的青年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唧唧絮语的温馨爱情。
即使在《结婚记》里写她到与荷西婚前谈恋爱时的生活,最多也只写到他们如何在寒风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园的长椅上,想着如何解决温饱问题。
既是现实的,又是浪漫的。
而作为第一对在沙漠里公证结婚的夫妻,他们的婚礼如同他们的爱情一般,既没有洁白的婚纱礼服,更没有鲜艳的玫瑰。
三毛让荷西公司的司机去通知荷西第二天结婚时,司机反问了一句:“难道荷西先生今天不知道明天自己要结婚吗?”的情节真是特别有趣,让人不免印象深刻。
荷西送给三毛的结婚礼物是一个荷西自己在沙漠里面找来的骆驼头骨。
就是这样的结婚礼物,三毛却啧啧赞叹:“唉,真豪华,真豪华!”并赞道:“荷西不愧是我的知音。
”而结婚当天“我找了一件淡蓝细麻布的长衣服。
虽然不是新的,但是它自有一种朴实优雅的风味。
鞋子仍是一双凉鞋,头发放下来,戴了一顶草编的阔边帽子,没有花,去厨房拿了一把香菜别在帽子上,没有用皮包,两手空空的。
荷西打量了我一下:‘很好,田园风味,这么简单反而好看。
’”让人觉得这对夫妻的品位不凡,更让人看到了他们在平凡和艰苦中寻找爱的乐趣的浪漫气质。
(三)、乡愁(故园情)。
三毛二十岁的时候离开了父母家园,独闯世界,孤身一人展开了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流浪。
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在“不识相的西风中”,做一个骄傲的自豪的中国人。
三毛在半生的漂泊中住过高度文明的社会,住过了物质文明极度贫乏的国度,但她始终没有忘记她的根,她的故乡,她的祖国。
在她的作品中弥漫着浓浓的乡愁,抒发着作为中国人对故乡、对故乡人的关切和关心。
1989年,三毛首次回大陆故乡,这位生于大陆江南,长在宝岛台湾的儿女说出了心里的认识和愿望:“中国这片海棠叶子,实在太——大了。
“而我,从来不喜欢在我的人生中走马看花,行色匆匆。
对它,我犹豫了,不知要在哪一点,着陆。
“终于,选择,我最不该碰触的,最柔弱的那一茎叶脉——我的故乡,我的根,去面对。
”三毛在《祝福中国》一文里,写的是给一位居住金门的不知名的读者先生的回信。
金门读者用心地以牛皮纸做信封,精心地用红丝线装订出来边,再镶上一个大红盘花扣,左面一个春字。
打开来,七个毛笔字,就只写了这两句话∶“祝福中国,祝福您。
”三毛在回信中诚恳地表达:“受不起这么盛重的一针一线,当不起这三个字的祝福。
您,没有留下名字的朋友,您的名字和颜色━━就叫中国。
这份宝贝,是收信中一件极品。
双手捧著它,不知如何的珍爱,正如不知如何的爱中国,才叫合了一个人的心愿。
我要好好的看守自己,对待自己,活得像一个唐人女子,来报答我们共同的父母。
他们的名字,也叫中国,正如你我。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论是写故地的游览,还是写访友、会亲、祭祖,笔下都流露出悲欢交织的复杂心绪,形成了深刻而独特的抒情氛围。
走遍了千山万水的三毛,内心深处割舍不下的,仍然是那一份浓浓的乡愁,那一份故园深情。
(四)、人间真情。
三毛带我们走过了千山万水,看过了人世间太多的不幸和不平。
善良、真诚的三毛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着一切普通人的命运。
《娃娃新娘》中,她对十岁的新娘姑卡寄予了深切同情,对当地的野蛮婚俗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搭车客》中,她给予在沙漠中艰难行进的沙哈拉威人以慷慨无私的援助;《哑奴》中,她真诚赞美了哑奴的聪颖、能干和质朴,深刻揭露了蓄奴制的无理和罪恶,对哑奴一生的不幸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而在《巨人》中,十二岁的男孩达尼埃竭尽全力照顾多病的父母,一个人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三毛很受感动。
而达尼埃却告诉三毛说:“他们并不是我的亲生父母。
”“我喃喃地望着面前这个红头发的巨人,觉得自己突然渺小得好似一粒芥草。
”三毛在震惊之余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是对人性美的讴歌,也是对温暖人间的礼赞。
博大的人类爱心与真挚的人间真情也成为三毛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之一。
《哭泣的骆驼》一文,三毛以游击队领袖巴西里和他的妻子沙伊达的一场生死做小说的架构,对摩洛哥侵略者的憎恨,对撒哈拉威人为民族独立而战斗的赞颂,对游击队领袖巴西里夫妇的敬爱与同情,都是通过作者的“感情用笔”来表现的。
二、三毛笔下的情感处理三毛的散文作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尤以写情抒情见长,其作品的魅力根于一个“情”字。
但我们绝不可以将她所作的散文等同于一般所谓的传统的抒情散文。
传统抒情散文一般被概括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等等,不脱“睹物兴情”的古老原则。
而三毛的散文在此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步。
在她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情感的引发和流动方式是格外微妙复杂的,引发情感流动的也绝不仅限于外界的“物”、“景”。
三毛的散文,更多的是在人的情感的内部寻求、发现抒情的诗意,在情感的矛盾和冲突中、在人的情感内部因某种理念(包括宗教、伦理、道德等)与人的本性的矛盾和冲突中发现抒情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