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我国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寿险产品的需求市场也发展迅猛。
但与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速度相比,我国的寿险需求市场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
因此选择研究分析寿险需求的影响因素,这对促进我国的寿险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寿险需求;国民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总抚养比;一、寿险需求的含义寿险需求的含义分类广义的寿险,是指人身保险,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签订保险合同,以被保险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明确投保人和保险公司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投保人根据保险合同的规定支付保险合同约定的数量的保险费,在保险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如果被保险人出了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如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等,保险人须向保险受益人支付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金额。
人身保险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
狭义的寿险指人寿保险,是主要以人的寿命为保障对象的人身保险。
人寿保险通常以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内生存或身故为给付保险金的条件。
有的人寿保险产品还包括保险合同约定的全残责任。
本文所指的寿险是指广义的寿险,即人身保险。
二、我国寿险需求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GDP指标从1978年的3645.2亿元到2008年超过300000亿元,在这82倍的增长下,保险业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截至2013年12月末,全国寿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07万亿元,同比增长8%。
相对于2012年寿险业同比4.16%的增速,基本上实现了增速的翻番。
其中,平安寿险以1460.91亿元位居第二。
新华保险在2013年前9个月保费下降5%的背景下,在最后一个季度发力,最终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036.4亿元,同比增长6.06%,位列寿险第三。
我国寿险业经过将近三年的调整,开始进入缓慢复苏阶段。
但是,中国保险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我国人口基数大,需要保障的群体也十分大,从经济政策以及时代的发展决定我国寿险业的发展空间十分大。
三、影响寿险需求的基本因素影响寿险需求的因素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宏观经济变量、社会及制度因素、人口统计学变量和保险产业和监管政策因素。
(一)宏观经济变量1、经济发展水平(GDP)及收入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驱动力量。
同样,仅当基本的生活需要得以满足的时一候,才可能有供任意支配的剩余财富,寿险经济关系才有可能建立。
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已经证明:寿险需求与收入呈正相关关系2、通货膨胀水平大部分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都表明通货膨胀与寿险需求两者之间是呈负相关关系。
也有少量研究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明显或呈正相关关系。
呈负相关关系是由于通货膨胀使得消费者选取流动性更强的、短期的金融工具,避免利率不变的、长期的金融工具,而人寿保险的保单一般来说保险期限都较长,且其产品实行的是预定利率,从价格效应来看,通货膨胀提高了寿险产品的实际价格;从收入效应来看,由于通货膨胀会使得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下降,同时还会间接使得其他商品的价格上升,消费者用于购买其他产品的支出增加。
因此通货膨胀会对寿险的需求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3、利率利率对人寿保险需求的影响体现在寿险产品价格和投资收益率两个方面。
一是价格方面,从理论上来说,当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将使其他替代品相比较寿险产品而言更具比较优势,由于寿险产品通常是按照预定利率来进行产品定价的,这就使得寿险产品的费率水平相对较高,消费者对寿险的需求将下降;反之,当银行存款利率降低时,寿险产品的价格相对就低,对寿险产品的需求就增加,也就是说利率和寿险需求之间是成负相关的关系。
但是在实际的计量分析中,两者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不确定性,不存在完全一致的结论。
二是投资收益率方面。
当投保人的投资收益率低于同期银行利率时,寿险产品的吸引力就会降低,从而会降低对寿险的需求。
(二)社会及制度因素1、传统文化文化往往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因此文化往往会影响人们对待死亡、家庭,以及风险的态度。
在我国,家族内成员关系非常密切,我国的儒家传统文化强调“以孝为先”,对于风险的防范往往比较习惯于家庭自保,年轻的一代养年老的一代,以尽孝道,这样一种传统文化观念往往会使保险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然而,寿险作为一种非寻觅性商品,对人们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的依赖性很强。
2、教育水平这里的受教育水平是指家庭中,被抚养人受教育时间的长度。
因此,一个国家如果人们的受教育时间越长,则家庭对人寿保险的需求更大。
另一方面,一国居民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可能会导致该国对风险的厌恶程度更高,更加重视人寿保险的必要性。
因此,在国外的研究中,都认为教育水平与寿险需求呈正比例。
3、社会保障制度按照Lewis(1989)的关于财富对人寿保险是起着替代作用的结论,有学者推论得出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会减少人们对商业寿险的需求。
