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通用技术新课改的目标核心素养培养(课堂PPT)
通用技术新课改的目标核心素养培养(课堂PPT)
56
教师操作技能考核标准
57
教师操作技能
58
教师操作技能
59
教师操作技能
60
四. 新课标与教材的实施探索思 考
61
基于核心素养的通用技术学习方式有: 一是实践学习方式 二是整合学习方式 三是连接学习方式
62
1.实践学习方式
可采用基于“做中学、学中做”理念 的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等实践学习方式, 组织技术探究和技术试验等创造性学习 活动,倡导开放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78
学业水平考试的层次性
• 等级性考试 • 主要用于学生升学, 成绩作为普通高校招
生录取的依据之一 • 建议以两个必修课程模块和 选择性必修课
48
效果
49
效果
50
效果
51
效果
52
效果
53
效果
• 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明显提升
国际级 国家级 省市级 合 计
9人次 24人次 28人次 61人次
54
教师分层培训
• 新入职教师 • 发展期教师 • 骨干教师 • 精英教师
55
以赛带训让教师动起来
• 教师基本功比赛 • 教学设计大赛 • 精彩课堂 • BDS录课 • 微课比赛 • 教师操作技能比赛(激光雕刻机)
(1)通过具体案例,感受 三视图在技术交流中的作 用 (2)通过实物展示,能够 识读简单的三视图 (2)能在简单的技术实践 中活动中,正确绘制三视 图 (2)在绘图实践活动中, 形成规范绘图的良好习惯
29
举例:系统的基本特 性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 2.能够将系统的基本特性 应用于“投石车”的制作。
21
通用技术核心素养
技术 意识
工程 思维
物化 能力
核心素养
创新 设计
图样 表达
22
注重基于核心素养的多元学习方式
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真实性的问题情境 下的基于系列性问题解决的(problem-based)的活 动方式。
依靠自我活动体验、反思、信息加工等深度 学习而习得。
23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
设计
68
构建教学目标体系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的结果或行为变 化,也是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质量标准。
撰写目标要素: 行为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 行为条件或情景(教学中具体情景) 行为动词(可观测、可测量) 行为程度(学生对于目标所能达到的较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 生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要达到的程度)。
电子控
基础
制技术
技术与职业
创造力 开发与
技术与工程
技术发 明
技术与创造
产品三
技术与生活
维创新 设计与
STEAMS专制造
现代家
题研习
政技术
技术与设计2
技术与设计1
12
本轮课关注点
13
课程内容模块
大概念
大综合
科 教育观
必修模块
大过程
选修1模块
课 程 模 块 规 划
14
教师基本功
•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 立德树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 正确把握课程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 准确定位课程目标,重点、难点突出 • 注重学生的实际获得感
18
核心素养
• 素养 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
•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步 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 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9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三个方面 六大素养 十八个基本要点
20
学科核心素养
• 学生在本学科内所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 这些素质是通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所形成 的专业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促成基础知识 的积累,增加基本专业技能,形成专业基 本经验,从而达到某门具体学科所要前进 的基本目标
67
四、项目准备及课时安排
1.项目所需工具、设备与材料 2.项目课时安排 本项目共____课时。每一课时或两课时如何安排,做什么。 五、项目实施过程
将项目具体实施的步骤简单列出,并附图片。
六、项目评价
1.过程性评价:建立过程评价档案体系 2.最终作品评价
评价要点 内容要求 分值 自评
互评
师评
图 纸 规范、齐全
通用技术新课改的目标
—核心素养培养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刘晓岩
教育变革适应未来
2
主要内容
• 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及解读 • 实施的重点与难点把握 • 校本研究与教师培训 • 新课标与教材的实施探索思
考 • 教学评价与考试命题研究
3
• 一、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及解读
4
一、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及解读
