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东京_多中心_城市发展模式的形成_特点与趋势

日本东京_多中心_城市发展模式的形成_特点与趋势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 5期
虞 震 : 日本东京“多中心 ”城市发展模式的形成 、特点与趋势
·77·
的广域干线道路交通体系 ,为这些设施选址定点提供了 很好的条件 。 ( 3)服务功能的变化及需要 。随着市民收 入水平的提高 、家庭消费的增加 ,闲暇 、外食 、教育 、健康 等对个人服务的产业会有显著扩大 ,服务功能的集聚形 态更加密集 。今后拥有很多居住人口的业务核城市的 服务功能会增强 。 ( 4)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及需要 。东 京都心集中的总部功能 ,由于国际化 、信息化以及办公 自动化的普及 ,对事务所的功能要进行重新组织 ,事务 处理部门需要较大的空间 。因此 ,将那些没有必要设在 都心的部门转移出去的可能性很大 。 ( 5 ) 事务所的增 加 。在东京 ,由于总公司扩充 、城市新型产业发展以及 办公自动化带来的人均办公室面积的增加等 ,需要设在 东京都心地区的办公机构大量增加 。与此相适应 ,地价 也必然上涨 。为了适应这些需要 ,引导事务所到交通方 便的业务核城市去的可能性很大 。 3. 1. 2 东京生活结构的变化 。具体表现为 : ( 1)游息活 动的变化及需要 。今后市民的余暇时间会继续增加 ,尤 其是进行运动和游乐的室外活动时间会大幅增加 , 因 此 ,要求工作地与居住地接近的倾向会相应增强 。而在 都心地区及其周围的旧市区配置游息功能的用地较难 , 所以要求到以业务核城市为中心的地域去建立东京圈 新型生活方式的环境 。 ( 2)教育功能的新需要 。随着市 民自由时间的增加 、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技术的进步 等 ,对教育 、进修 、人才再开发 、终身学习等的需求会有 增多 。此外 ,为了提高和充实教育及研究设施 ,大学和 短期大学可能在郊外选址 。将教育设施与工作地及居 住地就近设置的综合规划 ,在业务核城市中易于实现 。 ( 3)就业地的要求 。为满足郊外居民的第二代对就业的 需求 ,以及今后随着自由时间增加 、家务机械化的发展 , 妇女要求就业的欲望会增强 ,而妇女就业往往要求能在 居住地附近 。另外 ,随着高龄化社会的发展 , 高龄者要 求就业的倾向今后也将加强 ,而由于体力的关系 ,高龄 者也和妇女一样 ,要求在居住地附近就业 。为了适应这 些人的就业要求 ,很有必要扶植业务核城市的发展 ,以 就近提供就业场所 。 3. 2 特点 3. 2. 1 以发达的公共大交通为基础 。与美国大都市依 靠小汽车交通的发展模式不同 ,东京的空间发展模式是 以发达的公共大交通为基础的 ,公共大交通体系是由广 域干线道路网和铁轨道网以及各种汽车 、地铁 、轻轨等 交通工具构成的交通网络 。东京发达便利的交通网络 设施确保了东京圈内以及东京与日本其它地区之间的 人和物资的流动 ,大大缩短了人们的通勤时间 ,提高了人 和物资运输的效率性和便利性 ,拉紧了东京圈内以及与全 国的经济联系 ,进一步加强了东京的经济中心地位。
关 键 词 : 城市 ;多中心 ;发展模式 ;副中心 ;东京 中图分类号 : F29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3Ο2363 (2007) 05Ο0075Ο04
1 引言
