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疗方法论文摘要:目的探究社区药学干预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3月社区糖尿病患者4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基本降糖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社区药学干预。
对比两组患者的干预情况与血糖变化。
结果观察组患者经社区药学干预后在用药管理、饮食运动等方面,空腹、饭后2h 的血糖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持久,并发症较多,给予社区药学干预后有效控制血糖变化,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关键词:社区药学干预;糖尿病;治疗应用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与不合理膳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因素有着紧密关系[1]。
患病后需长时间在医院外进行治疗,有些患者对糖尿病用药治疗还存在着误区,缺乏相关知识,饮食得不到有效控制。
认为饭后吃双倍的降糖药物就能使血糖恢复到正常范围,这样不仅对患者身体造成危害,还加大因滥用药物带来的风险[2]。
为了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减少不合理用药带来的危险,增加药物依从性,给予糖尿病患者社区药学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3]。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3月社区糖尿病患者43例,对患者给予社区药学干预后,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4月~2013年3月社区糖尿病患者43例,患者知情的情况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22例,其中男性患者为14例,年龄为44.7~69.1岁,平均年龄为(57.81±2.94)岁;女性患者为8例,年龄为42.1~70.3岁,平均年龄为(54.05±2.84)岁;病程为2.9~16.4年,平均病程为(8.57±1.01)年。
对照组患者21例,其中男性患者为13例,年龄为48.6~71.4岁,平均年龄为(56.78±2.39)岁;女性患者为9例,年龄为43.6~72.3岁,平均年龄为(55.17±3.14)岁;病程为2.2~15.7年,平均病程为(6.52±2.19)年。
小学文化程度的患者为7例,初高中文化程度的患者为21例,中、大专文化程度的患者为10例,本科文化程度的患者为5例。
43例患者均未发现脏器功能、认知障碍及精神疾病,所有患者病程、性别、文化程度等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根据患者身体病情状况,合理选择有效的降糖药物并给予相应的用药指导。
观察组患者在降糖治疗的基础上从多方面进行社区药学干预治疗,具体干预方法如下。
1.2.1建立患者健康档案社区药学服务团队由全科医师、药剂师、护士等医务人员组成。
对患者的病情、过敏史、家庭遗传病史、生活习惯等进行调查记录建立档案,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给予针对性干预护理。
并定期测量患者尿糖、血糖、体重等基本指标,询问饮食、运动、起居的改变情况。
1.2.2基本方法首先对患者心理进行护理,糖尿病患者治疗时间较长,需要通过长期的饮食、服药、运动等进行预防,给患者心理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极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
因此,医务人员应安抚患者不良情绪并进行心理指导,减轻疑虑,让患者正视病症,以积极的心态去接受治疗,鼓励患者参加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
常听柔美和谐的音乐,陶冶自身情操,保证心情的舒畅。
首次得知患病的患者心情无法快速平静、心理较为恐慌,出现失眠情绪萎靡的现象。
而向人倾诉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舒压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提倡患者向家属、护理人员或病友进行诉说,使患者波动较大的情绪得以缓和。
其次,在社区内设立糖尿病咨询服务台,患者可与药学专家、糖尿病专家直接进行通话或面对面询问。
相关专家对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运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解并回答问题,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可进一层次的讲解,确保咨询的患者听得懂,听得明白。
定期召开有关糖尿病的专题讲座,向患者讲解控制病情的方法,使患者准确掌握糖尿病的病症、临床表现、血糖正常范围值、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防护措施等相关的知识。
在讲座中让控糖效果较好的患者上台进行经验的交流,分享有效科学的控糖方法。
1.2.3用药指导为了更好的提高患者药物依从性,确保发挥正常疗效,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医务人员需对患者讲解药物作用机制,让患者明白正确服用药物与血糖的控制有直接关系,确保患者了解正确用药时间。
告诫患者只要按时服用药物,病情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如格列奈类的降糖药物用药方法应为饭前即刻口服;噻唑烷二酮类的降糖药物,用药方法较为灵活,但连续服用2~4w后才能起效;磺脲类的降糖药物,用药方法应为饭前30min口服;双胍类的降糖药物,用药方法为饭前30min,若患者肠胃道不适可给予饭中或饭后口服。
护理人员还需定期上门给予用药指导,对不合理用药的患者及时进行纠正,保证发挥出药物的正常疗效。
糖尿病患者中大多也伴有心血管类的疾病,尤其是高血压疾病。
同时也会引起因动脉硬化产生眼底、周围神经的病变,社区药学专家应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情况合理配比药物。
