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作业)评审表题目论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姓名教育层次本科学号分校专业法学教学点开放教育学院指导教师日期 2014年3月目录内容摘要..................................................................第1页关键词 (1)一、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一般原理 (1)二、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立法现状 (2)三、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3)(一)有关强制执行的立法极为分散不统一 (4)(二)实践中滥用行政强制措施的现象十分普遍 (4)(三)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未来的展望 (4)(四)行政机关滥施强制措施引发的争议迅速增多 (4)1、行政强制执行法的名称及适用范围 (4)2、行政强制执行的原则 (5)3、强制执行机关………………………………………… ..第6页4、强制执行措施 (6)5、法律责任与救济 (7)结束语 (7)注释 (7)参考文献 (8)论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内容摘要]在众多的行政行为当中,行政强制属于运用国家机器的强制力来直接干预公民的一种严厉的手段。
行政强制执行制度能够正确运用,就能够令行禁止,就能保证有良好的法治社会。
反过来,如果行使不当,就会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带来巨大的损害,深刻影响政府的形象。
因此,如何确运用行政强制执行已经成为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行政处罚法》颁布实施已过七载,但由于法律对行政强制执行规定的比较笼统,至今在学术理论界存在许多观点分歧,尤其是强制执行主体是一元或多元争论不休,在实际工作中,行政决定执行效率较差,可以说,我国还未能建立起统一高效的行政强制执行制度,这与繁杂的行政管理活动很难适应,尽快制定一套专门、完整的行政强制执行制度,并与《行政处罚法》配套实施,成为当前法律建设中的热门话题。
鉴于此,拟以本文对中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予以法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为进一步推动中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改革与立法作些努力。
[关键词]行政强制执行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一、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一般原理行政强制执行制度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制度,它对于保障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行政权力的有效运作乃至社会秩序、公共利益的维护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由于行政强制执行是以强制为主要特征的,因此,该项制度设置是否合理和必要,运行是否适当也直接关系到公民法人的基本权利。
为此,规范和限制行政强制执行权力成为很多国家行政法近几十年的重要课题之一。
我国经过近二十年的法制实践,各行政管理领域的强制执行制度已初步建立。
首先,在主体上,形成了“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为原则,以行政机关强制执行为例外”的特有执行模式。
其次,在手段上,直接强制似远远多于间接强制。
再次,在程序上,则以法院“非诉讼化”的“申请与形式审查”为主要形式。
最后,在监督与救济方面,则以行政复议、诉讼与国家赔偿为主要途径。
但是,制度的初步建立既不意味着其合理性得到肯认,也不意味着法治化程度得到提高。
相反,从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实践来看,目前还存在着大量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一立法,执行权限模糊,手段混乱,程序不健全,行政决定的执行缺乏力度等,这些问题亟待统一立法解决。
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理论是在继承大陆法系国家行政法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逐渐形成的。
学界关于行政强制执行的表述尽管不完全一致,但主要内容是大体一致的。
即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是国家机关;行政强制执行的目的是强迫当事人履行义务,采取的手段为强制措施。
不同定义的区别在于:首先,对行政强制执行主体认识不同,有人主张不论是行政机关还是司法机关,均有权采取强制手段追使当事人履行义务,有人主张只有行政机关实施的强制执行才称为行政强制执行,司法机关执行行政决定或行政法义务的行为不是行政强制执行。
其次,对强制名义认识不同。
有学者主张强制执行只能依据行政决定,不能直接依据法律实施强制,而大多数学者主张行政强制执行所针对的是当事人不履行行政法义务的行为,所以,无论是行政法确定的义务还是行政机关决定确定的义务,均可成为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名义。
再次,执行的手段不同。
有学者将行政强制执行的手段界定为行政强制措施,有的将其界定为行政措施,有的将其界定为强制方式。
最后,强制执行追求的结果有差异。
多数学者主张强制执行的结果是迫使拒不履行义务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履行义务,也有学者认为,如果行政强制执行针对的是可以代为履行的义务或某种状态,那么达到与义务履行同一的状态也属于行政强制执行追求的结果。
上述观点的差异,一方面反映出学术界对行政强制执行的执行机关、执行内容、执行手段及执行结果等方面认识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说明,行政强制执行理论与一国行政强制执行实践的紧密联系。
我国行政机关与法院共享行政强制执行权的实践反映了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理论的不成熟与复杂性。
要彻底有效地解决行政强制执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仍必须对行政强制执行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二、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立法现状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立法与实践均始自80年代以后。
80年代以前,包括行政强制执行制度在内的整个中国法律建设处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阶段,严格地讲,此时的行政处理决定基本上依靠行政隶属关系得到执行。
例如,当企业不履行纳税义务时,行政机关可以直接通过行政手段迫使企业履行。
另外,对公民拒不履行行政决定的,也完全可以通过行政命令及压力实现。
