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强省视阈下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_陈杰

高等教育强省视阈下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_陈杰


和专职人员来协调、 管理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 等工作, 甚至部分省 (市、 区) 至今尚未制定 专项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规划, 使得地 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与高教强省的战略目标衔接 度与融入度不够。 二是宏观管理体制的缺位。 “中央对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在管理体制上还处 于缺失状态, 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在高水平大 学建设上普遍存在权责不明确的情况, 中央和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未完全落实和扩大地方高校 办学自主权, 社会参与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 运行机制也尚未建立”。 [7] 概言之, 地 方政府在 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的问题上处于宏观管理相 对 “缺位” 的状态。
济社会发展, 增强省域经济社会的综合实力, 的培养, 就必须仰赖各类高水平大学。 也正因
实现高等教育 “自身强” 与 “强省域” 的统一。 此, 无论是 “老牌” 的西方强国, 还是 “新兴”
五是 “特征”: 规模宏大、 质量卓越、 结构优化、 的民族国家, 都制定了 以高水平 大学建设为 主
功能耦合, 即 “量大、 质优、 贡献大”。 而要实 要内容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以求在激烈的国
前, 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面临诸多困境, 需要从政府和高校两个层面予以破解: 在政府层面

要完善管理机制、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增加制度供给; 在高校层面要科学合理定位、 加强顶

层设计、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关键词: 高等教育强省; 地方高水平大学; 服务型高等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38 (2015) 11-0003-07 人
2.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与部属高校相比, 地方高校的政府主渠道 投入的经费总量相对不足, 从而影响了地方高 校的质量发展和水平提升。 事实上, “大学的成
5
2015.11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收稿日期: 2015-07-15 作者简介: 陈杰, 男, 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 教授, 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徐吉洪, 男, 浙江工业大学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3
2015.11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发展的过程, 且不同省域的高教强省具有不同 理, 在办学经费上主要来自地方政府的财政拨
的特征。 如丁晓昌从 “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 款, 办学资源基本依赖地方政府的支持。 三是
的视角出发, 认为建设高教强省 “是先进文化 “为地服务”。 地方高水平大学为所在区域在人
引领和统摄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 [4]
《 博 洛 尼 亚 进 程 : 德 国 国 家 报 告 ( 2005 -

德国
2007)》 (2005)、 《关 于 联 邦 和 各 州 资 助 高 校 于 2005 年 启 动 精英 大 学 计划 , 拟 建 设 10 所 学 术 研 究 的 精 英 计 划 的 协 议 》 ( 2005) 、 世界一流大学
地方院校中担当 “领头羊”、 “排头兵” 角色的 在 “东部率先发展”、 “中部崛起”、 “西部大开
大学, 其对地方高等教育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 等国家战略的驱
是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力 动下, 建设高教强省成为地方政府实现这些国
量。 地方高水平大学一般具有 “办学历史悠久, 家战略的重要手段。 反观高等教育内部, 在经
自 19 世纪工业革命以来, 世界发达国家 都
人 和结构来实现”。 [5] 二是 “位次”: 省域高等教育 把 发 展 高 等 教 育 提 升 到 事 关 民 族 兴 亡 和 国 家 安
综 合 实 力 位 列 全 国 前 列 , 并 与 省 域 经 济 实 力 的 危的战略高度。 进入 21 世纪以后, 世界各国的
两个层面来阐释高等教育对省域经济社会的功 水平大学基本上都是 “由地方创建” 或 “为地
能, 突出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 即 “高教/ 方创建”, “地方” 的因素是建设和发展地方高
强/省”。 李北群、 李晓萍、 汪霞等学者持此类观 水平大学的主因。 二是 “受地支持”。 地方高水
点。 “过程内涵说” 则认为高教强省是一个动态 平大学在管理体制上接受地方政府的领导与管
地域特色鲜明, 综合实力较强, 区域地位突出” 过数十年的 “扩招” 运动以后, 各省 (市、 区)
等特点。 作为高水平大学的下位概念, 地方高 都在思考高等教育长 “胖” 之后如何长 “壮”
水平大学除了具备高水平大学的基本要素以外, 的问题, 如何实现由 “高教大省” 向 “高教强
还要体现其独有的 “地方性”。 其 “地方性” 主 省” 的跨越。 因此, 地方政府特别是经济发达
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 “因地设立”。 地方高 地区都纷纷制定了以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为核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5.11
4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表 1 21 世纪以来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与高水平大学建设案》 (2008)
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框架
《21 世纪教育新生计划 》 (2001)、 《大学 结 构 改 革 方 针 》 ( 2001)、 《 21 世 纪 COE 计 划 》 在 10 年内建成 30 所 “具 有 世界 最 高 水平 的

