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ie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学前教育研究2012年第10期(总第214期)No.10,2012Serial No.214收稿日期:2012-5-23;作者修改返回日期:2012-6-30*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批准号:D/2009/02/1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通讯作者:田素娥,扬中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园长,E-mail :tiansue9670@在我国,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独生子女存在着自私自利等不良行为,在“众星捧月”中一些孩子根本就没有为别人着想的意识,和同伴在一起也没有谦让、合作的习惯。
与此同时,随着“电子保姆”时代的出现,家长把幼儿交给电视、电脑、电子图书、电动玩具,忽视与幼儿的交流和沟通,让幼儿逐渐形成不愿与他人交往和分享的行为,甚至部分幼儿与人沟通都存在困难。
[1][2][3]因此,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积极创新教育方式,为最大限度地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创设条件。
一、利用区域游戏活动,让幼儿体验亲社会行为游戏中,幼儿需要与同伴交往、配合、协商,一切自我中心化的表现都有可能阻碍游戏的进行。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游戏这一有效的手段诱发并引导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教师有目标、有计划地创设的活动环境,幼儿在活动区域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和游戏。
教师应有意识地准备和投放材料,以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创造机会。
如在分享玩具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为。
“某某是我的好朋友,我要把带来的恐龙给他玩。
”“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能给你玩。
”当这样的问题出现时,老师可和幼儿一起讨论:是不是带来的玩具只给自己的好朋友?别人想要怎么办?当别人把自己的玩具给你玩时,你是不是很高兴?如果别人不给你玩,你是不是很难过?让幼儿通过移情来体会、感受他人的心理,并且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建立起平等的分享规则,掌握分享的方法。
同时,教师还应教给幼儿协商的技巧,如使用商量语:“我也想玩这个玩具,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我参与到你们当中来可以吗?”“还需要什么?”“能借我一下吗?”“换一种方法,好吗?”使用邀请语:“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请你参加我们的游戏,好吗?”“谁愿意和我合作?”等。
在每一次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都要鼓励孩子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多和同伴沟通交流。
[摘要]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及其意识,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在进行亲社会教育时,应利用区域游戏,让幼儿体验亲社会行为;抓住日常生活的点滴,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利用文学作品,激发幼儿的亲社会意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幼儿的亲社会意识;提升保教人员的示范行为,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利用家园及社区活动,凸显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成效。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社会性教育;幼儿园课程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田素娥**匡明霞(江苏省扬中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扬州212200)66二、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极其不稳定的,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都需要得到外部群体的强化。
这就不仅需要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体验、习得,而且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及时给予他们鼓励与引导,帮助幼儿逐渐形成自觉稳固的亲社会行为。
例如,户外体育活动时,小朋友们正在进行“小推车玩接力运粮”比赛,突然有一个小朋友要小便,告诉老师后他就往厕所冲,走到小朋友的“接力区”时他突然刹住脚步,绕道去厕所了,于是老师就抓住这一闪光的举动,等他回来后,不失时机地问他:“你刚才去厕所怎样走的?”并让他重新走了一遍,展示给同伴看。
“为什么要这样走?”“小朋友在玩游戏,如果我直直地走过去,很可能撞倒他们,还有他们就不能得第一名了。
”老师鼓掌以示赞赏,孩子们也跟着热烈地鼓起了掌。
看似不经意的一个举动,但孩子考虑到了他人的利益和安全,老师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有效地引起了其他幼儿的共鸣。
可见,教师应运用多种方式方法介入、干预、鼓励和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必然会逐渐增多。
当午睡前幼儿毛衣太紧无法独自脱下时,当鞋带散了不会系时,当绘画用的水彩笔没有颜料时,当有人跌倒时,同伴间的互帮互助就会显得自然而及时。
三、利用文学作品,激励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文学作品的体裁很多,包括儿歌、故事、儿童诗、童话、寓言、散文等,这些都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
因此,幼儿园可以语言活动和区域游戏中的阅读区、角色游戏表演区等为载体,逐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例如,在中一、大一班进行“利用文学作品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的实验探索过程中,幼儿园首先组织老师学习了《什么叫分享》《强化孩子的共享意识》《让孩子学会分享》《是分享还是剥夺》《浅谈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生态式幼儿园活动分享交流初探》《走出分享教育的误区》《幼儿人际交往问题的分析》等文章,以此提高教师对亲社会行为的认识;其次,我们要求教师开展了多形式的幼儿语言活动,通过看、听、说、演、做等多种途径来培养幼儿关心他人、学会分享的亲社会行为。
