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韩国电视剧《大长今》引发了“青春励志”的电视剧概念以来,这一类型的作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荧屏,其中一些富于创新精神和思想内涵的代表作尤其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如2006年号称为“红色偶像剧”的《恰同学少年》,2007年被观众和市场誉为“80后必看剧”的《奋斗》,以及2007年火爆荧屏的电视剧《士兵突击》,2008年在央视一套热播的《五星大饭店》、《旗舰》等等。
诚然,青春励志剧隶属偶像剧的范畴,但从严格意义上说,以上电视剧已不属纯粹的青春偶像剧。
《恰同学少年》讲述的是严肃的革命历史故事;《奋斗》表现的是普通的80后青年的生活;《士兵突击》甚至没有爱情主题……然而从本质看,它们并没有脱离青春生活的主题,并且以充满向上力量的励志精神展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风格,它们的出现,为偶像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样本和启示。
一、被重新定义的“青春偶像”在以往的偶像剧中,主人公往往多是大学生、记者、画家、IT精英等时髦身份或白领阶层,伴随这些俊男靓女的也常是高级公寓、星级酒店和咖啡馆这类时尚场所,在营造浪漫唯美的情调的同时,却也远离了生活的真实,这样的偶像是梦幻般高不可及的。
而青春励志剧中的偶像则走出了浪漫的童话,还以现实生活的本色。
《奋斗》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家境普通的大学生,他们在就业的压力、爱情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中茫然彷徨的故事,正是当代大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士兵突击》的主人公许三多更是一个土得掉渣的农村青年,但他经过部队的历练,成长为一个有精神内涵和骨气的军人。
这些角色紧贴现实,令人倍感亲切。
而《恰同学少年》更是独辟蹊径,使领袖走下神坛,以平视的角度塑造了一个志向远大、朝气蓬勃而又有缺点的青年毛泽东,使中国的观众前所未有地贴近了毛泽东。
在这一系列的电视剧中,完美的“偶像”被消解,被重塑,变得平凡、真实,让人容易接受,乐于亲近,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认同感。
二、充满时代感的“励志”精神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当代青年所面临的挑战是空前的:升学就业的沉重压力、现实和理想间的巨大差距、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青春已不再是不谙世事的年轻浪漫、卿卿我我的花前月下,而是掺杂着无处不在的现实因素。
因而,励志成长是他们的生活主题,也是他们的精神诉求,青春剧的创作要贴近现实,就势必要表现这一主题。
如2007年最火爆的电视剧《士兵突击》,通过平庸的小人物许三多以自己不懈的努力成长为“拿的荣誉超过一个标准班”的优秀士兵的故事,强有力地传达并阐释了“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内涵,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带给身陷平凡琐碎生活中的人们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不抛弃、不放弃”也关于青春励志剧现状、走向及发展的思考■李佩菊[理论探讨]栏目主持:大木38[理论探讨]栏目主持:大木由此成为了2007年的流行语之一。
《恰同学少年》中革命年代的青年人怀抱理想集体背诵《少年中国说》、雨夜登岳麓山、橘子洲头的呼喊……那种充满激情的气氛深深地感染了当代青年。
《奋斗》中的主人公们遇到了各种挫折及困难,但他们仍然保持一颗积极向上“奋斗”的心,那些机敏风趣、充满乐观的台词让我们倍感“80”后的蓬勃朝气。
总之,这些青春剧走出了包装靓丽、远离生活实际的藩篱,不再一味谈情说爱,而是传达出一种在浮躁的商业大潮中被淡忘的坚持,一种对理想的执著,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给人以巨大的鼓舞,也由此凸现了青春的本色:年轻、朝气、进取、信念、富有生命的激情。
三、融合多种类型,走向主流文化偶像剧作为电视剧的一种类型,有其基本类型特征,如都市背景、爱情主题、帅男靓女、唯美画面等。
这些特征一方面成了青春偶像剧的夺目标签,另一方面也日渐成为其发展的无形束缚,出现了盲目抄袭、情节雷同、故事贫乏、表演苍白等诸多弊病,①因此,青春偶像剧必须拓宽领域,走“超类型”与“跨类型”的路线才能生存发展,而以上励志剧已然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如《恰同学少年》实现了革命历史剧和青春偶像剧的对接与融合,《旗舰》融军事题材、爱情、亲情于一体,《士兵突击》以单纯的军营背景打造了崭新的青春偶像。
如果说这些主旋律题材是借鉴了偶像剧模式以赢得更多观众的话,那么更贴近偶像剧本身的《五星大饭店》、《奋斗》,则在传统类型特征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现实生活内容,蕴涵着一股励志人生的导引力量,暗合了当下的主流意识形态,有效地提升了作品内涵。
以上作品的出现表明了青春励志剧的一个清晰的走向:超越类型,融入主流。
如前文所述,在处于复杂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以独生子女身份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文艺作品有责任为他们树立正面的和具体的行为导向,给他们以时代精神和价值品位的熏陶,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长期以来,作为大众文化阵营中的一员,青春题材一度为主流文化阵营所忽视甚至轻视。
这种局面一方面导致了青春剧的艺术水准和文化水准长期得不到提升,另一方面也使主流文化在这一领域中丧失话语权,青春偶像剧逐渐成为大众狂欢的娱乐场所。
如今,在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社会语境下,主流文化应更积极地争夺这一领域的文化权力,“不断地要去破坏或重组大众文化、要把大众文化的定义形式包围和限制在统治形式的更具包容性的范围之内”。