对未引发并发症的患者加强这方面的预防工作。
1.2.4饮食运动训练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要科学、规律,对患者讲解饮食控制对病情变换的影响。
病情较轻的患者不重视饮食可加重病情,因此,无论病情发展的程度,是否存在并发症均需严格遵守低糖、低盐、低油的原则进行饮食。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体重、每天的运动量,结合少食多餐的原则,对每餐热量进行合理控制,食物搭配要多样化,多食用粗粮及蔬菜,减少糖分、脂肪的摄入量。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摄入大量蛋白质后,会增高患者肾小球的滤过压,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应对同时伴有肾病的患者合理减少蛋白质的摄入。
尤其是老年患者应少食用动物肝脏,控制胆固醇的摄入,如少吃肝、心、蛋黄等,烹饪食物时禁止使用猪、牛油,尽量选择植物油或橄榄油。
在运动训练时,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在饭后1h 进行全身性的有氧运动,如:健身操、太极拳、散步、爬楼梯等。
最少3~4次/w,20~30min/次。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合理进行一些力量上的训练,如俯卧撑、杠铃、引体向上等。
不仅锻炼肌肉强化骨骼,还能加速体内的新陈代谢。
对骨质疏松等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必须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患者在家中要时刻注意血糖变化,如出现异常及时给予治疗或更改治疗方案。
1.3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观察组22例患者给予药学干预后病情知晓率86.36%,坚持运动患者18例(81.81%),按时用药21例(95.45%),合理饮食患者17例(77.27%)。
对照组21例患者给予药学干预后病情知晓率61.90%,坚持运动患者11例(52.38%),按时用药14例(66.66%),合理饮食9例(42.85%)。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6.6±1.8)mmol/L,饭后2h血糖(8.9±1.7)mmol/L,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7.1±0.9)mmol/L,饭后2h血糖(12.3±1.6)mmol/L,观察组患者的血糖变化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3 讨论糖尿病与不健康的饮食和作息时间有密切关系,对糖尿病患者给予社区药学干预能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知晓率、自我保健意识,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产生[4]。
而单纯进行药物治疗,疗效满意度不佳,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从而患者容易出现消极心理,出现抵触治疗的情绪。
而有些患者年龄偏大、文化知识有限、理解能力较差,不能很清楚的了解该病的一些注意事项,常会出现治疗不理想、滥用药物的情况发生,加重患者的病情[5]。
这时医务人员要耐心讲解安全合理用药的知识,着重对年龄偏大患者进行血糖变化及其它方面的监护工作[6]。
尤其是年龄偏大的老年患者,记忆力的减退常出现药物漏服忘服的现象,叮嘱患者家属监督患者按时服药。
对空巢老年患者,社区护理服务人员应上门主动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并经常陪伴左右加以关心,使患者减轻孤独感、忽略感[7]。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从建立患者档案、基础、用药、饮食运动等方面进行社区药学干预后空腹血糖与饭后2h血糖变化、疾病的知晓率86.36%、按时服药率95.45%、坚持运动率81.81%、合理饮食率77.27%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说明社区药学干预后,患者用药自觉性、血糖水平的降低等变化显著。
对社区护理人员也要进行定期培训,不仅要加强药学专业知识,还要以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去对待每一位患者。
让患者感受到温暖,打开心扉,增进医患之间的关系,提高护理的依从性和服从性,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给予糖尿病患者社区药学干预后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有效控制血糖变化,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1]陈勇彬.社区药学干预对糖尿病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2,6(07):172-173.[2]林晓兰.社区综合干预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2,01(24):114-115.[3]张秋玲.社区综合干预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2,18(12):158-159.[4]李晓娟,韩小玲,徐文红.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模式的探讨[J].甘肃中医,2012,23(6):55-56.[5]黄庆君,马葵芬.糖尿病患者的社区药学服务效果评价[J].药事组织,2011,20(21):46-47.[6]刘莹菁.老年性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2,8(31):131-132.[7]邓菊香,李碧娟.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康复质量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4(9):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