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费者偏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副本

消费者偏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副本

课程论文和作业学年、学期: 2011-2012学年秋冬学期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姓名:童童学号:3100103866班级社会科学试验班1004消费者偏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童童 3100103866社科1004摘要:国际贸易理论是通过考查国家之间商品和劳动交换,来研究各国以赢利为目的的国与国之间的资源配置过程及这一过程按照一定的模式加以运行的机制,它主要解决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结果三个基本问题,并为国家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看到:各种贸易理论从效率不同、技术差异、禀赋差异、规模报酬、市场结构、产品差异、交易效率等不同角度对国际贸易的产生机制及贸易结构给出了解释。

但对消费者偏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和消费者偏好是如何影响国际贸易的却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本论文首先根据不同国家对不同产品具有偏好的差异这一现实存在,提出了偏好相对差异的概念,将各国由于历史或发展所产生的偏好上的差异给予了合理而简要的描述。

然后,从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李嘉图比较技术优势论和赫克歇尔一俄林的比较禀赋差异论入手,沿用2将不同国家针对不同商品的相对偏好差异引入到此类国际贸易理论中,采用新古典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探讨了偏好这个因素对一国贸易的影响,并希望对国家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国家贸易消费者偏好一般均衡分析边际分析一,引言由于世界各国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特别是人们消费理念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人们需求结构的多样化和差异化,需求层次更加不同。

在如今新的国际贸易条件下,各国人民的消费偏好差异将对国际贸易以及政策的制定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但是纵观整个贸易理论发展史,对消费者偏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做出阐释的理论研究少之又少。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认为一国对另一国只要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更高的产率,那么两国就可以经过分工合作以提高各自的收益。

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

随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

李嘉图形态的比较成本理论把复杂的经济情况高度简化。

他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以许多重要假定作为前提条件的,其中包括九大假设:①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只使用一种投入要素②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没有熟练和非熟练的区别③生产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其规模收益不变④不存在交易费用,且各国对不同产品的偏好同位相同⑤劳动力充分就业,并且在国内完全流动,而在国际间则完全不流动⑥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⑦国际贸易不影响一国居民的相对收入水平⑧贸易按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⑨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从上述假设中可以看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完全将消费者偏好放在了研究之外。

新古典的H.O 要素禀赋理论,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异方面来寻找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克服了李嘉图模型中关于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假定的局限,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新古典的H.O定理仍然建立在一系列的假定条件之上,这些假设条件包括:①没有交易费用。

②规模报酬不变,不同国家同种上平生产技术完全相同③两个国家间的需求结构相同④两国生产均为不完全分工⑤在两国中,两种产品两种要素都是完全竞争⑥要素在一国之中可以自由流动,在国家之间不能流动⑦两种产品一种是劳动密集性一种是资本密集型⑧无要素密集度互反从上述理论假设中,可以看出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同样是建立在没有先对偏好差异的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加上相对偏好差异,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未必成立。

新贸易理论在战后国际贸易分工格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由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

新贸易理论在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将假设条件由完全竞争、常数规模报酬和产品类同扩展到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及同类产品被区别对待从而打破了传统和经典的贸易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减”这两个关键的假设。

他们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新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等概念和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和分析产业内贸易,得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结论并极好地解释了行业内贸易现象。

但遗憾的是,新贸易理论同样没能对消费者偏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出合理的分析。

下面,本论文将在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的基础上引入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来进一步讨论消费者偏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二,模型的建立2.1 偏好相对偏好偏好受国别、民族、时代、政治、文化、经济、个人情况等影响。

偏好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偏好是个人源于对自身幸福和满足的追求而表现出来的对不同商品的不同需求程度。

在经济学中,假定人的行为理性化,则个人偏好遵循在收入约束的条件下,达到效用最大化或支出最小化的要求。

在确定的约束条件和一组观测的价格以及确定的商品条件下,满足效用最大化的消费需求对总效用贡献的程度即显示消费者行为合理化条件下对商品的偏好程度。

一个消费者集合,其消费者的总和需求对总效用的贡献指数即显示该集合的总和偏好。

假设有X,Y两种商品,设效用函数为u=,则对该国居民而言,对X,Y两种商品的偏好指数分别为a和b其中a,b ,如果a=b则表明该国对两种商品偏好相同;若a>b则表明该国对X商品偏好较强;若a<b则表明该国对商品Y偏好较强。

假设另外一个国家的对商品X,Y的效用函数U=,则该国对x,y两种商品的偏好分别为c,d。

若表明前一国对商品x的相对偏好比后一国强。

由此,我们可以建立起关于两国偏好的函数方程。

2.2模型的设计2.2.1模型假设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只使用两种投入要素2,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没有熟练和非熟练的区别3,生产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其规模收益不变4,没有贸易壁垒,不存在交易费用5,不同国家同种上平生产技术完全相同6,两种产品一种是劳动密集性一种是资本密集型7,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8,要素在一国之中可以自由流动,在国家之间不能流动9,两个国家对两种商品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出来10,两个国家的资源总量都相等2.2.2 构建模型两个国家1,2,生产两种产品X,Y,分别投入两种资源K,L。

