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临床医学基础课件:临床呼吸

(精品)临床医学基础课件:临床呼吸

分,多于胸膜下,沿胸膜、叶间裂、纵 隔旁分布。表现为胸膜下小气泡,常并 有胸膜下大泡形成
• 疤痕旁肺气肿
肺气肿和肺过度充气
• 小叶中央型肺气肿 • 全小叶肺气肿 • 间隔旁型肺气肿
• 疤痕旁肺气肿 疤痕收缩常引起周围肺
局限性气肿改变
肺实变
因各种原因可形成肺不同范围的实变。 常见支气管充气征。密度较低时呈毛玻 璃改变
粟粒状结节影
• 直径小于4mm,呈小点状结节影。常为 粟粒型肺结核、结节病、癌性淋巴管炎 等
肿块阴影
肿块阴影指圆形或类圆形致密块影,可单 发或多发。常见为肺癌,结核球,炎性假 瘤,错构瘤等,转移性肿瘤常多发
空洞及空腔阴影
空洞为肺部病变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坏死组织 经引流支气管排出而形成。常见于结核、炎症、 肿瘤。
• 小叶性炎症:沿支气管分布。呈斑片状 模糊致密影,有融合倾向。可伴有局限 性肺气肿
• CT表现:两中下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 有大小不同结节和片状阴影,1~2cm大小, 边缘模糊。病变之间除正常含气肺组织 外,还有1~2cm类圆型透亮阴影,代表小 叶性过度充气
肺结核
病理: • 结核性肺泡炎 • 增殖性病变,结核性肉芽肿 • 进展:酪性坏死、液化、支气管和血行
• 厚壁空洞 洞壁厚度≥3mm
– 干酪性肺炎形成的空洞常小而多发,如虫蚀样,又称 虫蚀样空洞
– 化脓性肺炎、肺脓肿形成的空洞周围常有明显的炎性 浸润
– 癌性空洞发生于肿块的基础上
– 空洞如液化快,支气管排导不畅常可见液平
• 薄壁空洞 洞壁厚度<3mm
–常见于肺结核慢性阶段
• 空腔指原有腔隙扩大形成的含气囊肿, 如肺大泡、支气管扩张、肺 囊肿等
小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
lobular pneumonia
病理:
支气管肺炎大多由支气管炎及细支气管 炎发展而来。包括小支气管炎病症,肺 间质炎症,肺小叶渗出、实变的混合病 变。细支气管有不同程度阻塞,可出现 肺气肿和小叶性肺不张
影像学表现:
• 病变部位:两肺中下野的内中带
• 肺纹改变:增多、增粗、模糊
播散 • 愈合:吸收、纤维化、空洞净化
分类及影像学表现: • 原发型肺结核(Ⅰ型) •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 • 继发性肺结核(Ⅲ型) • 结核性胸膜炎(Ⅳ型) • 其他肺外结核(Ⅴ型)
原发型肺结核
• 原发综合征
– 原发灶:近胸膜处渗出性病灶,病变可大可 小。CT表现为小叶或小叶融合性病灶
–结核性淋巴管炎:条索状,可被周围病灶掩 盖
移位
胸腔积液
局限性积液
• 包裹性积液:切线位时呈胸壁向肺野突
出半圆形或梭形致密影,与胸壁夹角为 钝角 • 肺下积液 • 叶间积液
胸腔积液
局限性积液
• 包裹性积液
• 肺下积液:液体位于肺底与膈之间。表
现为肺底上抬如膈肌上升。卧位时,液 体流向胸腔后部,一侧胸腔密度升高, 可见膈肌位置正常 • 叶间积液
肺泡内气体被渗出的液体、蛋白质及细胞 所代替,肺组织发生实变。
