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记叙文阅读可以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文章,这些文章是小学阶段最常见的文章。
知识点一:词语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写出词语的含义。
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和使用上的灵活性(可以临时改变用法和词性),有些词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往往难以理解。
因此,必须要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其方法大致有:1、找出前后文中的有关语句——明确词义。
这是指有些词义已包含在或直接出现在文章里,只要联系前后文加以明确就行了。
比如:比如《将相和》中有“完璧归赵”这个词语,但课文中只有“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想一想送回的“和氏璧”怎样的?就可以理解到“完整”的词义,那么“完璧归赵”的含义就是:把和氏璧完整无缺地归还赵国。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
有些词在实际使用时,词义有了变化。
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变化例如:“他借到一本杂志,贪婪地读起来。
”“贪婪”的本义是贪得无厌。
放到句子里怎么也说不通。
可以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然后再思考“贪婪”的意思,就能领会这里的“贪婪”是不知满足,专心入迷的意思了。
3、借助前后文决定取舍一一选准义项。
有些词有多种义项,在文章中究竟取何种解释,就要“借助”前后文,把词义与具体的语言相联系,要注重根据查字(词)典得到了多种义项,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对照文章,恰当选择的思维过程,并注重培养学生把选择的词义,放到句子中检查是否合适的学习习惯。
二、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1、动词:不行。
因为这个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突出这句话表达的意思)2、形容词:不行。
因为这个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突出这句话表达的意思)3、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与事实不符,表达不够清晰。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根据题目及文章含义看看具体能不能哦!)三、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状况)(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这些词语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复习训练:1、给带点的字选择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闻①听见②听见的事情③名声④用鼻子嗅气味。
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⑵《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幅世界闻名的油画。
()⑶一进公园就闻到了荷花发出的清香。
()⑷我们小记者正在采访新闻。
()单薄①衣服穿得很少②身体瘦弱③不充实⑴这篇文章的内容太单薄。
()⑵天冷了,衣服不要穿得太单薄。
()⑶他不高,身体显得太单薄了。
()2、说出带点词语的意思。
()⑴我看这两个字没有什么区别。
()我看你还是区别一下吧!()⑵孔繁森甘于吃苦,乐于奉献。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就回去。
()3、联系课文,解释句子里带点词语的意思。
⑴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负荆请罪:⑵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神机妙算:⑶我们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自作自受:5、阅读练习。
生命的价值①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中的男孩儿,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有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②院长总.笑而不答。
③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儿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去卖,但不是‘真卖’。
记住,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④第二天,男孩儿蹲在市场角落,意外地有好多人要向他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愈出愈高。
回到院里,男孩儿兴奋地向院长报告。
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
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⑤最后,院长叫男孩儿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
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更由于男孩儿怎么都不卖,竟.被传扬成“稀世珍宝”。
⑥男孩儿兴冲冲地捧着这块石头回到孤儿院,将这一切禀报院长。
院长望着男孩儿,徐徐说道:⑦“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
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稀世珍宝。
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阅读练习1. 请写出本文的六要素。
(1)时间:(2)地点:(3)人物:(4)事情的起因:(5)经过:(5)结果:2. 第②自然段中加点字“总”与上文哪个词相照应?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3. 第⑤自然段中加点字“竟”能否去掉?为什么?4. 结合上下文说说“院长叫男孩儿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为什么不说“卖”,而是说“展示”?5.普通的石头为什么成了稀世珍宝?(请用文中的话回答)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知识点二:句子一、句子分析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修辞的分析: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格式:修辞+结合上下文,修辞的作用以下是不同修辞的作用及答题格式,答题时请注意,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1)比喻、拟人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拟人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答题格式:把XX比作(把XX拟人化)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2)排比作用: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答题格式:应用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齐,更有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3)设问作用: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对比作用: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答题格式:XX与XX作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作用: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6)反问作用: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答题格式: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改为陈述句用作意思),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7)反语:作用: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答题格式:增加对……的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8)借代作用: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9)引用作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语言更优美,增强趣味性。
A、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B、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C、引用数据、例子:其作用通常为“使文章内容更准确、深刻、精密”。
(10)对偶作用: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答题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以上作用。
)(11)夸张作用: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答题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以上作用。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复习训练:父亲的信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
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
父。
”②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③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
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中总认为与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地报报平安而已。
父亲却认真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
父亲的信很短,从没有超过一页纸,有时常常是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等等。
④父亲的信又是随意和马虎的,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后面才载有殷殷的嘱托。
而且家里好像也没有一支真正能用的笔了,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
我曾提醒父亲不要用红笔写信,但父亲“顽固”依旧。
战友读到家书的时候,往往都是激动异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我读父亲的信却没有这种感觉。
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
我总能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然后收起来,留意一下这是父亲的第几封信。
⑤探家的时候,我开玩笑般对母亲提起父亲的信,想让母亲告诉父亲,如果没事就不必经常写信了。
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那几角邮资的。
而母亲的回答却出乎我的预料:“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
”像把我丢了一样?我一时怔在那里,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在心中升起。
⑥偶然翻着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上了我的名字。
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
此时此刻,我不由泪流满面: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⑦到部队后,我也买了许多信封,写上了父亲的名字。
我知道我也会经常给父亲写信的,告诉他我在部队一切都好。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说“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第三、四段,请你从原文中找出最典型的四个词,概括作者笔下父亲写信的特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3、第四段中作者说读父亲信的感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