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注氟哌啶醇与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攻击激越的对照研究
发表时间:2013-02-20T11:36:02.4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0期供稿作者:袁峰陈官干张芹丁勇
[导读]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MECT和氟哌啶醇治疗都能够控制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攻击激越行为
袁峰陈官干张芹丁勇 (江苏省兴化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江苏兴华 225700)
【摘要】目的研究比较肌注氟哌啶醇与现代电休克治疗(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攻击激越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随机将30例伴攻击激越的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分肌注氟哌啶醇组与MECT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的1、7、14天用采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以兴奋因子评定兴奋症状,攻击危险性因子评定攻击危险行为。
完成治疗后以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肝功能、心电图以及脑电图评定其不良反应。
结果 PANSS评分氟哌啶醇组在第7天开始下降,而MECT组在第1天时即开始下降,14d时MECT组疗效明显优于氟哌啶醇组;治疗结束后氟哌啶醇组TESS总分高于MECT组,而其他不良反应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结论 MECT及肌肉注射氟哌啶醇均能控制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攻击激越,但是MECT起效较快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氟哌啶醇现代电休克治疗攻击激越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0-0227-02 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伴有激越、攻击、破坏行为比较常见,可以对其自身及他人造成极大的危险性及破坏性,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氟哌啶醇对患者的兴奋、冲动、攻击、破坏行为的疗效肯定,但因其副作用较多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
现代电休克治疗(MECT)是针对某些重性精神疾病急性发作的具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躁狂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本研究分别应用氟哌啶醇与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攻击激越行为,来对比二者的安全性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住院的具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攻击激越行为患者30例。
诊断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1]中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2)PANSS总分≥60分,PANSS中反应激越攻击行为的5个条目(兴奋、敌对性、幻觉行为、不合作、冲动控制障碍)中至少有两项≥4分,总分≥14分;3)获得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对本研究的知情同意。
4)排除①妊娠及哺乳期或者计划妊娠的妇女;②有严重的躯体及有器质性疾病、酒或药物依赖者;③由情感性疾病、痴呆等其他精神类疾病引起的激越;④入院前两周内已使用过长效的抗精神药物的患者;⑤已知对氟哌啶醇过敏者。
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
氟哌啶醇组男6例,女9例;平均年龄(3
2.12±10.35)岁;平均病程(9.3±7.4)天;MECT组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31.75±12.64)岁;平均病程(8.9±8.1)天。
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MECT治疗采用美国生产的醒脉通Ⅲ型电休克治疗仪,于8:30~10:00对患者进行治疗。
按常规治疗操作,每周3次。
对照组给予肌肉注射氟哌啶醇每天10 -40mg,据情况调整剂量,最高不要超过60 mg。
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用东莨菪碱0.3mg注射。
1.3疗效及不良反应评定: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7、14d用PANSS评定,以兴奋因子(P4、P7、G8、G14)评定兴奋症状,以攻击危险性因子(S1、S2、S3)评定攻击危险行为。
于治疗第14天观察其症状有无明显改善。
治疗结束后以TESS评定两组的不良反应并检查肝功能、心电图和脑电图。
1.4统计方法:所有资料采用SPSSll.5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PANSS和兴奋、攻击危险性因子评定比较:
兴奋因子评分及攻击危险性因子评分氟哌啶醇组均在第7天开始下降,而MECT组均在第1天时即开始下降,见表1。
表1两组不同时期PANSS、兴奋因子和攻击危险性因子评定比较(X±S)
指标组别治疗前 1天 7天 14天
PANSS 氟哌啶醇组 83.2±12.3 82.4±11.5 71.4±12.0 62.5±9.8
MECT组 82.5±12.7 70.3±11.4* 63.3±11.8 56.3±9.2
兴奋因子氟哌啶醇组 13.2±3.8 12.3±4.2 10.5±3.8 10.1±3.2
MECT组 13.8±3.4 9.0±3.9* 8.1±3.7 7.1±2.9
攻击危险性因子氟哌啶醇组 11.4±4.4 10.7±3.8 8.3±4.2 5.9±2.9
MECT组 11.9±4.5 7.4±3.6* 6.3±3.9 5.0±2.7
注:*较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具统计学差异。
2.2两组在治疗结束后的不良反应比较:
在治疗后MECT组TESS显著低于氟哌啶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评分
组别 TESS(X±S)肝功能异常心电图异常脑电图异常
氟哌啶醇组 0.84±0.16 6 5 10
MECT组 0.69±0.14 5 4 11
P值<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急性期除有幻觉妄想的症状外,常伴有拒绝合作、敌对、攻击破坏等激越行为,对他人安全构成了威胁,严重危害着社会的治安。
以往我们常应用氟哌啶醇肌肉注射等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加以控制,但此类药物常出现急性锥体外系反应,从而影响治疗的依从性。
现代电休克治疗(MECT)以其适应症广、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的优点,迅速普及于精神领域多种疾病的治疗。
电休克治疗原理与癫痫发作的电生理基础类似[2],通过用适量的电流短暂的刺激大脑,引起患者一过性意识丧失、皮层广泛脑电发放和全身抽搐
从而达到治疗患者精神症状的一种方法。
MECT是在电休克治疗前加用静脉麻醉药和肌肉松弛剂,从而减少患者的全身抽搐和恐惧感。
目前,国外已有大量文献报道MECT是一种控制兴奋激越症状快速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3]。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MECT和氟哌啶醇治疗都能够控制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攻击激越行为。
而MECT组起效更为快速有效。
治疗后MECT 组TESS评分显著低于氟哌啶醇组表明了MECT具有更安全的优势。
MECT以其安全性高、适应症广、症状缓解快、痛苦体验少、认知功能损害小、依从性好,同时能客观实时记录治疗过程中病人的各项重要生命参数,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3版.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l:75-78.
[2],沈渔邨.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34-735.
[3],GREENBERG R M ,KELLNER C H.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a selected review. Am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5,13(4):26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