• X线表现:不同范围的斑片状阴影,中央密 度较高,边缘密度较淡。边缘模糊。 有融 合倾向。含气支气管在周围实变对比下可 以显示,又称支气管气像(air bronchogram)
结节状阴影
腺泡性结节影
• 直径<1cm(2~7mm),边缘较清楚。病 理基础为肉芽肿、小肿瘤、出血、血管 炎等。最常见为肺结核增殖性病变、慢 性炎症
钙化
钙化主要见于: • 病变愈合阶段 • 某些疾病也可发生钙化,如错构瘤、肺
囊肿、骨肉瘤肺转移等 X线表现: • 金属密度的高度影,大小、形状不一。
肺错构瘤其中可有爆米花样钙化。肺囊 肿呈弧形钙化。有一定特征性
胸膜病变
胸腔积液
游离性积液
• 少量(300ml) 肋膈角变钝 • 中等量 形成外长高内低之渗液曲线 • 大量 上缘超过第二前肋间,纵隔向对侧
• 胸膜肥厚、粘连: 肋膈角变平,肋运动受 限。膈胸膜粘连呈幕状突起。广泛的胸 膜增厚可致肺野密度增高,肋间隙变窄, 纵隔移位。叶间裂厚度大于1mm,视为 叶间裂增厚
• 胸膜钙化: 为片状、条状、斑块状致密影。 与骨性胸壁间常有一透亮间隙,为增厚 之胸膜
胸部 C T
肺野和肺门
• 肺血管走向,由粗渐细,断面呈圆形或椭圆形。 由于仰卧位扫描肺血的坠积效应,两肺后下部 血管纹理较粗,勿误为异常
• 大多直径小于3cm
• 结核球可有钙化,错构瘤钙化呈爆米花 样,并有脂肪
• 周围有卫星灶,近胸膜处有胸膜粘连
恶性肿块的特点:
• 肿块有分叶
• 有放射状,短而细的毛刺
• 胸膜凹陷
• 近肺门侧肺纹理聚拢,紊乱
• 肿块边缘之支气管呈截断,变窄,管壁增厚
• 肿块内可见1~2mm的小泡征及支气管充气征, 常见于腺癌
胸腔积液
局限性积液
• 包裹性积液 • 肺下积液
• 叶间积液:积液位于叶间裂中,表现为
相当于叶间裂位置梭形致密影,其两尖 端与叶间裂相连
气胸与液气胸
• 气胸
可见压缩的肺,其外方为肺纹理的气胸带 • 液气胸
气胸与液气胸
• 气胸
• 液气胸
在气胸的基础上,见一横贯胸腔的气液平
胸膜肥厚、粘连、钙化
• 正常肺门主要为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的轴 位图象。肺叶肺段支气管与肺门血管,特别肺 动脉的相对关系、伴行关系及管径大小较为恒 定。肺动脉与伴行的支气管之管径相近。
– 右肺门处之肺动脉分支从上而下先于支气管内侧, 再于前方,再于外侧
– 左肺门之肺动脉,先内再后再外
– 两肺门处之肺静脉均为先外,再前,再内
常见病影像学诊断
肺炎
大叶性肺炎 lobar pneumonia
病理上分为: 充血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和消散期。
影像学表现 • 充血期:X线上可无异常表现,或仅表现为肺
纹理增多,肺透明度下降 • CT上表现为磨玻璃样改变 • 肝变期:肺段或肺叶实变,其中可见支气管充
气像(CT显示更清楚) • 消散期:不规则斑片状,吸收迟于临床
肺肿块
在这方面的优势
• 能发现隐蔽部位的病变,如脊椎旁,膈 后,心后等
• 更确切观察肿块内变化,如坏死,钙化, 含有脂肪等
• HRCT能显示瘤体内及边缘的细微变化及 与周围肺组织的关系
• 增强扫描可观察肿块增强情况,以便于 其鉴别诊断
良性肿块的特点
• 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锐利,密度均 匀