日本
大 学 ”, 建 设 “卓 越 中 心 ” (COE), 创 造 大
国家
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高水平大学建设
美国
《2002-2007 年 战 略 规 划 》 (2002)、 《美 国 高
等教 育 行 动计 划 》 (2006)、 《领 导 力 的 考 验 : 规划了未来 10-20 年美 国 高等 教 育 走向 , 目
的在于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绩, 继续保持美国
规划高等教育未来》 (2006)、 《2007-2012 年
才培养、 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卓著
作为一个理论概念与实践议题, “高教强 的贡献,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概言之, 地方
省” 不仅蕴含着深刻的量与质的关系, 而且还 高水平大学是特色与质量的统一体。
渗透着结构优化和功能耦合的深意, 具有综合
性、 复杂性、 多向量等特征, 是省域高等教育
二、 背景分析: 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
理论意涵和复杂的国内外背景, 需要遵循教育
目前, 学术界对 “高教强省” 的内涵界定
发展规律, 破解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各种 主要有三种观点, 即 “实体内涵说”、 “功能内
难题, 以实现高教强省的战略目标。
涵说” 和 “过程内涵说”。 其中, “实体内涵说”
一、 理论释义: 高等教育强省与地方
主要是从省域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水平 (结构、 质量与效益)、 特征 (校地互动情况)、 指标体
地位相匹配。 三是 “程度”: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 竞争 “表面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 其实在经济
(地区) 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 条件成熟的省 实力背后是科技实力, 科技实力的核心是人才
(市、 区) 可参照发达国家 (地区) 高等教育发 实力的竞争, 人才实力的关键是人才的创新能
展的质量指标。 四是 “功能”: 主动适 应省域经 力”。 [6] 而适应自主创新能力要求 的创新型 人才
三、 问题聚焦: 高教强省视阈下地方 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困境
(一) 外部困境: 宏观管理缺位、 教育经 费投入不足以及管理机制不健全
1. 政府宏观管理缺位 一是宏观管理理念的缺失。 当前, 不少省 (市、 区) 在各自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中均确立了以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为核心内容 的高教强省的目标, 但对 “何为地方高水平大 学”、 “区域需要怎样的地方高水平大学 ”、 “如 何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 等学理问题尚缺乏清 晰认识。 地方政府也没有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
或 “题 眼 ” 之 一 。 [1] 为 加 快 实 现 《教 育 规 划 纲 里 那 些 区 别 开 的 东 西 , 直 接 地 被 同 时 设 定 为 彼
要》 中所确立的目标, 各省 (市、 区) “把建成 此同一、 并与全体同一的东西。 而每一区别开
若干所高水平大学作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引 的东西的规定性又被设定为整个概念的一个自
擎 和 龙 头 , 相 继 启 动 新 一 轮 地 方 高 水 平 大 学 建 由的存在”。 [3] 因此, 我们需对 “高等教育强省”
设, 以带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 [2] 然而 , 在高 和 “地方高水平大学” 的理论意涵做一番探究。
教强省背景下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具有丰富的
(一) 高等教育强省
《2020 年高等教育发展协定》 (2006)
俄罗斯 《国家教育优先发展规划》 (2005)
计 划 建 设 17 所 高 水 平 创 新 型 大 学 , 组 建 “联邦大学”, 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精英发展 与协同提高战略
心的高教强省规划或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出台 了重要文件, 以政府的意志大力推进地方高水 平大学建设 (见表 2)。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高等教育强省视阈下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
陈 杰 徐吉洪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14)
摘 要: 地方高水平大学是地方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与标志, 是实现高等教育强省战略
目标的中坚力量。 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具有复杂的国内外背景, 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当
(2002)、 《国 立 大 学 法 人 法 》 (2004)、 《教 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