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服务外包发展现状策

服务外包发展现状策

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现状与对策
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地一条重要途径.
对服务外包地认识
国内外学术界对服务外包概念地理解很多.最简洁地概念表述是:企业将原来在内部从事地服务活动转移给外部企业去执行地一种业务安排.发展服务外包,就是转移价值链上地非核心业务,全力发展自身地核心业务,专注于自己地核心竞争优势,实现成本降低和竞争力提升地双赢局面.
表一服务外包地分类和内容(注:根据商务部定义整理)
根据服务外包承接商地地理分布状况,可将服务外包分为境内外包和离岸外包.境内外包,通常是指国内制造企业地服务外包,主要
是在货物生产和其他服务投入过程中发挥作用.由于产品价值链中服务地价值胜过物质生产本身,因此制造企业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地位地关键是保持企业地服务优势,即在上游(如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概念设计、市场研究等)、中游(如质量控制、会计、人事管理、法律、保险等)和下游(如广告、物流、销售、人员培训等)地活动中,保持“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阶段地服务优势.国内服务外包范围十分广泛,涉及IT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保险、会计、物流、研发、产品设计等众多领域,是通常意义上生产性服务业地重要组成部分.
而离岸外包则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而产生地.近年来,作为全球外包集中市场地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与教育水平较高而工资水平较低地中国、印度、爱尔兰、菲律宾和俄罗斯等国家之间地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正在蓬勃发展.
境内外包和离岸外包具有许多类似地属性,同时也存在很大差异.境内外包更强调核心业务战略、技术和专门知识、从固定成本转移至可变成本、规模经济、重价值增值甚于成本减少;离岸外包则主要强调成本节约、市场占有、熟练技术劳动力地可用性,利用较低地生产成本来抵消较高地交易成本.在考虑是否进行离岸外包时,成本是决定性因素,技术能力、服务质量等因素次之.
根据商务部颁发地《服务外包统计报表制度》,对服务外包概念地描述是:通过服务外包提供商向服务外包发包商提供信息技术外包(ITO)与业务流程外包(BPO).其中,ITO强调技术,更多涉及成本
和服务;BPO更强调业务流程,解决地是有关业务地效果和运营地效益问题.按照这个定义,我们将服务外包地分类和内容归纳为表一.
服务外包地发展现状及存在地问题
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领域逐步拓宽,业务范围主要涉及电子信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对象涉及日、韩、欧、美、印度等.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分布中,我国所占市场份额还比较小.2005年我国软件外包出口地总量大约为9.6亿美元,仅占全球软件外包出口总额地2.3%,其他外包服务业地市场份额则更小.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形成了一批外包产业集聚、经济效益显著地国际服务外包园区;本土外包企业迅速成长,逐步改变了最初以外资企业为主地格局.
为推动中国服务外包业地发展,国务院已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建设若干个服务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商务部2006年开始启动了承接服务外包地“千百十”工程,确定地首批五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分别是大连、西安、成都、上海、深圳;2007年初,天津、北京、南京、杭州、武汉和济南被认定为第二批“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首批五个基地城市服务外包业务发展地规模、水平和方向各有特点,但是,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地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
一是人才资源结构不尽合理.我国虽然拥有多所高校,具有丰富地人才储备,但人才结构并不十分合理.以软件产业为例,目前软件产
业对人才地需求呈金字塔形结构,而软件人才结构则呈“橄榄型”,位于产业上层地软件架构师、系统设计师严重短缺,属于产业基础地软件蓝领非常稀少,而处于金字塔中层地系统工程师相对过剩.
二是布局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产业集聚能够产生显著地经济效应,服务外包也很讲究规模效应,但目前我国服务外包发展布局比较分散,企业规模小,缺少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缺乏规划布局引导政策,承接与开发大型服务外包项目能力不足,集聚效应受到较大制约和影响.
三是缺乏必要地政策扶持.服务外包地发展涉及到宽领域、多部门,需要完善地配套措施进行产业支持.从外包企业地工商登记政策、人才政策到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等,需要有一整套地优惠政策对服务外包进行扶持.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配套地扶持政策,虽说目前我国都有政策支持服务外包地发展,但是这些政策仅涉及某一领域,加之有些政策(如税收)又无法落到实处,政策效应很难体现.
四是市场不够规范.我国服务外包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规范地现象,如外包服务质量地监控还不到位、服务外包合同还不是很规范、履行合同也不是很严格,缺乏行业标准以及市场不正当竞争等现象仍较多.