病变之基本X线表现
支气管阻塞
肺过度充气(hyperinflation)
与肺气肿之间的区别在于后者有肺泡壁破坏。
局限性肺过度充气 为支气管不完全性阻塞
所致的活瓣作用。可因腔内异物、肿瘤、肉芽 肿、分泌物或周围淋巴结、肿瘤等压迫所致 • X线表现为:局部透明度增加,尤以呼气时为 著。大气道不完全阻塞可引起纵隔摆动,吸气 时纵隔位中,呼气时纵隔向患侧移位
下方,终止于前肋膈角或后方2~3cm

肺野
肺门
由肺动脉、静脉、支气管、淋巴结、神 经及周围结缔组织构成
• 右肺门 上叶后静脉或下后干静脉与右下 肺动脉构成肺门角,右下肺动脉内为中 间段支气管,可测量其宽度。正常成人 不大于15mm
• 左肺门 上有肺动脉弓,呈逗点状。左肺 门比右肺门高
• 肺门增大:血管增粗、肿块、淋巴结增 大
• 支气管分支与肺叶、肺段解剖一致。正 常分级为15~23级
肺实质和肺间质
• 肺实质: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含气间隙 和结构
• 肺间质:肺的支架组织网。位于支气管、 血管周围(支气管血管鞘,又称轴位间 质),小叶间隔和胸膜下(又称周围间 质),两者之间的间质网,包括肺泡间 隔,又称实质性间质
纵隔
位于两肺之间,包括心脏、大血管、气 管、食道、淋巴组织、胸腺、神经组织等
呼吸系统及纵隔
• 胸部有很好的自然对比,X线检查是首选 的方法
• CT也是重要的检查方法,它密度分辨率 高,对小病变的发现、显示病变的细节 优于胸片。增强扫描有利于血管病变的 诊断、区别肺门增大的原因以及纵隔病 变 与 心 脏 大 血 管 的 关 系 。 HRCT 扫 描 对 弥漫性肺间质病变及支气管扩张有突出 效果。三维重建还可获得支气管内镜类 似的效果
• MRI对纵隔肿瘤的定位、定性价值较大, 根据流空效应有利于了解肿瘤与心脏大 血管的关系
• 介入放射:支气管动脉栓塞和灌注术对 控制肺部大出血、治疗肿瘤有重要作用。 CT引导下穿剌活检术已广泛应用
正常X线表现
胸膜
只有走向与X线平行时才能显示 • 水平裂 • 斜裂 侧位胸片上可见。从T4、5斜向前
• 肺门缩小:血管变细。 • 肺门移位:肺不张、大块纤维化牵拉。 • 肺门密度增高:炎症、水肿、肺门前后
肿块
肺纹理 主要由肺动脉分支构成
气管、支气管
• 气管和肺门区的主支气管、叶支气管在 高千伏胸片上可以显示
• 肺段以下支气管不能显示,只有在支气 管走向与X线平行时呈小圆圈状,支气管 造影时能清晰看见其形态和分支
• 肺结构扭曲变形及牵拉性支气管扩张
• 磨玻璃样改变:代表活动性肺泡炎,肺泡腔内 有少量渗液,肺泡壁肿胀,肺泡壁增厚。表现 为片状略高密度影,其中仍可见肺纹理,如毛 玻璃样
胸膜病变
• 可显示胸膜病变掩蔽下肺的病变。根据 密度可区分渗液为液性、实性或乳糜性。 对胸膜病变显示也十分清晰,可发现胸 膜增厚,钙化,肿块,并可发现病变有 无累及胸壁
胸部病变的基本CT表现
阻塞性肺不张
体积缩小,密度增高,边缘清楚,增强 效应明显,周围有代偿性改变 • 右上叶不张 • 左上叶不张 • 右中叶不张 • 两下叶不张
肺气肿和肺过度充气
• 小叶中央型肺气肿 为小叶中央部分呼
吸细支气管及其壁上肺泡扩张,其它上 叶周边部肺泡无扩张。早期多见于肺上 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