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在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在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用我社区服务中心于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76例进行研究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
所有患者均统一采用替米沙坦进行治疗,并采取不同的时间给药,对照组患者晨起8 h服药治疗,观察组患者晚间20 h服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疗效,分析其差异。
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高血压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控制,且多数患者的血压水平变化均处于稳定状态,并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然而,观察组患者在晚间服药后,其血压的下降程度及稳定程度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同时,治疗前所有患者均为非杓型高血压,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转为杓型高血压12例,转变率为31.6%,而观察组转为杓型高血压32例,转变率为84.2%,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转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血压患者晨起时服用替米沙坦或是晚间服替米沙坦,均能起到良好的降压效果,但根据结果显示,晚间服药后的疗效更为显著,因此,值得推广及应用。
标签:非杓型高血压;给药时间;晚间;晨起;替米沙坦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临床上容易伴随着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慢性肾脏病以及脑卒中等并发症症状。
目前高血压可以有效的预防及控制,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以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替米沙坦是临床上常使用的有效降压药物,掌握用药时间是提高疗效的前提条件,因此本文将对高血压患者76例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使用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用我社区服务中心于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76例进行研究和分析,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高血压,且为非杓型高血压类型。
所有患者在入院前均无使用降压药物史,排除呼吸暂停综合征、心梗、心衰及血糖水平过高等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
其中男56例,女20例,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为66岁,病程均为2~12年,平均病程7年。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先进行血压监测,使用血压监测仪对其进行24 h的血压水平动态监测,以早上6~21 h作为白天的记录时间,以晚上21~6 h作为夜间记录时间。
白天需记录血压变化,1次/0.5 h,夜间需记录血压变化,1次/h,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水平情况。
两组患者均统一服用替米沙坦进行治疗,口服80 mg/次,治疗持续时间均为12周,对照组患者晨起8 h服药治疗,观察组晚间20 h服药治疗。
1.3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24 h内的血压水平变化情况、日间血压水平变化情况及夜间血压水平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血压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观察组2 4 h血压监测中,治疗前其收缩压为:(144.22±11.66)m m H g,治疗后为(122.46±7.21)m m H g,舒张压水平为(9 6.22±5.44)m m H g,治疗后为(76.22±4.69)m m H g;日间收缩压为:(148.26±12.01)m m H g,治疗后为(123.76±6.88)m m H g;舒张压水平为(94.12±3.44)m m H g,治疗后为(75.21±3.69)m m H g;夜间收缩压为:(14 3.00±11.55)m m H g,治疗后为(120.69±7.64)m m H g,舒张压(97.66±5.69)m m H g,治疗后为(75.33±3.63)mmHg。
对照组2 4 h血压监测中,治疗前其收缩压为:(143.2 2±10.66)m m H g,治疗后为(123.36±6.21)m m H g,舒张压(97.12±5.44)m m H g,治疗后为(78.21±5.11)m m H g;日间收缩压为:(147.65±11.69)m m H g,治疗后为(122.66±6.78)m m H g,舒张压水平为(92.16±3.32)m m H g,治疗后为(75.55±5.11)m m H g;夜间收缩压为:(144.21±10.2 8)m m H g,治疗后为(119.66±8.55)m m H g,舒张压(98.77±6.34)m m H g,治疗后为(74.39±4.69)mmHg。
由此可见,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控制,而观察组的血压下降程度更为明显,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血压类型转变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转为杓型高血压12例,转变率为3 1.6%,而观察组转为杓型高血压32例,转变率为84.2%,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转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人体血压在昼夜之间以节律性的波动在变化着,这一特性与患者治疗预后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患者在晚间其血压水平较低,原发性高血压中大约有20%的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甚至完全监测不出血压变化,该类高血压属于非杓型高血压,非杓型高血压所伴随的肾功能障碍、左心室肥厚等发生率相对较高,也容易损伤患者机体的内部功能,这种损伤往往与夜间的血压变化有关。
因而,控制昼夜节律正常的血压变化是治疗的新目标,通过药物治疗有效缓解非杓型高血压对患者的肾脏及心血管等疾病变化。
杓型高血压临床上确认较为健康的高血压类型。
替米沙坦是一种有效的降压药物,有关研究证明其对心衰、肾衰等疾病均具有一定的治疗功效,其治疗时的用药原则一般是根据患者血压的波峰段来进行,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但观察组的疗效明显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问用药不仅能降低夜间的血压水平,纠正其异常的血压波动情况,还能起到良好的血压控制作用。
总而言之,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患者的效果明显,而晚间用药的疗效更为显著,值得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