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矿
化带。
岩体长1500米,宽170-320米,东部仅几十米,西部延深700米尚未尖灭。
II矿区岩体出露地表,而矿体则隐伏于地下200-400米。
岩体长3000米,中部宽500多米,向两端变窄,约200-300米。
西部延深1200米尚未尖灭。
III、IV矿区岩体均覆盖于第四系之下,分别长500和1100米,宽100米和200-300米,向两端逐渐尖灭。
全区共计682个大小不等的矿体。
按成因可分为:岩浆熔离型、岩浆深部熔离一一贯入型、晚期贯入型和接触交代型等四大类型。
矿石类型主要有:海绵状、星点状、块状、半块状、浸染状和网脉状等。
矿物成分主要为:磁黄铁矿、镍黄铁矿、紫硫镍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方黄铜矿、墨铜矿、马基诺矿、铬尖晶石、磁铁矿及镍华、孔雀石、兰铜矿等。
矿石中有用元素含量:富矿平均Ni2.02,Cu1.32;贫矿平均Ni0.55,Cu0.32。
尚有丰富的钴、硒、蹄、硫、铬、铂、钯、金、银、锇、铱、钌、铑及微量镓、锗、铟、铊、铼、镉等10多种稀贵金属矿产。
共探明矿石储量51693.3万吨,镍金属储量553.11万吨,铜金属储量349.92万吨。
截止1990年底,尚保有镍金属储量505.09万吨,铜金属储量322.21万吨。
北海子铜镍矿(68) 1961年,地质六队发现。
在永昌县城北东35度3公里处。
含矿的中一基性岩体共有5个,侵入于下寒武统变砂岩中,长50-400米,宽3-30米,最宽达110米,延深10余米,即分岔急骤变薄并有尖灭之势。
以中粒闪长岩为主,少量橄榄辉长岩。
其中以II号岩体矿化较好,呈北西5度的透镜状产出,地表可分东西2个矿化带,共4个氧化矿体。
最大矿体长123米,厚8.2米,其余长10-35米,厚1-2米。
矿物主要为黄铁矿、磁黄铁矿、孔雀石、兰铜矿等。
含镍一般0.3-0.4,最高0.6,铜一般0.34-0.60,最高2.27,钴最高0.058。
二、铜矿
铜矿主要有岩浆铜镍型铜矿,含铜多金属铜矿和热液石英脉型铜矿。
除铜镍型铜矿外,其余均为矿化点。
1、岩浆铜镍型铜矿
岩浆铜镍型铜矿为最主要的工业铜矿类型。
金川硫化铜镍矿床最大,其次为北海子铜镍矿化点。
2、多金属铜矿
二道沟铜矿(3) 1963年,地质六队、物探队共同发现。
在白家咀北西45度31.4公里处。
矿物主要为孔雀石、兰铜矿、褐铁矿等,沿岩石裂隙分布。
品位Cu0.37-3.78,Pb0.08,Zn0.22。
头道沟铜矿(8) 1963年,地质六队发现,在白家咀北西46度30.2公里处。
主要矿物有孔雀石、兰铜矿、方铅矿等,含铜0.5-1,最高为2。
3、热液石英脉型铜矿
银洞沟铜矿(2) 1966年,地质六队发现。
在西井北西35度12公里处。
含铜3.29,微量铅和银。
三道沟铜矿(7) 1966年,地质六队发现。
在白家咀北西52度33.8公里处。
Cu含量1.14
一7.18。
西井沟铜矿(14) 1963年,地质六队发现。
在西井北东51度1.1公里处。
含铜0.82一0.91。
墩子沟铜矿(23)省地矿局区测一队发现。
在白家咀北西55度16公里处。
含铜1.27。
三岔沟上游铜矿(21) 1962年,地质六队发现。
在西井南东65度9.6公里处。
品位
Cu1.91,Co0.044。
毛家圈铜矿(75) 1967年,省地矿局区测一队发现。
在永昌县新城子南西83度13.4公里处。
含铜0.17-1.39,平均0.51。
毛草泉铜矿(40)省地矿局区测一队发现。
在河西堡城堡北东5度12.5公里处。
铜品位
0.32-1.47。
三、钴、铝土、铅锌、钨矿
钴矿系金川铜镍矿床中的伴生矿产,主要呈类质同像存在于镍矿物中,矿床中的含量与
镍成正消长关系。
少量呈矿物存在,主要为镍质辉钴矿,铁镍辉钴矿等。
钴平均品但
0.015-0.114。
储量为15.96万吨。
砂路咀铝矿(33) 1958年,天祝地质队发现。
在河西堡北东8度9.5公里处。
矿石为铝质页岩,品位Al20330-37,SiO232.31-58.94,Fe2030.63-1.09。
估算储量12万吨。
红山窑铝矿(59) 1958年,天祝地质队发现。
在永昌县城北西79度32.4公里处。
品位
Al2O333-42,铝硅比0.7。
估计储量5.3万吨。
小石门沟铅锌矿(92)在永昌县永安堡南西50度3.6公里处。
品位
Pb1.17-2.05,Zn0.66-1.11。
馒头山钨矿(73)在永昌县城南西83度26公里处。
产于加里东期灰白色似斑状花岗岩中。
品位W030.27-0.42,Bi 0.5,Mo 0.003,Au 0.1一0.2g/t、Ag1.5-20.0g/tTFe3.2。
估计储量:354.2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