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它们的基本形态或形式。
答:(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又称“素朴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创立的一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答案参见教材P25-262、结合《渔夫的誓言》的案例分析运动和静止的主要关系。
答: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的平衡状态。
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在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的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
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答案参见教材P9 古时候有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
可他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立誓言,即使誓言不切实际,一次次碰壁也将错就错,死不回头。
这年春天,听说市场上墨鱼的价格很高,于是他便立下誓言;这次出海只捕捞墨鱼。
但是,此次鱼汛遇到的全是螃蟹,他只好空手而归。
上岸后,他才得知,现在市场上螃蟹的价格最高。
渔夫后悔不已,发誓下次出海一定只打螃蟹。
第二次出海,他把注意力全放到了螃蟹上,可这一次遇到的全是墨鱼,他只好空手而归。
晚上,渔夫躺在床上,十分懊悔。
于是,他发誓:无论是遇到螃蟹,还是墨鱼,他都捕捞。
可第三次出海,墨鱼、螃蟹,渔夫都没有遇到,他遇到的只是马鲛鱼。
于是,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
渔夫没有赶上第四次出海,就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离开了人世。
3、简述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答案参见教材P25 —26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它们的区别是:哲学的物质范畴揭示的是一切物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是普遍的。
物质结构理论讲的物质是关于某一具体物质形态的组成成分及其结构特点。
(2)它们的联象是:一方面,哲学物质范畴要以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物质这个普遍性的范畴要以对具体事物结构的认识为前提,没有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没有对个别物体结构的认识,物质这种一般性的认识也不可能产生。
哲学的物质范畴要不断地从物质结构理论中吸取营养,才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哲学的物质范畴能给物质结构的认识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正确的物质观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和研究,能起巨大的椎动作用。
在现代,人们要深化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和研究,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指导。
(3)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之间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4、有一天,鲁国城郊飞来一只罕见的海鸟。
猎人们知道鲁侯喜欢养鸟,就捉住海鸟,献给他。
鲁侯惟恐海鸟死去,就把它当成贵宾,供养在庙堂里,下令高级厨师每天给海鸟准备丰盛的酒席,叫乐队演奏高雅的乐曲,让海鸟欣赏优美的歌舞。
可是那只海鸟却被吓得神魂颠倒,连一点东西也不敢吃,一滴水也不敢喝,三天后就活活饿死了。
结合材料,说明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答案参见教材P31—32 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绝对不运动、一点不变化的事物是没有的。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预见未来,做好工作,就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现点看问题。
二、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鲁侯养鸟有一天,鲁国城郊飞来一只罕见的海鸟。
猎人们知道鲁侯喜欢养鸟,就捉住海鸟,献给他。
鲁侯惟恐海鸟死去,就把它当成贵宾,供养在庙堂里,下令高级厨师每天给海鸟准备丰盛的酒席,叫乐队演奏高雅的乐曲,让海鸟欣赏优美的歌舞。
可是那只海鸟却被吓得神魂颠倒,连一点东西也不敢吃,一滴水也不敢喝,三天后就活活饿死了。
鲁侯对海鸟真是关怀备至,尽心尽力,可他是用供养自己的力法来养海鸟,海鸟怎么受得了呢? 它告诉我们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而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5、运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阐明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答案参见教材P45—46 以及P147(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 又增加了更高级的新内容,从而使事物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第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仿佛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周期性.另外,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新事物最初出现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的,不完善的.新事物只有经过反复曲折的斗争,才能最终战胜旧事物. 还由于某些偶然的原因,事物的发展会出现暂时倒退,这也是曲折性的一种表现.(2)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 循环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直线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3)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首先,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事物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新事物代替战胜旧事物,社会主义必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时候都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准备.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各种挫折,我们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走曲折的路.要反对看不到我们伟大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盲目乐观态度,也反对形形色色的悲观论调. 6、赵翼《诗论》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的观点解释上述诗歌。
答案参见教材P38—40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三、论述题7、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答案参见教材P14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揭示了人类认识的起源过程和规律.认识从实践开始,并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然后再回实践中去,达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认识过程的两次大的飞跃是:一次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二次是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这一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是完全一致的.党的群众路线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是与从实践到认识完全一致的.到群众中去是与从认识到实践完全一致的.可见,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8、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处在一个动荡飘摇的时代,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相继失败,让中国的有志青年陷入迷茫。
实践的不成功,让人们转而寻找更合适中国的道路。
俄国十一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为中国的将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中国人经过数次失败后,得出结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中共成立后,由于对中国国情本身的认识不全面,造成在国共合作中中共处于被动的局面,以至最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
虽然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国民党内部的右派反共势力排斥异己,单方面破坏国共合作造成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中共错误的认识阻碍了实践的顺利发展。
根据材料分析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参见教材P53—54;9、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中政治部分的核心内容.经济基;还可以这么想,资本主义社会也是阶级社会,阶级社会;10、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1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与当代资本主;西方的资本主义阶答案参见教材P53—549、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答案参见教材P77—78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中政治部分的核心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由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政治领域的集中体现;反过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政治部分的核心内容,势必要保护派生它的资本主义根本制度也就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而这一保护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就是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众.还可以这么想,资本主义社会也是阶级社会,阶级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一个阶级一旦成为统治阶级之后,会利用一切国家权力来维护自身的统治,也就是说一切国家权力的行使,根本目的都在于维护自身的统治.政治制度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在政治领域的统治,经济制度则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在经济领域的统治,而意识形态则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在思想意识领域的主导地位.10、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