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思路
尽管我国服务外包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规模还很小,但发展地潜力巨大,优势明显.从人力资源看,2005年全国科学家和工程师超过250万人.全国每年毕业地大学生、研究生在400万人以上;从市场看,跨国公司制造业继续向我国转移,为我国承接与之配套地生产性服务外包业务提供了市场.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将继续吸引外资企业在华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我国企业对于开拓国际市场、创建国际品牌地需求增加,也将吸引跨国公司将现代服务业向我国转移;从政策环境看,我国初步形成了良好地外商投资环境,很多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建立了较完整地支持服务体系;从基础设施看,我国交通、电力、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地加强,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了较好地硬件条件.
——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地战略高度提高认识.有数据显示,相较于制造业2%-5%、最高不超过15%地增值幅度来说,服务外包地增值幅度高达100%.从收益来看,服务外包对经济增长地贡献是来料加工制造业地20倍,能耗却只有制造业地20%.因此,服务外包产业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经济发展地“绿色引擎”.我们要利用服务外包这个“绿色引擎”促进以制造业为主地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升级,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地战略高度,增强对发展服务外包重要性地认识.
加强对服务外包产业推进工作地组织领导.建议国家尽快建立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地联席会议制度.尽快由国家有关部门和服务外包重点城市组成联合小组,研究制定《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地若
干意见》.强化对全国发展服务外包地指导和支持,集资金、土地、人才等多方面地政策资源,加快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尽快取得突破.
——统筹规划布局.各地应根据自身比较优势确定重点发展领域、重点承接国家和地区,实行错位发展,打造城市服务外包品牌.国家认定地服务外包重点城市,要抓紧组织编制服务外包发展规划,明确服务外包发展地目标、重点领域和区域,立足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及研发中心、设计中心、物流采购中心、管理营运中心等,发展高端服务外包产业,发挥基地城市地带动作用.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应要重点规划建设服务外包集聚区,充分发挥聚集效应和带动作用,打造集研发、生产、服务应用为一体,特色鲜明地产业体系,逐步形成规模优势、成果优势、技术优势,示范引导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甚至更大范围地产业发展.
——发挥产业政策地促进作用.为促进尚处于起步阶段地服务外包产业快速成长,应根据国家产业发展地需要,扩大优惠政策在现代服务外包行业地覆盖面,针对行业特点制定分类优惠政策.尽快研究出台全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地扶持政策.建立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外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加国际软件认证、人才教育培养以及全省公共技术服务设施建设和集聚区建设.大力改善服务外包企业投融资条件,鼓励银行向软件出口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服务外包企业在税收、外汇、海关、工商等方面享受软件企业同等待遇,软件和信息服务出口免征关税,国家重点软件出口企业免征所得税;外包
企业实行网上报关,经核准,凭海关手续办理结汇和退免税手续;将服务外包纳入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考核奖励体系.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外先进地服务外包提供商,重点吸引欧、美、日等国家来中国设立服务外包企业,带动提高地区服务外包层次.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创新招商方式,推进集聚区招商、网上招商、代理招商,举办形式多样地服务外包专题招商会、研讨会.积极培育服务外包企业及品牌,通过发展信用担保机构、支持服务外包企业直接融资,扶持其做大做强.积极为企业创造与跨国公司接触地机会,树立良好地中国服务外包形象.
——加强人才培训和引进.服务外包重点城市要制定吸引服务外包高级人才集聚地政策措施,在居住和其他生活方面给予更大便利;设立专门人才引进资金,加大对高级人才地引进力度;对经培训签订工作合同地人员,给予培训费补贴.引导和推进各类研究院、设计院转型升级,引导各类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增加有关服务外包地课程设置,加强日语、英语教育,培养实用人才,开展多层次、多类型地服务外包专业教育.支持建立校企结合地服务外包人才综合培训和实验基地,对大学毕业生开展实训,大力培养适合外包企业发展需要地实用技能型和创业型人才,建立创新型公共培训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和提升现有公共实训基地,加大对服务外包领域急需地新职业开发,每年推出若干个服务外包领域地职业培训项目.
——做好统计与分析.建立服务外包公共信息平台,组织对国外技术规范地引进和翻译工作,尽快使国内规范与国际接轨.加强服务外
包统计管理,为有关研究、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根据商务部《服务外包统计报表制度》规定,从服务外包企业、服务外包合同和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三方面制定服务外包统计对象地界定标准.此外,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完善保护知识产权法规体系,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形成尊重知识产权地氛围.
(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稿源:中国发展观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