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农民大起义》第一课时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中国古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
秦朝的统一,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强大的秦王朝却昙花一现,很快就走向灭亡,本课通过“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本课条理清晰,因果分明,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1、 要求学生掌握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2、 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探究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出示图片和文字材料,组织学生分析探讨,动脑思考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秦朝的暴政,探究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史料论证的历史学习方法;2、通过讲述讲述本课内容有关的历 史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发挥学生潜能,体验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4、通过历史地图的使用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时空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从而形成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
【教学重点】秦未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教学难点】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1、查找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等相关资料,精心排练,以便在课堂上交流;2、组织学生编写《陈胜、吴广起义》剧本、服装的设计和准备、道具的制作等,并指导排练;3、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代代相继,传之万世。
然而,秦始皇死后三年,秦朝就灭亡了。
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什么如此短命?它是怎样被推翻的呢?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
二、进入新课(一)秦的暴政1、播放影片《秦始皇》中建阿房宫、修骊山陵墓、筑长城有关片断;2、组织学生思考,在影片中秦朝修建了哪些重大工程?奴役了多少人修建这些工程?(学生回答)3、学生计算每年服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再想想除去老幼和妇女,壮年男子在家耕田的还剩多少?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学生得出“徭役繁重”这一暴政表现)播放影片,增强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动手动脑计算,积极参与探究,认识到徭役的繁重。
赋税沉重: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设计意图:组织学生想象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出赋税沉重,人民生活窘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从而增恨秦始皇。
(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二)陈胜吴广起义1、投影《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2、提问:同学们刚才表演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的发生?发生在哪一年?谁发动的?地点在哪里?起义的口号是什么?建立了什么政权?有什么历史意义?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陈胜、吴广起义历史意义中的“革命首创精神”体现在哪里?①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②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政权;③第一次提出了斗争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④在这次起义的影响下,第一次推翻了残暴的统治。
(三)楚汉之争1、楚汉之争为何刘邦能取胜?2、简述项羽失败经过。
三、板书设计(一)秦的暴政1、刑法的严苛2、赋税徭役的繁重3、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二)秦末农民起义1、陈胜吴广的起义2、项羽刘邦的起义(二)楚汉之争(帝位之争)四、本课小结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长城,开发南疆,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是,他和秦二世的暴政终结了秦朝江山永固的梦想。
秦二世时期,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回望历史的天空,远去的是鼓角铮鸣,暗淡的是刀光剑影。
万丈尘沙的残壁,已在烽火燃尽的地方消失。
兴亡与成败,都将随着历史的云烟散去。
然而,陈胜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象惊雷般在人们的心中响了两千年。
陈胜、吴广“身为百姓,心系国家”的精神也将永世流传!略。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知道楚汉之争。
引导学生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和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手段、教师引导,小组的讨论,课堂的展示等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秦末农民战争。
【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和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可由一名同学作为复习小导师,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老师或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
然后导入新课:秦始皇雄才伟略,建立了庞大的秦王朝,但是在秦朝的市场上却出现了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释这个奇怪的现象。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秦的暴政自主阅读课本P50~51内容,完成第1题。
1.秦的暴政的表现。
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秦二世更加残暴。
知识模块二陈胜吴广起义自主阅读课本P51~52内容,完成第2题。
2.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时间、地点、人物、口号、意义。
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人物:陈胜、吴广。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识模块三楚汉之争自主阅读课本P52~53内容,完成第3~5题。
3.简述项羽刘邦的反秦斗争和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消灭了秦军主力。
公元前206年,刘邦占领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长安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
4.秦亡前后项羽与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5.西汉建立的背景、时间、建立者、都城。
背景:秦朝灭亡后,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
时间: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刘邦。
都城:长安。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交流预展】1.组内交流:(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
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1.秦的灭亡。
(从灭亡的原因、经过、教训着手)2.楚汉战争与此前进行的农民战争的性质一样吗?归纳总结整体感知当堂演练达成目标1.“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人民只能“衣牛马之衣,食犬彘(猪)之食”了。
这句话指的是秦朝时期( A )A.沉重的赋税B.繁重的徭役C.严刑酷法 D.繁重的兵役2.有人曾形容秦朝是“赭衣塞路,囫囵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
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 B )A.社会治安混乱B.刑罚严酷,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处治C.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D.国民素质不高3.“孟姜女,杞梁妻。
一去燕山更不归。
……长城路,实难行。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广为流传,该故事反映的历史背景是秦朝暴政的表现之一( B ) A.沉重的赋税 B.繁重的徭役C.严刑酷法 D.繁重的兵役4.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D )A.秦始皇焚书坑儒,引起知识分子的不满B.中央集权已经过时C.秦灭六国完成统一,违背历史潮流D.秦的暴政5.人们常用成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来比喻武装起义,秦末为反抗秦的暴政,首创农民起义之风,鼓舞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统治的两位农民运动领袖是( B )A.项羽和刘邦 B.陈胜和吴广C.韩信和张良 D.陈胜和项羽6.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且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B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C.城濮之战 D.马陵之战7.秦朝灭亡的标志是( C )A.城濮之战 B.官渡之战C.咸阳之战 D.巨鹿之战8.象棋棋盘上两军之间有楚河汉界,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一历史有关( B )A.秦统一六国 B.楚汉之争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9.约瑟·汤恩比:“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凯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
”刘邦建立“大汉文明”开始于( D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220年C.公元前207年 D.公元前202年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轻则砍手足,重则全村连。
”——秦朝民谣材料二“唯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
……虽得天下,旋踵而亡。
”——《资治通鉴》(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末年什么样的政治情况?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秦朝实行暴政;其表现包括沉重的徭役、兵役、赋税、严酷的刑罚。
(2)材料二认为秦朝“旋踵而亡”的原因主要是什么?这种观点正确吗?请简述理由。
商鞅变法。
这种观点不正确: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富强起来,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与商鞅变法无关。
(3)你认为一个国家想要长治久安,统治者应该怎么做?施仁政于民,轻徭薄赋,让利于民等。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