所以,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不可能,也不必要建立行政强制的法律制度。
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立法进程的加快,有关行政强制执行的立法也逐渐增多。
从立法的内容看,既有对财产的强制执行,如对违章建筑的强制拆除,对滞纳金、罚款的扣缴,也有对人身和行为的强制执行,如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政拘留,违反环保法的责令停产停业的执行。
从执行主体上看,立法将行政强制执行划分两大类: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的内容往往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为当事人设定的各种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遇有当事人拒不履行该义务时,行政机关可以采取强制措施迫使当事人履行。
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无正当理由不接受传唤或者逃避传唤的,公安机关可以强制传唤。
”“受拘留处罚的人应当在限定的时间内,到指定的拘留所接受处罚,对抗拒执行的,强制执行。
”《兵役法》第61条规定:“有服兵役义务的公民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强制其履行兵役义务。
”《税收征收管理法》第28条规定:“欠缴税款的纳税人需要出境的,应当在出境前向税务机关结清应纳税款或者提供担保。
未结清税款,又不提供担保的,税务机关可以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其出境。
”《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第33条规定,对于“擅自设置网具或种植水生物的,主管机关应当责令所有人限期清除,或者强制清除。
”《外国人入出境管理法实施细则》51条规定“本章规定的处罚,由公安机关执行。
”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的情形除上述几种外,还包括强制遣送出境、强制许可、强制收兑、强制退还、强制拆除、强制检定、强制变卖、强制收购等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通常仅限于行政机关为相对人科以普通义务和法律法规确定的义务,较少及于行政机关对违反法律法规者科以制裁性义务的情形,这是我国立法的一种特殊现象。
此外,这类行政强制执行多以行为和人身为强制内容,相反,有关金钱给付义务的履行除特殊几类行政机关享有自行强制执行的权力外,多数行政机关没有此种权力。
[1]从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立法可以看出,行政强制执行主体以法院为主,以行政机关为辅。
故学术界将这种制度总结为“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为原则,以行政机关强制执行为例外”的体制。
[2]尽管也有人对这种体制批评甚多,但目前仍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纵观80年代以来制定的法律法规,绝大多数法律均将行政处罚的执行权交于法院。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很多立法一改过去在法律责任一章交代诉权、诉期的同时规定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的立法习惯,规定行政处罚的同时并不明确规定处罚的执行问题,诸如警告、暂扣吊销许可证、执照处罚都是类似确认或形成判决的处罚,无须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除上述由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以及须申请法院执行的立法情形外,有些法律还规定了可选择的行政强制执行模式。
如1987年公布的《海关法》第53条规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海关的处罚决定又不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海关可以将其保证金没收或者将其被扣留的货物、物品、运输工具变价抵缴,也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这种选择模式实际上是法院强制执行的一种特例。
即只有在法律授权行政机关于执行前已采取某些强制措施的前提下才适用。
如果行政机关没有此类强制措施,仍然要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三、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有关强制执行的立法极为分散不统一行政强制执行制度是一项重要的行政法制度,必须建立在统一的立法基础上。
目前我国有关强制执行的立法极为分散不统一。
有些立法规定了行政强制执行问题,有些却没有规定,即使规定了的,也十分不统一。
行政诉讼法第66条表明了一个原则,即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可以自行强制执行的以外,其他行政行为的执行均需申请法院。
很显然,这一原则性规定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法律以什么标准确定行政自行强制执行权?法律赋予行政机关哪些强制执行权?行政机关又如何实现自行强制执行权?法院对于行政机关的申请如何执行?责任由谁承担?是否所有行政行为都需要强制执行等问题,不一而足,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必须进行统一立法。
(二)实践中滥用行政强制措施的现象十分普遍像其他行政行为一样,行政强制执行也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
但由于我国立法并无太多类似的规定,所以实践中滥用行政强制措施的现象十分普遍。
如未经预先告诫强制拆除房屋,超过执行范围采取强制措施,习惯使用直接强制措施,不善于使用间接强制措施,不分时间强制执行,错误执行拒不承担赔偿责任等,这些问题均需通过统一立法规定行政强制执行原则加以解决。
(三)行政机关滥施强制措施引发的争议迅速增多由于目前几乎没有任何规范行政强制执行措施的程序立法,所以现实生活中因行政机关滥施强制措施引发的争议迅速增多,法院也难以判断行政强制执行措施程序的合法性。
特别是对于法院依行政机关申请执行的案件,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定程序,实践中的做法非常混乱。
不仅发挥不了法院监督行政决定合法性的作用,而且很容易形成“扯皮”现象,降低行政管理效率。
由此可见,行政强制执行手段的缺乏与力度不够、程序欠缺是行政强制执行的大问题,有必要通过统一立法加以解决。
(四)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未来的展望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未来的展望鉴于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在立法和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不仅影响了行政权力的顺畅实施和行政效率,而且也给公民法人的合法人身财产权利造成一定损害,成为制约行政法制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