(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力)对于国家1,有初始资源K0和L0,生产函数为;X= Y=假定资源充分利用 lx+ly= L0 kx+ky= K0max u=,其中C1和D1均代表消费偏好且大于零小于一且C1+D1=1 并记=Q1,Q表示对X ,Y 的相对偏好假定没有贸易自给自足的条件下:pX+Y=w L0 +r K0,p代表以商品Y表示的X的价格在既有的条件下,国家1中生产X,Y的两个代表性企业家爱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对 X 部门max;对Y部门maxπ=Y-wly-rky联立以上方程,可得到以下方程组X= Y=lx+ly= L0 kx+ky= K0max u=pX+Y=w L0 +r K0maxmaxπ=Y-wly-rky2.2.3 模型求解对于以上方程组,求解的:xY=Lx=Ly=Kx=Ky=W=r=其中kx ky lx ly见上max=0maxπ=Y-wly-rky=0P1==u=(同理,对于国家2,又假设可以看出,出了先飞偏好不同外,其余均相同故,计国家2对商品X Y 的偏好分别为C2 D2P2=由比较优势理论得知,只要P1P2,两国就可以发生贸易则=由此可见,只要,即Q1两国就能发生贸易,这拓宽了贸易发生的基础。

也就是说,尽管在其他各个各方面(包括要素禀赋,生产函数,劳动效率,生产技术)都相同的情况下,两个国家同样能发生贸易。

三,模型拓展通过以上模型分析可以得出,在两国各个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两国如果消费者偏好不同,仍能发生国际贸易。

下面,将尝试着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假设看看贸易将如何进行。

首先,我们知道,只要,即在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同,就能发生国际贸易。

3.1放宽第十条假设,即两国资源总量不相等。

记,国家1的劳动力和资本总量为L1和K1,国家2的劳动力和资本分别为L2和K2。

依上模型,得出:=这似乎能够解释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的矛盾,即里昂惕夫之谜。

尽管,美国是资本密集型的国家,只要消费者偏好有着及其强的影响,即对资本密集型的产品有很强的偏好,则美国人有可能是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性产品。

3.2放宽第五条假设,即认为两国生产两种产品有着不同的生产率。

对于国家一,假设生产函数为;X= Y=对于国家2,生产函数为:X= Y=依上模型可以得出:=从依上模型求解结果可以看出,消费者偏好会对技术差异造成的贸易结果产生干扰。

一般来说,一国会出口在技术上具有优势的商品,但是,如果该国国民对具有技术优势的产品有着强烈的偏好,同样会导致贸易逆转,进口具有技术优势的产品。

3.3同时放宽条件五和十,即要素总量和生产技术都不同。

综合以上两种因素,模型求解得:=通过以上的求解可以分析出,在要素不同,技术不同,偏好也不同的情况下,一国该如何制定贸易策略。

四,模型的进一步改进除了上述的三条假设拓展外,模型还可以进一步改进。

具体可租做出以上几点改进。

1,该模型主要分析的是,产业间的贸易基础,即对不同类的商品偏好不同对贸易的影响,分析也是基于要素禀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如果引入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产业内的贸易基础,会更完善。

2,在模型拓展第二条中,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释生产技术上的差异,只是解释了在全要素理论下的差异,并没有指明在要素条件不同下的生产函数的差异。

由于知识结构和水平上的问题,真正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模型将会变得无比复杂,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五,总结本文对消费偏好对贸易的影响分析,其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文中的分析启示我们,从改变偏好的角度,可拓宽调整外贸发展的思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全民索质,引导理性消费,以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

西方人喜欢喝咖啡,而中国人喜欢喝茶,西方人比较喜欢吃牛肉,而中国人吃猪肉较多。

可以根据各地的消费偏好调整贸易结构。

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是赫克歇尔的要素聚赋理论无法解释的。

其实,这用消费偏好也可以加以解释。

由于发达国家收入相近,有着相近的消费偏好,而需求结构越相近,越容易发生国际贸易。

平均收入,可作为衡量需求结构的一个指标。

并且,消费偏好对国家政策的制定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改革开放、脱贫致富的过程中,汽车消费表现为对进口高档大排量轿车的高需求。

这一方面增加了我国对国外高档轿车的进口;另一方面,在国产轿车技术发展创新的初期,即给幼稚的民族工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再就是,进口高档轿车大都为大排量汽车,在汽油能源日益涨价的今天,对我国这样一个需要大量进口原油的国家而言,对进口高档大排量轿车的高需求也带来对汽油需求的沉重压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