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胆红素(钒酸盐氧化法)试剂盒标准操作程序
1.摘要
本试剂盒供医疗机构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清样本中总接胆红素的含量。
2.适用范围
程序适用于AU5811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样本中总接胆红素的含量。
3.职责
使用AU5811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总接胆红素浓度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本SOP程序进行,室负责人监督管理;本SOP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生化室负责人、科主任签字批准生效。
4.检测方法
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总接胆红素(钒酸盐氧化法)试剂盒采用的是钒酸盐氧化法。
5.原理
pH3.0左右,在起加速剂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能够增进未结合胆红素的溶解度,样本中的总胆红素被钒酸盐氧化成胆绿素。
与此同时,胆红素特有的黄色也随之消失。
所以通过测定胆红素氧化前后吸光度的变化,就可以计算出样本中的总胆红素的浓度。
−
−→
胆红素钒酸盐−
胆绿素
6.仪器
AU5811自动生化分析仪
7.试剂
7.1试剂来源:
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7.2试剂瓶内主要成分:
R1:枸橼酸盐缓冲液(pH2.6)、表面活性剂;
R2:磷酸盐缓冲液、偏钒酸盐
7.3试剂稳定性:试剂于2℃-8℃避光保存,有效期为一年
8.标准品和质量控制
8.1校准程序:
使用科华公司的校准品对自动分析仪进行校准。
按照公司标准品使用要求,并以9g/L氯化钠溶液或去离子水为空白,经校准测定,仪器自动对标准品通过合适的数学模型绘制校准曲线。
8.2质控品:
罗氏公司提供的生化复合定值质控血清作为室内质控品。
每日在测定前做一次质控加试剂后做一次质控。
该质控品为干粉包装,在2-8℃冰箱可稳定到失效期,使用前用5ml去离子水复溶,待质控物充分溶解(大约30分钟)后使用。
8.3质控数据管理:
按程序对检验后的质控后结果进行转换,及时质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如出现失控值,应及时分析失控原因,并填写好相关失控记录。
8.4质控判断规则:
按《Westgard多规则质控方法测定标准操作程序》
8.5室间质评:
分别参加河北省室间质评,对回报的室间质评结果按《室间质量评价程序》进行处理。
9.标本
9.1标本要求:
选用新鲜无溶血现象的血清样本;样本收集后应尽快测定,注意避光,否则需冷冻保存。
9.2标本拒收:
由实验室人员核收送来标本,如有溶血、已被污染、标识不清或与申请单不符状况,一律要求重新留取标本。
9.3标本处理:
收集编号后离心获取血清/血浆以备检测使用。
10.测定程序:
10.1分析参数:
详见参数表。
10.2操作步骤:
签收样本→离心→上机检测→审核报告→签发报告→标本保存。
10.3获取结果:
在AU5811仪器上或AU5811传送的中文系统电脑上查找相应结果。
10.4结果报告:
对检验后的结果进行审核,系统分析,判断结果的可报告性。
可报告的结果直接发报告,
对不可报告结果进行复检后发报告。
11.计算
标准品校准项目后,测定室内质控,质控结果符合质控要求后方可测定样本。
无需手工计算,每个标本的结果自动打印。
12.废液处理
参阅检验科《安全手册》废液处理标准规程处理。
13.操作性能:
13.1可报告范围:
2-648μmol/L;
线性相关系数:r≥0.990;
线性相对偏差应在±15%的范围内;
样品中含量超出线性范围,则以0.1ml标本加0.5ml生理盐水稀释,再测定,结果乘以6。
13.2特异性/干扰:
本试剂能抗抗坏血酸对测定的干扰(50mg/dl以下),但溶血对测定有影响,若遇到溶血样本,请先做血清空白测试。
13.3精密度:
批内精密度CV≤6%;
批间相对极差≤10%
13.4准确度:
用质控品做样本,其测定结果应在该批质控品规定的范围内。
13.5分析灵敏度:
测试浓度为(220±40)μmol/L的样本,将测试结果换算成浓度为220μmol/L的样本时,吸光度变化值(△A)应≥0.2A。
14.注意事项:
14.1试剂盒仅用于体外诊断。
14.2试剂与样本量可按生化分析仪要求衡比例改变。
14.3请勿将R1与R2混合成工作液使用。
14.4测定结果仅作为各种疾病的临床辅助诊断依据。
15.参考范围:
5.9-19μmol/L(0-0.4mg/dl)各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参考值范围。
16.临床意义:
本试剂盒适用于体外临床检验,用于测定人血清中直接胆红素的含量。
有许多肝脏疾病都会导致血中胆红素的异常,如肝炎、肝前黄疸、肝黄疸、肝后梗阻性黄疸等都可能使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
因此,直接胆红素测定也是评价肝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
17.支持性文件:
17.1AU5811自动生化分析仪使用说明书。
17.2AU5811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参数。
17.3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说明书。
18.参考文献
1.Tokuda,K.and Tanimoto,K.Jpn.J.Clin,Chem.,22(2),116~122(1993)(in Japanese).
2.Akiyama,K.and Makino,I.Rinshoi,19(suppl.)242~244(1993)(in Japa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