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微博的是与非
记者微博的影响记者微博,大都是经过实名认证的,如新浪微博上的加V认证,给新浪微博提升了人气。
根据2010~2011年美联社《中国记者社交媒体工作使用习惯调查报告》,90%的记者表示已经在使用微博,其中近三成的记者表示“每天使用”;超过60%的记者表示微博会影响自己对博客和其他社交媒体的使用;媒体记者使用微博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交流互动,寻找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记者微博在推动新闻事件、促进舆论监督方面崭露头角,始于2010年江西宜黄拆迁户自焚事件。
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记者加入到微博用户的行列,通过微博的裂变传播提升自身的形象和影响。
记者通过个人微博积极参与社会事件,为记者在传统媒体之外发挥影响力提供了一个窗口。
一些实名认证的记者微博的影响力,甚至远远超过其服务的媒体机构的官方微博。
越来越多的新闻开始扭转原先在传统媒体率先发布的模式,更为迅速地通过记者个人微博得到传播,公众往往将阅览记者个人微博理解为新闻阅读。
①这些记者微博由于公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大,已然使他们的微博升级为“社会公器”,成为社会的“意见领袖”。
微博给记者带来的便利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蔡雯教授认为:“在2010年,
很多突发性新闻的传播起始于微博这一个人媒体,新闻竞争已经不再只是大众媒体之间的较量,自发的、碎片化的个人传播随时可能聚合成一股冲击和制衡大众传媒的力量,并影响事件发展的走势。
”
《新民周刊》首席记者杨江的经历刚好可以说明,微博作为媒介融合的产物,影响力非常大。
2011年2月,杨江做了一次个人微博信息发布与新闻采访报道的互动尝试,取得了新闻效应与社会效应的双丰收。
杨江在发现河南太康存在杂耍老板租用幼童以杂耍之名、借暴力手段逼幼童行乞的事实后,与多家媒体的同行一起去调查。
考虑到这个选题不存在独家性、社会关注度较高、政治风险度较低,杨江就决定对这一新闻的调查采访进行全程微博直播。
他说:“目的有三:一,将这一现象及时通过微博曝光,吸引更多的媒体与公众的关注,迅速形成微博舆论场,阻止不正常力量对新闻调查的阻挠,也利于各界对童丐问题引起重视并着手解决;二,微博也可以变为记者手中的利器,为记者所用,对后期的新闻报道进行预热;三,《新民周刊》是一份时政类新闻杂志,出版周期是一周,此次采访与诸多日报同行,存在新闻竞争,通过微博直播,可以扭转新闻性周刊在时效性方面的劣势,抢占主动权。
”②
杨江通过实名认证的微博发布的每一条关于童丐问题的新
闻调查信息,都在网络上被大量转载,转载率最高的一条当日达
到上万次。
《新民周刊》也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随着新闻调查的不断深入,更多惊人的信息被杨江发布到个人微博上,《新民周刊》在网络上俨然变成了“新民日报”,其信息报道及时度甚至超过同行的日报。
有了前期的微博直播预热,公众对《新民周刊》即将面世的报道产生了极大的期待。
一周后,《新民周刊》的封面报道《中国童丐真相》一面世就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由此可见,微博的出现迅速改变了传媒生态,成为记者获取新闻线索以及增强新闻影响力的重要渠道。
微博在以下几个方面会给记者的工作带来便利:
1.微博具有社交功能,便于记者建立异质性较强的弱关系社会网络,扩大信息来源。
③
2.用户的实名认证确保了信息来源明确,便于记者的核实工作。
3.微博用户数量偏大,便于碎片化还原事件的真相,同时集聚网民智慧,提供更多背景资料和思考方向。
4.帖文被转发和评论的多与寡,又成为衡量其社会关注度的标尺,便于记者进行新闻价值判断。
转发的多与寡,表明了受众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
5.微博用户对新闻的反馈,便于记者寻找事件发展的线索和相关观点,有利于追踪报道。
从这些作用来看,新闻媒体应该鼓励记者最大限度地使用微博。
微博应该成为每个新闻记者的“标配”。
记者微博独特的公共属性
由于媒体人本身的双重社会属性,作为媒体人的职业身份和作为公民的个人表达难免出现交叉。
记者以公开职业身份博取公众关注,有利于扩大记者的社交网络,获取更多的新闻线索,但这必然会引发公众对记者微博的特别期望,意味着记者在微博上必须履行相应的职业义务——客观地报道新闻,并对自己的发言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法律责任,甚至是政治责任。
清华大学教授刘铮对知名记者微博的抽样调查表明,专业新闻记者利用微博发布新闻的数量和频率高于普通用户,新闻类微博数量占总微博数的44.4%。
记者在使用微博时,更关注近期发生的、具有争议性的社会新闻,他们不是新闻信息的生产者和散布者,更像是“议程设置者”和“意见领袖”。
④
但是,一些记者在认知上发生了偏差,在微博上抛弃了自己的记者身份,随意转发言论,在涉及敏感话题时没有政治的缰绳,在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上没有同所在媒体单位保持一致。
这样一来,记者微博一旦出错,不可避免地会损害个人以及所在媒体单位的声誉及利益。
越来越多的记者将其新闻采访的过程进行微博直播,如果做法不当,无异于泄露新闻选题,或向被调查方泄露行踪、打草惊蛇,给新闻采访工作带来阻力。
记者微博是具有公共属性的,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新闻宣传纪律和所属媒体管理规定的制约。
记者微博不是单纯的“自媒体”
记者怎么使用微博,才能实现在新闻效应、社会效应双丰收的同时,也可以对所从属的媒体单位的影响力发挥正面积极作用呢?
路透社认为其记者应当建立一个私人社交媒体账户和一个
用于新闻采集的工作账户。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禁止其员工对政治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在线发表自己无法在媒体上播出的言论。
国外媒体还特别注意树立记者中立的形象。
美国弗吉尼亚州《罗阿诺克时报》认为,记者在社交媒体上需要保持观点和立场的一致性和平衡性。
另外,国外媒体还特别注意微博消息的准确与否。
一些国内媒体机构的好方法也值得借鉴。
如杭州的《青年时报》制订了一些限制使用微博的规定:新闻记者以微博发布的新闻信息,必须参照日常新闻发布管理规定执行,做到准确、严谨、鲜活,不道听途说、不信谣传谣、不泄露机密、不介入过度敏感话题、不做不恰当的评论、不过度低俗娱乐,努力维护报社及自身形象。
从这些媒体机构的经验,可以看出,由于微博具有传播速度快、不可更改、不可撤销的特性,媒体人使用微博,尤其是实名微博传播消息应该十分谨慎。
记者需要有这样一种意识:记者微博尤其是实名认证的记者微博,具有公共性和客观性,已经不是单纯的“自媒体”,它已
经超越了“自媒体”的界定范围,更多的是记者职务在网络上的延伸。
笔者认为,记者微博更多的是要传播规范的新闻信息,若想发布与职业行为无关的个人表达,另行注册其他微博账户较为妥当。
注释:
①②杨江:《微博这把双刃剑,度的拿捏是关键》,《南方传媒研究》,第30辑,2011年6月版
③陆扶民:《记者微博的公与私》,《南方传媒研究》,第30辑,2011年6月版
④刘铮:《试析记者微博客使用特征与专业身份的建构》,《南方传媒研究》,第30辑,2011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