开课情况
高一每周两课时
高二每周两课时
高一高二每周一课时
自主开课
73
五.教学评价与考试命题研究
74
从模块学业要求到汇总的学业质量水平
蕴含了不断增加的
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结构化程度 学科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发展程度 学科探究方法和技能的综合水平
表现为:
能够应对的问题情境的复杂和结构化程度 学生综合运用以上方面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5
通用技术课堂教学实施
1.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 2.构建教学目标体系 3.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4.目标、教学、评价三者相一致
66
“单元”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项目设计承载课程标准内容要求。
二、项目目标 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目标。
三、项目说明 1.项目承载知识: 2.项目承载技能:
69
例:多功能收纳盒的项目目标
技术意识:经历收纳盒的设计与3D打印实践过程,理解设计的基 本原则,感悟3D打印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工程思维:经历收纳盒的设计过程,根据设计要求,初步进行设 计方案的使用者、使用环境、储物要求等多因素分析,通过比较、 权衡等方法优化设计方案;
创新设计:在收纳盒的方案设计过程中,运用头脑风暴法、组合 法等创新方法,设计符合设计要求且具有创新性的作品,体验创新 活动带来的乐趣;
41
• 三式 2.实践环境开放式
42
• 三式 • 3.灵活学习在线式
43
•两制. 1.双导师制 校内老师和校外专家组成
44
• 两制 • 2.学习评价过程制(中期评价)
45
• 两制 • 2.学习评价过程制
46
• 两制 • 2.学习评价过程制
47
效果
• 托兰斯创造性思维评价量表 •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等 • 创新人才培养测评量表 • 调查问卷
33
校本研究结构
34
主要观点 “432”特征体系
35
• 四化 • 1.培养目标上明确细化
36
• 四化 • 2.课程结构多元化
37
• 四化 • 2.课程结构多元化
38
• 四化 • 3.教学内容现代化
39
• 四化 • 4.多学科整合化
40
• 三式 • 1.课堂教学项目式
以制作项目为载体 以“创设情境-学习构建-实践体验-评价延 伸”为基本模式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完成一个项目的全过程
图样表达:经历轴测图绘制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过程,能正确 、规范、合理的表达设计,体会技术语言的重要性;
物化能力:通过操作3D打印机,打印优化后的收纳盒作品,完成 作品的呈现过程,感悟现代加工技术的高效、精细等特点,形成科 学的技术发展观。
70
例:七巧板的设计与制作
(初中、2课时) 技术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理解木工技术排料、画线、锯割、 表面处理等环节,体验木工制作的乐趣,传承我国传统技术的工 匠精神。 工程思维:通过例图的分析,能选出合理的排料方案。经历绘 制七巧板排料图的过程,实现合理排料。 创新设计:经历七巧板设计与制作的过程,基本掌握木工设计 与制作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多种解决 方案。 图样表达:了解七巧板的组成;能够绘制七巧板排料图。 物化能力:能够按照排料图进行锯割。
71
注重基于实践的学习情境设计
立足实践活动,面向生活学习情境的资源; 情境中的任务具有层次性、开放性和跨学 科性, 能给学生提供定义任务、分解任务和协作 学习的机会; 情境中的问题应当包括结构不良的问题, 需要学生发现问题和多方案解决问题,并 通过实践进行物化和对象化。
72
我们的做法
科研引领 国家级课题<高中通用技术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模式的研究>建立起一个课程群 <通用技术教学策略的研究>
5
一、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及解读
• 8 .2001年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摆脱 “应试教育”
• 关注学生发展 • 强调教师成长 • 重视以学定教
6
背景 主要特征是“六个转变”
• 由注重知识传授,向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转变 • 结构由强调学科本位,向综合均衡选择转变 • 内容由关注书本知识,向关注现代社会和科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投石车”设计与 制作,初步掌握系统的基本 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系统的基本特性的分 析与应用过程,树立全局观 念。
1.通过案例分析,理解系统 的基本特性 (工程思维水平1) 2.能够运用系统的基本特性 进行“投石车”模型的设计 (工程思维水平2) 3.能够根据设计要求和条件 制定完成投石车功能的方案 (创新设计水平2) 4.能够选择恰当的工具完成 投石车模型的制作和装配 (物化能力水平3)
• 1.1949—1952年的第一次课程改革 • 2.1953—1957年的第二次课程改革 • 3.1957—1963年的第三次课程改革 • 4.1964—1976年的第四次课程改革 • 5.1978—1984年的第五次课程改革 • 6.1985—1991年的第六次课程改革 • 7.1992--2000年的第七次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