同时,要求教师利用文学作品的内容及延伸活动进行外部激励,幼儿由此获得的积极体验有效地增加了他们的分享行为。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于遵从规范而受到奖励,也可能因为怕被惩罚而在某些场合不得不做出亲社会行为,大班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亦是如此。
当他们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对的”以后,就很想得到他人尤其是老师的表扬。
虽然这种迫于规范的外在强制作用而表现出来的亲社会行为往往是有限的,而且不可能是真正的亲社会行为,但教师如果能够妥善地利用这种契机,恰当地、富有艺术地进行引导和激励,还是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的。
四、在课程实施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一方面以其道德认知和移情能力的发展为基础,另一方面又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习得的。
许多情感、道德认识目标都是在依据教材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而呈现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课堂活动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如语言活动“会变颜色的房子”是江苏省编幼儿园综合活动大班教材的教学内容,我们在新授时发现大多数幼儿只关注房子表象的色彩变化,而没有内化角色的情感。
针对班级同伴关系及儿童心理特点,我们对教材及教法进行了认真分析,原教材只关注了四个伙伴向小猪建议各自喜欢的房子色彩时小猪仅选用其中一条建议的快乐,而忽略了对其他朋友当时心理状态的情绪体验,于是我们衍生出“当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受到拒绝或没能如愿时,该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这一突破点,尝试适当改编原有的故事,让幼儿进行交流和讨论,引导其体验不愉悦的心情,从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幼儿在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等,进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
为此,教师要67善于结合身边的人与事,挖掘与丰富课程资源,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增添新的教育元素。
如三八节前夕,孩子们关注的多是给妈妈送礼物,内在的情感体验不多,真情实感不够深厚。
为了让幼儿感悟妈妈对自己的爱并激发其对妈妈的爱,教师带着严谨的态度和真挚的情感创作童话、设计教学,让幼儿跟随兔宝宝这一角色的言语、动作、情绪、心理而自然联想到自己,从而使幼儿的情感自然流露,回忆并讲述了生活中感动的点点滴滴,理解并真挚地表达出“现在我做妈妈的宝贝,长大了,妈妈做我的宝贝”“小时候,妈妈牵我的手;长大了,我牵妈妈的手”等感人肺腑的言语。
五、提升保教人员的示范行为,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教会儿童利他行为的最好方法是成人在儿童面前展示出相应的利他行为,然后在儿童表现出这种行为时给以强化。
因为在孩子眼里,老师是他们崇拜的偶像,是完美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是有意或无意的,都会成为幼儿效仿的对象。
特别是幼儿园的孩子,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自己的老师。
日积月累的学习与潜移默化,能使幼儿把存在于大脑里的行为准则迁移到其他情境中,指导自己的个人行为,从而使内化的亲社会观念得以外化为具体的行为。
在此,保育员的行为示范也是同样重要的。
六、利用家园及社区活动,凸显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成效随着教育范围的不断扩大,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表现范围也在日趋扩大。
每年的社区敬老节,我们都会带领幼儿来到社区敬老院,为爷爷奶奶表演节目,送上欢乐;为爷爷奶奶敲背捶腿,送上温馨;和爷爷奶奶聊天,嘘寒问暖,留下天伦之乐;为爷爷奶奶递上礼物,送上祝福。
结合这些社会活动,孩子们还踊跃参与了“爱心一元捐”“地震捐款”等活动。
当然,这样的行为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幼儿就有了同情、助人的行为,有的可能还处在模仿和好奇的阶段。
已有研究发现,社会观点采择和亲社会行为高相关。
[4]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观点采择并不会必然导致儿童的利他行为,因为观点采择作为一种信息收集的过程,其发展只能为儿童更好地理解情境和他人的需要及情感提供认知前提,个体是否应用已获得的信息去助人,还有赖于行动者的价值观和个人需要。
只有密切联系家庭与社会的广阔的实践活动才能让孩子们在亲自经历中有效习得亲社会行为。
参考文献:[1]嵇珺.幼儿分享教育的价值与实践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2]廖贻.幼儿园社会认知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目标与内容[J].学前教育研究,2010,(1).[3]王福兰.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6,(1).[4]丁芳.儿童的观点采择、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1).On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EducationTian Su’e,Kuang Mingxia(The First Kindergarten of Yangzhong Government Office,Yangzhong212200)Abstract:Education of pro-social behavior for children is the component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The teachers should take charge of the region game,daily life,literature,and the family and community activity to promote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Key words:pro-social behavior,social education,kindergarten curriculum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