日本东京都 ( Tokyo Metropolitan) ,位于日本列岛东 南侧 ,濒临东京湾 ,总面积 2 187 km2 ,人口近 1 256万 ,人 口密度为 5 742 人 / km2[1 ] 。从江户时代起 400 余年来 , 东京都一直是日本的首都和最大的都市 。它不仅是日 本的政治中心 ,更是经济中枢 。在这块仅占日本国土总 面积 0. 6%的土地上 ,创造了 16. 9%的总生产额 ,集中了 13. 5%的就业者和 16. 7%的企业 [2 ] 。无论从经济规模 、 还是从其都市功能来说 ,东京在日本经济社会中起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 ,东京又被称为“日本的心脏 ”。东 京都的都市功能可以概括为 : ( 1)作为干线道路网络和 大范围公共交通网络的中枢 ,具有全国性的物资 、人 、情 报等交流和物流的结点功能 。 ( 2 )作为首都 ,具有全国 性的中枢管理机能 。 ( 3)培养多领域领袖人才的高等教 育功能 。 ( 4)与包含巨大人口的消费都市相适应的多样 化的生活基础设施功能 。 ( 5 )为支持京浜 、京叶工业地 带以及为都民生活提供必要的日常生活物资而必须具 备的生产功能 。 ( 6 )通过港口和机场 ,与世界直接连接 的国际交流和物流功能 。 ( 7)高度发达的情报交流和发 布功能 。
2 城市发展模式的演变
2. 1 二战前后的城市扩张 早在 1920年 ,东京已是一个拥有 330万人口的大城
市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快速工业化 ,以及由于市 内有轨电车和铁路系统的建成而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劳 动大军的流动 ,为东京城市的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 时 ,由于 1923年关东大震灾摧毁了城区 60%的建筑物 , 使得大量人口涌入郊区 ,加大了城市扩张的动力 。19 世 纪末 ,以东京为辐射中心的日本全国铁路系统已经建 成 ,到 1919年 ,城区中心著名的山手环线全线贯通 ,通勤 交通方式的改变使得以山手环线各站点为核心的东京 副中心 (如新宿 、涉谷 、池袋等 )迅速发展起来 。同期 ,许 多郊区的私人铁路线路也把终点站延伸到山手线的各 站点 ,这极大地推动了东京周围农村地区卫星城镇的发 展 。在 1930年代 ,在离东京中心 30 km 半径的范围内有 相当数量的郊区城镇和大学校园小镇在铁路沿线建设 起来 [4 ] 。当然 , 城市的建设发展离不开日本政府的推 动 , 1940年 ,日本内阁东京地区城市规划委员会就提出 了关东地域都市结构规划的模型 ,这个模型采用了当时 欧洲流行的城市规划模型 ,即一个中心城区环绕着一圈
市的快速扩张阶段 ,出现了诸如交通拥堵 、资源紧张 、环 境恶化等一系列“大城市病 ”。东京这一特大城市在形 成过程中 ,也面临过同样的矛盾和问题 ,但它通过规划 和发展演变 ,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多中心 ”模式 ,有效地 化解了这些问题 。文章阐述和分析东京“多中心 ”城市 发展模式的形成 、特点以及趋势 ,通过东京城市发展经 验的介绍 ,为我国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
收稿日期 : 2006 - 06 - 29; 修回日期 : 2007 - 01溪市人 ,副研究员 ,硕士 , 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 , ( EΟmail) yuzhen@ sass. org. cn。
人口 3 341万人 [ 3 ] 。 目前 ,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 、上海等正处于城
缓解中心城区拥挤问题的积极作用 ,因此需要在东京圈 的郊区发展更多的副中心城市 ,从而将以前形成的东京 都心地区的一级依存型结构改为多核多圈域型的地域 结构 。 2. 3 东京城市演变的要点
