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民工问题论文

农民工问题论文

浅析农民工管理
行政管理0701班杨瑞 2007110697
内容摘要
农民工是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我国各项建设事业不可或缺的力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农民工群体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如今却面临着种种尴尬和窘境,无法充分发挥其潜能。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民工现状的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对于农民工群体这一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措施。

关键字:农民工;经济压力;歧视
所谓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不离开家乡的农民,狭义上是指外出进入城镇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的离开家乡的农民。

本文所指农民工为狭义上的农民工。

据相关调查,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2亿人左右。

而这个庞大的群体在为我国城市化建设挥汗如雨的同时,却忍受着歧视、饥饿和种种的不公。

他们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

一、做着最辛苦的工作,扛着最沉重的经济压力。

1. 教育开支是大多数农民工家庭最大的一笔经济支出。

在中国的家长心里永远把孩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孩子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农民工群体也不例外。

2. 打工赚来的钱大部分都用于支付高昂的生活成本。

我看了一篇报道说:有位记者采访了江西的一对农民工,两夫妇在福建泉州打工,妻子工
资只有五六百元,丈夫每月能赚一千多元。

夫妇俩在外租一间十平方米的住房,月租费为一百元,两人每月光吃饭最低标准花费三百元。

这样以来,如果他们不省吃俭用过年回家就根本带不了多少钱回去。

3.和多数城市居民一样,农民工也同样迫切的想要改善住房条件。

而这,对于收入微薄而又受到户籍制度限制的农民工而言更是一个不可触碰的梦,只能是心里的隐痛和一种巨大的压力。

二、远离家乡只为生计,却怎奈备受煎熬与歧视。

1. 农民工在城市之中随处可见,而鄙夷的目光亦是随处可见。

城市人对农民工的歧视一是由于文化差异和生活习而形成的尊卑贵贱观念;另一方面则是部分城市人认为农民工抢了他们的饭碗,扰乱了他们的生活秩序而产生的反感。

2. 因公受伤时有发生,用人单位万般推诿,求助无门。

由于农民工大多从事的是建筑业和制造业等有一定危险性的行业(见下表1),难免发生意外,但当其由于工作发生意外时,却很难得到相应的赔偿。

而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以北京市为例,今年5月8日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王德修透露,自1998年以来,进京务工人员因工负伤和死亡人数有9600多人,占全市工伤总人数的20%多,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在京外地建筑施工企业为外地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人数只占总人数的1.6%。

表1
1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
/gb/zwxx/2007-03/08/content_167919.htm
3.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业余生活空虚无助。

在城市里,只要有地方施工,就一定能看见民工棚、民工灶,住所和食物的鄙陋常让人心酸。

而在工作之余,他们更是无业余生活乐趣可言,据一项调查,有80%的农民工在下工以后的生活就是“睡觉”和“聊天”,被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隔绝在狭小的工棚里。

4.夫妻长期两地分居,性压抑成为农民工感情生活的一大痛楚。

每个企业或单位都有人力资源部,负责该组织的人员管理,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热情,使其为组织创造更多的效益。

而农民工群体作为一个数量庞大的人群,如果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加以分析,并通过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其生产积极性,那么,他们能为我们的国家和城市作出的贡献远不止现今这些。

类似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的方式及福利制度,应该在薪金方面和福利方面给予农民工提供保障。

农民工进城工作主要是为了获得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只有在经济上保证其利益,才能给他们一颗定心丸。

一、进一步提高农民工工资标准。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对民工的需求显著增加,再加之民工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就业环境得到全面改善,民工的工资水平与以往相比有显著增加(见下表2,表3)。

2003年—2006年农民工人均月工资水平变化表2 单位元
2003年—2006年不同技术素质农民工月工资水平比较表3 单位元
但是,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是农民工面临的经济压力并未得到太大的缓解,因此只有进一步提高民工的工资才能保障他们的生活不受到大的冲击。

2数据来自中国网/aboutchina/zhuanti/rkyld/2007-08/02/content_8620896_2.htm
3数据来自中国网/aboutchina/zhuanti/rkyld/2007-08/02/content_8620896_2.htm
二、提高民工福利待遇。

1.强制性要求用人单位给民工投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工伤险、医疗险等。

为民工投保,解决他们的后顾只有,有利于生产率的提高。

2.积极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上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主要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

由于户籍的限制和高昂学费的压力,使得很多农民工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筹莫展。

在这一方面,我认为我们可以效仿美国的教育凭证制度,即由户口所在地的教育管理机构给学生发放就学凭证,学生可以凭“就学凭证”,选择任何学校读书,也可以到外地学校上学。

学校则将收到的“教育凭证”向政府兑换教育拨款。

这样每个农民工子女都能自由地选择学校,受到较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其父母也可以不再为其教育问题忧心忡忡,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之中去。

3.改善农民工生活条件。

(1)居住条件和饮食条件。

(2)业余生活和情感生活。

前面曾提到,性压抑成为农民工感情生活的一大痛楚。

而根据卫生部2004年底公布的一组数字显示,80%的外来农民工处于性饥渴状态,部分人因此患上性压抑症。

“农民工性问题”解决不好,会引发离婚、强奸、嗜酒、斗殴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因此,应该大力推广“农民工夫妻房”措施,为民工夫妻临时搭建温馨的港湾。

经济问题只是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之一,对他们而言,城市对他们的歧视和不包容是一个更大的问题。

介于此,也可以效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加以改善。

一个企业可以创造公平的环境和良好的企业文化让员工发展,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不可以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来包容这些可怜的城市建设者呢?
首先,我认为,要改变歧视农民工的大环境。

关键在于用工单位在薪酬、社保、福利等以及政治权利方面给予农民工一视同仁的待遇,真正地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这是消除歧视农民工的基础。

其次,还应该在消除歧视的基础上营造尊重农民工的氛围。

“农民工”本来就是一个有欠妥当的称谓,国家应该以法律的手段取消这一本身就含有歧视的称
谓,以示对农民工的尊重。

最后,农民工歧视现象的根源是由于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

现行户籍制度严重限制了人才的自由交流,也为一些外来人员真正的融入城市无形地设置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

因此造成无论是在城市人的心里,还是农民工自己心里,农民工都不属于这个城市,以前不属于,以后也不会属于。

这便是歧视的根源。

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

只有实行真正自由的户籍政策,取消附加在户籍本身的一切价值,在户籍上创造一个平等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农民工是这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从事着足以辛苦的工作,却从未得到过公正的待遇。

只有社会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才能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蔡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0月
[2] 中国农民工调查.魏城.法律出版社.2008年1月
[3] 中国农民工问题.刘怀廉.2005年3月
[4] /chinese/zhuanti/nmg/507760.ht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