②以上电视剧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动向,将当代青年的励志人生教育与他们的青春成长经历结合,富于时代感与现实意义,表明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正逐渐走向沟通与融合,青春剧已经开始受到主流文化的关注,开始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而主旋律题材也藉此实现了主流文化价值观与流行题材的较好结合,既有效地提高了观赏性,又为主旋律电视剧带来了清新时尚的气息。
四、贴近现实,提升人文内涵,凸现本土青春剧特色作为一个形态已十分成熟的剧种,日韩青春剧在编剧、演员、制作等方面都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并带有较明显的民族特色;中国青春剧要想发展,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超越其相对固定的模式,打造具有本土化特色的青春励志剧。
以上剧作在这方面已经作了多种探索,如与军营主旋律题材的结合(《士兵突击》、《旗舰》),别出心裁的“红色偶像剧”模式(《恰同学少年》),以及对现实题材的敏锐展现(《奋斗》)等。
然而,在展现本土生存环境、当代青年的生活状态和方式以及本民族文化传统方面,青春励志剧尚需付出巨大的努力。
首先,励志应融入一般受众的日常生活。
时下虽然不少青春剧打着“励志”的旗号,但剧情往往脱离现实,使主题变得空洞飘忽。
如《五星大饭店》中潘玉龙的励志人生,是在金碧辉煌的五星饭店中书写的,每遇困难总有贵人相助,或是清纯的邻家女孩,或是美貌的女总裁……浪漫美丽一如童话。
③《旗舰》中郑远海的成长过程,是在郑、鲁两家的恩怨离别、梅杏儿的“身世之迷”、于季东的商海沉浮等情节纠葛中展开,曲折好看的同时,却也远离了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
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的艺术样式之一,电视剧理应成为人们理解社会、观照现实、实现审美的中介,应该贴近普通受众的生活与梦想。
真正的励志剧应表现普通观众所熟识或能近距离感受的人物和环境,从而得到其深层心理认同,而非仅仅传达一种时尚的励志理念。
如《奋斗》表现的是当代青年的思想和生活状态,如失业、闪婚、女性对事业和自我的注重等,非常真实而富于生活气息,他们的情感和追求也就特别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可见,青春剧要想实现本土化,必须立足于现实,展现中国青年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本土化也就是一种真实性、真实化。
在这样的基础上来呈现一种超越现实的励志精神和浪漫气质,方能打造出真正的中国青春励志剧。
其次,对励志主题的演绎,应具备更丰厚的人文内涵。
当前一些作品的人性书写,尚存在流于表面、肤浅空洞的弊病。
如《五星大饭店》中潘玉龙出身贫寒,理想是做一个高级的酒店管理者,他从一个贫穷的大学生,一步步成长为五星大饭39店的领班,推动他的是一种五星级酒店的职业精神:完美无缺。
然而不管是他卷入跨国财团的斗争,还是身处爱情的旋涡,其心中的迷惘、欲求和人性的挣扎并没有深刻地体现出来,而是迷失在五星饭店色彩斑斓的时尚景观中。
《旗舰》着力传达的是坚持理想不放弃的“旗舰精神”,但主人公郑远海的成长经历却一再被“三角恋”甚至“多角恋”的爱情戏冲淡,其经受挫折时的失落和迷茫,对理想的坚持,从浮躁冲动走向成熟的精神历程并没有得到充分深入的展现。
与上述作品对照,《士兵突击》则透过“平民英雄”的表象,更致力于对深刻复杂的人生意蕴的探讨,正如许三多所说,“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有意义”。
作品对许三多成长过程的具体细致的叙事表达,使观众真切体悟到一种人生的精神境界,从而激发出对生存价值的深层思考与追寻。
《奋斗》探讨了当今青年人所面对的诸多问题,对其人生和情感进行了深层次的发掘,凝聚全剧的核心思想,则是对爱情、亲情的强调,体现了当今市场经济主导下的社会对传统价值观的召唤和回归。
正如主人公陆涛所说,“没有家庭这个‘1’,钱,只是一串没有价值的零。
”而剧中人物最终的选择,又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自我的重视,个性的张扬。
与金钱和权力相比,坚守纯美的人格,实现自身价值,显得更为重要。
总之,青春剧若一味地停留于浪漫的爱情,或唯美时尚的元素,是无法满足当代受众多元、深层的审美需求的,而理念化地灌输人生励志教育,同样难以聚拢更多的受众。
长此以往,青春励志剧必将重蹈偶像剧的覆辙,失去发展的活力与后劲。
唯有遵循生活的逻辑,深入到人性真实的层面,展现当代青年思想和行为的复杂和多变性,对主题进行更深刻的挖掘和更丰满的展示,才能真正与电视受众的情感诉求紧密相连,从而真正地达到励志的目的。
第三,励志应融入文化的气息。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青春励志剧,还必须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子注入剧中,反映中国人自己的思想、传统和风俗。
2005年风靡中国的韩国电视剧《大长今》,既传达了不轻易放弃、坚忍乐观的富于现代感的“大长今”精神,又充分而完整地、形象化地阐释了儒家思想的基本观念,在励志的同时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气息和文化内涵,从而具备了高度的艺术魅力和真正的文化价值。
正如有导演曾说,“韩剧之所以打动了包括中国观众在内的很多东方观众,原因可能就是剧中所体现的儒教传统,那种有些森严的长幼尊卑关系,几代同堂的生活方式以及孝敬父母、重视家庭、谦恭有礼的人生态度,激起了老年人的怀旧情绪,也让年轻人感受到了浓郁的东方传统”。
④韩剧保存了韩国文化本源的味道,而我国青春剧往往缺乏传统文化内涵,流于肤浅和媚俗。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当下,对文化产品民族特色的需求更显得迫切,中国特色的青春剧励志剧应积极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吸收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文化新质,形成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色。
如《奋斗》具有浓郁的“京味”,那些幽默甚至油滑的语言让人倍感北京人特有的诙谐和达观,充分体现了主人公身陷困境却乐观无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