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
——浅谈绘画之美
姓名:学号:
【摘要】
绘画作为艺术的基础门类,是研究美学问题的直接途径之一,同时也对美学问题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通过浅谈不同时期的绘画所蕴含的美感来阐述对美学的认识。
【关键词】美学朴拙主观感受
【正文】
绘画作为典型的艺术门类,其对美学问题的阐释与研究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若把美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那绘画便是人类通过现实二维载体对美学认识的体现,用理性的手法将感性的认识展现出来的方式。
一.早期的绘画
早期绘画是以原始人画在的山洞壁画这种形式出现,初衷是出于记录的目的,来记录生活。
人们原始美丽的天性是保持的最完好时期,他们将日常生活中各种事情以及周围环境记录于洞窟中的石壁上。
虽然不是以审美和装饰的原因产生,但从保存较完整的岩洞壁画可以看出,具有了智慧的原始人已经有了对美的认识,壁画上的飞禽走兽虽然没有复杂刻画,但充满张力的造型(图一)和对动态比例的把握已经说明原始社会出现了对美的认识。
与现在大众艺术不同的是,当时的洞窟艺术则是着眼于“巫术”美学流派中常用“似动”感来形容作品的优秀而在洞窟壁画中这种静止的影像更是如此。
相比现代艺术来说,当时的艺术更是显得灵气十足稚拙朴实那种独特的气质是无法生搬硬套的。
明末清初中国画一代宗师八大山人的绘画(图二)与拥有拙朴美感的岩洞壁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中还透露出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学观点,意为真正灵巧优美的东西应是不作修饰的。
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虽本意不在审美,而在说明“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但它却恰恰说出了一切高度成功的艺术创作所具有的特征。
任何杰出的艺术作品都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高度统一。
二.中国传统绘画
中国传统绘画,从萌芽形成到初步发展乃至高度成熟的各个阶段,不论是绘画形式、艺术风格,还是表现技法,都有一个发展过程。
其中写意画算是一个高度的审美概括体现,大写意早在唐代就有以泼墨著称的画家王恰,到了南宋出现了写意画大家梁楷,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画的先河,北宋山水画出现了富有诗情画意和文人情趣的米氏云山米芾/米友仁的山水小景,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揭开了写意山水的序幕。
徐渭在水墨大写意花卉画方面创造性的贡献尤为突出。
明以后,这种写意的美学主张已逐渐发展成熟为绘画史上代有传人的大写意画派。
不过大多数人认为,中国传统绘画中最好看的是宋代工笔画,无论是从技法还是画的神品都是无可挑剔的,尤其是那几幅工笔花鸟小品画(图三),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然而宋画工笔花鸟实在存量稀少,画册翻遍也就那么几幅,所以更显弥足珍贵。
其实,谈到最好看的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的壁画是最有分量的,尤其是敦煌壁画(图四),可谓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瑰宝。
但由于是壁画的关系,保护的难度较大,传播也受到一定阻碍,因此影响力相比与纸绢上的绘画肯定会大打折扣,想想西方油画可以印出大量画册传播到全世界而受制于材料的壁画不免感到可惜。
但谈回敦煌壁画本身,敦煌
壁画中的各类造型超凡脱俗,高度体现了古代艺术家对美的理解,他们把自然形象艺术化地再现,笔下的形象古朴自然、传神写照、夸张有度、以少胜多、生动有趣。
最后得提一下中国独有的文人画,中国画自古将就书画同源,而文人画很鲜明的解释了这一点。
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尤其和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
书法中的点、线和笔画间组合不但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要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
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所形成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要能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心手相应,气力相合,迹虽断而气连,笔不周而意周。
三.中西方绘画
谈到绘画,自然就要跟西方做比较。
巨大的文化差异是中西方绘画走上了两条完全相反的道路,当古代西方绘画还在专注于写实的风景会绘画和人物肖像画得时候,中国写意绘画已经走上了偏向印象的道路,这里的印象不是指法国印象派以瞬间的印象作画,而是之指作者心中的印象,即意向。
中国写意画中的景物并不真实存在,可以说是画家的臆造,但同时又是清晰可以辨认,画家通过大量的观察与提炼,将山水花鸟这些物象转化为浓缩的符号、精炼的语言,从而达到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境界。
这样的超前的审美意趣可以说领先西方千年。
而西方直到摄影技术的产生,传统绘画才迫于生存的压力,开始了一系列探索,从而才使西方绘画获得新的生存土壤。
如果说西方绘画对美的理解是一步一个台阶走上来的,那传统中国绘画对美的理解便是早早站在了一个高点。
西方绘画希望借高超的写实手段再现对象,物质表现力很强,但精神表现力不足;而中国绘画更多是表达画者自己对外事外物的感受,发现其本质,注重意而非形,具有很强的精神表现力。
四.当代绘画
传统绘画在技术层面上,是一个以表面作为支撑面,再在其之上加上颜色的做法,那些表面可以是纸张或布,加颜色的工具可以通过画笔、也可以通过刷子、海绵或是布条等。
在艺术用语的层面上,绘画的意义亦包含利用此艺术行为再加上图形、构图及其他美学方法去达到画家希望表达的概念及意思。
而当代绘画(图五)已经完全脱离了材料与二维世界的束缚,给了创作者更大的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挑战,这其中的挑战不仅仅来自技术,同样也有来自外界质疑。
绘画不同于摄影,绘画所反映的世界是一个作者完全主观的世界。
原本的绘画是要带给人美的享受,在没有媒体与信息交流不畅的时代,绘画担任着传播的功能,也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消费。
所以不管是古代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少不了宫廷画家的存在。
而今天,互联网的时代,绘画的传播功能已经终结。
绘画在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变得更加主观与前卫,或者说我们已经无法辨认眼前的作品是否属于绘画作品。
模糊的界限,没有参照与标尺,甚至美与丑也变得模糊。
最后回到原点,提出最初问题,什么是美。
当代绘画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打破我们对传统绘画的认知,打破我们的固有思维及传统的审美。
当代绘画通过革新使我们对美产生新的认知,而这也恰好赋予绘画在当代继续前进的动力。
五.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作为艺术发展的新走向,已经不仅仅囊括传统的国油版雕,更多的元素、事物、行为,都纳入了它的行列。
因此,跟之前的艺术形式比较当代艺术是前卫的,是宽容的,它接纳着近乎一切。
当代艺术的出现,不仅仅是艺术需要前进,同时也是人自身对美的认识在上升的过程。
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今天的当代艺术屡遭抨击,且对当代艺术的定义上也存在分歧,甚至有人对当代艺术的出现产生质疑。
但纵观艺术发展史,新艺术种类的诞生于发展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
印象派绘画的产生与发展同样在当时受到学院派的挖
苦与排挤,可当印象派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对于后印象派的诞生与发展同样嗤之以鼻。
这恰好说明了艺术的发展就是对美的一种超前的认识上完成的,艺术家如同科学家一样,所作的作品与研究的成果更多是面向未来的,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通过发现美与创造美来缔造未来。
总结
人们对美的追求是永恒的,但对于什么是美的标准却因人们的文化、知识、兴趣、爱好的差别,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标准。
法国18世纪哲学家狄德多对美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即,美在于事物之间的关系。
绘画作为原始而且单纯的美的表现形式,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表现,来唤起人类的喜悦之情,这正是人通过物的感悟来造出画,画通过其中所含的物再去感动人,如此往复,使画成为了美的媒介。
欣赏绘画中的美也就成了对美本质认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朱良志.关于大巧若拙美学观的若干思.北京大学
[2]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
[3]董其昌.中国书画全书本.画禅室随笔.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