但是从大的国家经济体来看,社会保障的发达与否可能和商业寿险的发达与否程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即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增加会引起商业寿险的需求增多。
这是因为如果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增加的话,说明该国经济的实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才能为政府增加保障支出提供财力支出。
在社会保障提供的基本服务之外,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需要借助寿险产品来满足更高的保障需求。
(三)人口统计变量根据以往的研究,人口统计变量对寿险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抚养率、平均余命、家庭组成等。
抚养率衡量了家庭经济负担对寿险需求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代表平均余命、家庭组成对寿险需求的影响,因此,我们主要对抚养率进行分析。
从理论上来说,人们购买寿险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当家庭主要收入来源者意外离去时,寿险可以保护被抚养人远离经济困境。
因此当一个家庭的抚养人数越高时,对人寿保险的需求更强烈。
在我国,由于老龄化导致的负担老年人系数近年来不断增长,但是由于计划生育以及晚婚育观念广泛被接受,近年来年来我国的负担少儿系数下降速度较快,并且下降幅度高于负担老年人系数的增长,因此,总负担系数仍然处于下降趋势,同样我国的寿险保费增长率近年来也在不断的波动中减缓,可见家庭负担状况与寿险需求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总抚养比。
国外的研究表明, 寿险的主要目的是保护遗族以免他们因为主要收入来源者早死带来的财务困境。
因此一国的寿险需求应该与该国受抚养和赡养的人数成正比例关系。
考虑到目前我国的保险意识大多都停留在为大人保险, 但同时为少儿进行的投保比例也有所增加。
本文引入总抚养比, 以说明该因素对寿险需求的影响。
(四)保险产业及监管政策一个国家的保险产业和监管政策是根据该国的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制定出来的引导保险业资源合理配置的政策。
保险产业政策既作用于各政策主体,又作用于金融市场和社会保险领域主体。
它对寿险需求的影响,表现在它能够影响保险供给的规模和质量,能够划定保险业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边界;有力的保险监管政策对寿险需求的影响,在于它对规范市场秩序、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维护消费者的信心,能够显著提升消费者的寿险需求。
四、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选取2005 年—2013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 一) 寿险需求关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模型。
对寿险需求建立关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模型:b1+t ut y=0b+t x其中: t y—我国各年的寿险保费收入;t x—我国各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选取2005年到2013 年我国寿险保费收入及国民生产总值作为样本值, 用Spss 对上述线性模型进行最小二乘估计, 根据输出结果, 得到模型估计结果如下:在此模型中1b=0.031283, 这表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100 亿元, 寿险总需求平均增加0.031283 亿元。
样本回归直线对寿险总需求的解释能力为95.5664%, 由T 检验知国民生产总值对我国寿险总需求具有显著性影响。
( 二) 寿险需求关于通货膨胀率的模型。
对寿险需求建立关于通货膨胀率的模型:其中: t y—同上; t x—我国各年的通货膨胀率。
选取1995- 2005 年的数据为样本值。
用Spss 进行估计得到如下结果:可见, 通货膨胀率每升高一个百分点, 寿险保费收入就减少832.1263 亿, 表明通货膨胀确实对寿险需求有所影响。
但是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并不优良, 参数检验也不显著。
这是因为, 通货膨胀虽然对寿险保费收入有影响, 但其影响却是通过很多中间环节对寿险需求产生影响, 而不向居民可支配收入那样直接产生影响。
通货膨胀对寿险需求的影响, 是通过影响货币价值来影响人民生活中的购买及投资行为, 进而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同时影响寿险预期收益, 从而影响人们购买寿险产品的意识, 最终影响寿险需求。
它的影响是通过多个因素传导以后才影响到寿险需求, 中间只要有一个环节传导不畅通, 那么就有可能对寿险需求的影响很小或无法对寿险需求产生影响。
( 三) 寿险需求关于总抚养比的模型。
对寿险保费收入建立关于总抚养比的模型:其中: yt—同上; xt—我国各年的总负担系数。
选取2005 年—2013 年的数据为样本值。
用Spss 进行得估计结果:由上述结果可见, 总负担系数每升高一个百分点, 寿险保费收入减少13810.82 亿, 即寿险需求随着总负担系数的下降而增加。
本模型样本回归直线对寿险总需求的解释能力86.88%, 且由T 检验知总负担系数对寿险需求有显著影响。
国外研究表明, 寿险的主要目的是保护遗族, 以免他们因为主要收入来源者早死带来的财务困境。
因此一国的寿险需求应该与该国受抚养和赡养的人数成正比例关系。
但是本模型的结果却与此正好相反, 认为原因如下: 国外对寿险需求关于总抚养比的研究, 多针对的是发达国家。
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保险业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其保险市场主体经营已经有了一定的模式, 而其经营理念已经趋向成熟。
另一方面, 保险业在发达国家长期的发展历程, 已经让保险意识深入人心, 人们都意识到购买保险, 是预防家庭中主要收入来源人物早死或者丧失劳动力死后家庭里的遗族失去收入来源的一个最好方法, 因此家庭中的遗族越多, 人们心中压力越大, 越希望能通过保险来转移风险, 因此寿险需求也就越大。
而在我国, 保险的发展只有六十多年的历程, 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只有十多年。
保险业在中国正处在起步期, 其吸取西方保险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 少走了不少弯路, 得到很好的发展, 因此寿险保费收入在中国逐年递增,这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
另一方面, 毕竟保险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十分短暂, 养儿防老的观念仍在影响着绝大多数人, 其保险意识比较淡薄, 购买保险属于被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