东京城市发展演变的过程可以归纳为 2 点 : ( 1 ) 从 1930 年代初至今的东 京城 市 的规 划和 建 设 始 终 贯 穿 着 一个理念 ,即多核的都市结构 。这个理念首先是以推动 山手线副中心 (如新宿 、涉谷和池袋等 ) 发展的形式出 现 ;之后在 1960年代转变为鼓励远离都市核心的卫星城 市的发展 ,而限制中心城区的发展 ;接着从 1970 年代初 起 ,逐渐形成现在的模式 ,即在整个都市地区促进大量 的 、多样的副中心和卫星城的发展 ,既包括山手线副中 心和多摩核城市 ,还包括大宫 —浦和 、川崎 —横滨 、千叶 业务核城市 , 以及各种各样的新城和已存在的主要城 市 。这种从 1970年代开始的“多中心城市 ”发展路径的 形成原因 ,主要是为了减少对中心城区基础设施的压 力 ,并且通过在 23 个中心城区之外创造新的就业中心 来缩短上下班的路程 。 ( 2)东京城市规划和建设在政策 措施上有一个重要的转变 。从 1930年代到 1960年代末 提出的绿带设计需要强大的的制度政策支持 ,但 1960年 代绿带设计在事实上的失败 ,使得东京的发展途径转变 为通过规划和提供交通 、公共设施来鼓励成长点 。比 如 ,横浜的未来港 、千叶的幕张会议城 、以及新的东京临 海副都心等项目的建设 ,就是近年来副中心发展模式的 主要例子 。应该说 ,自从 1960 年代绿带失败 ,东京规划 建设的重点放在了鼓励新的成长点而不是限制绿带区 域的发展 。这种发展模式意味着 ,在相当程度上 ,关东 平原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连绵不断的城市建成区 ,原 来设计为卫星城的成长点实际上已经发展为一个大都 市圈的副中心 。
二战后随着经济复苏和城市人口的继续增长 , 1950 年代起首都圈结构的规划建设重新开始了 。1951 年成 立了首都圈建设委员会 ,该委员会于 1953年提出了一个 卫星城镇建设的议案 , 1958年起草了第一次首都圈发展 规划 ( national cap ital region development p lan, NCRDP)并 获得了批准 。该规划与 1940 年的规划相似 ,也将新宿 、 涉谷和池袋作为缓解 CBD 地区成长压力的城市副中心 , 并在东京建成区周围设计了一圈宽广的绿带 ,绿带外是 卫星城镇发展工业和大学校区 。但东京的城市扩张并 没有按照这个规划进行 。在 1968 年的第二次 NCRDP 中 ,就摒弃了绿带的设计 ,而是把在建成区之外 、离东京 车站 50 km 半径范围内的所有区域都设定为郊区发展区 域 ,同时保留在地区北部的卫星城市 。之后的第三次 、 第四次规划沿袭了第二次规划的理念 ,它们之间惟一的 区别就是不断扩张的城市发展区域 ,事实上到 1986年第 四次规划时 ,在郊区发展区域之外的整个关东平原已经 完全城市化了 ,人们已经无法清晰地看到那种像伦敦一 样的核心城市 ———卫星城镇间隔着绿带的发展模式 ,这 些规划以官方文件的形式表达了一种城市发展理念 ,就 是要将经济发展从过分拥挤的核心分散到地区的外部 边缘 。而当时东京的规划者们已经越来越关注于一种 “多极 ”或“多中心 ”的都市构造了 。 2. 2 “多中心城市”的形成
为解决东京 CBD 地区功能过分集中而造成的许多 大城市问题 , 如交通 、住宅和环境等问题 , 规划者们从 1970年代开始就提出了“多极城市结构 ”的概念 。在 1970年代的初期 ,首先有人提出一个“两极都市 ”的规 划 ,即在原都心的西部远郊 , 主要是八王子 ( Hachioji) 市 、立川 ( Tachikawa)市和多摩 ( Tama)新城 ,建设一个新 的中心业务区域 。这个提议随后在 1980 年的《我们的 东京城规划 》和 1991 年的《第三次东京长期规划 》中演 变为“多极都市 ”的概念 。在《东京 1992规划 》中提出了 “多中心城市 ”的框架 ,其基本观点就是东京周围除了多 摩地区的业务核城市之外 ,还要环绕三大新的“业务核 城市 ”,即 : 埼玉县的浦和 (U rawa) 市 /大宫 (Om iya) 市 , 千叶县的幕张 (Makuhari)市 /千叶 ( Chiba)市 ,神奈川县 的川崎 ( Kawasaki) 市 /横滨 ( Yokohama) 市 ,再加上茨城 县南部的筑波 ( Tsukuba) 新城作为一个高科技研究中 心 。这些核城市将发展成为主要的就业和服务副中心 以缓解东京都心的发展压力 ,并构建出一个多核的都市 结构 。在 1990年代 ,原来东京山手线沿线的副中心 ,如 新宿 、涉谷 、池袋等 ,已成为东京都心的一部分 ,失去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