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公司法

第四章公司法


第四章 公司法
3.人合兼资合公司
人合兼资合公司指信用基础兼具股 东个人信用及公司资本和资产信用 的公司,公司既有人合性质又有资 合性质。
“两合”,其意即指“人合”与 “资合”。两合的原因在于公司由 有限责任股东和无限责任股东两种
股东组成。
第四章 公司法
(三)以公司的股份是否公开发行及 股份是否允许自由转让为标准所作 的分类
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应当载明下 列事项:
第四章 公司法
(一)公司名称和住所; (二)公司经营范围; (三)公司注册资本; (四)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 (五)股东的出资方式、出资额和出资时间; (六)公司的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议
第四章 公司法ຫໍສະໝຸດ 比如:某公司是由甲、乙、丙三个股东共同 投资成立,现有资产500万元,对外欠债300 万元。三个股东为了逃避债务,商议决定提前 将公司资产变卖,卖后所得价款三人按照投资 比例分掉。当债权人向法院起诉要求公司偿还 300万元债务时,公司资产仅剩50 万元,不足 以全部偿还欠款。按一般法律规定来理解,公 司具有独立法律人格,应以其全部资产对外承 担有限责任。那么按照公司的现在状况,债权 人最多只能实现50万元的债权,三个股东通过 上述行为对公司债务实现了规避,对债权人显 然是不公平的。公司三股东故意转移公司财产 ,使公司财产减少,致使公司丧失偿债能力, 是明显的恶意逃债行为。此时公司以具有独立 法律人格为由,仅以公司现有资产承担有限责 任,是对股东违法行为的纵容,故有必要要求 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就是“揭开 公司面纱”制度的实际运用。
第四章 公司法
母子公司关系是否形成的判断标准 主要看是否在实际上形成了控制和 被控制的关系。如果没有形成控制 的关系,只能作为参股公司对待。
母子公司间虽然具有投资关系,但 均为独立法人,各自承担各自的债 务,互不牵连。这是母子公司最为 基本的法律特征。
第四章 公司法
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法律关系的特 点
《公司法》第13条规定:“公司可以设立 分公司,分公司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其 民事责任由公司承担。
公司可以设立子公司,子公司具有企业法 人资格,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四章 公司法
第二节 有限责任公司
一、概念
指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 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 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发货后3个月过去了,两公司以种种 借口搪塞,不付万利棉纺厂的货款, 万利棉纺厂遂以兴盛集团为被告向 法院起诉,要求其承担下属公司的
经济责任。
第四章 公司法
兴盛集团辩称:星海公司为独立法 人,应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万利棉 纺厂应以星海公司为被告。而宏利 公司已被张某承包,在承包协议中 明确规定,承包期间,债权债务由 张某负责。因此兴盛集团不承担责 任,请求法院驳回万利棉纺厂的诉 请。
法院判决,星海公司给付原告万利 棉纺厂货款及利息103.5万元,兴 盛集团给付原告万利棉纺厂货款及 利息共103.5万元。
第四章 公司法
评析:
本案涉及子公司与分公司的主体资格 问题。
本案中,星海制衣有限责任公司为 兴盛集团的子公司,应独立承担民 事责任,而宏利制衣公司为兴盛集 团的分公司,其民事责任应由兴盛 集团来承担。法院在判决中对此进 行明确区分是正确的 。
第四章 公司法
总公司与分公司的关系
分公司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或资格。 这是总公司与分公司关系的最大特 征。
因此,分公司的行为视为总公司的 行为;分公司占有的财产,视为总 公司的财产;分公司的债务由总公 司承担。
第四章 公司法
案例:
兴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大型 棉毛制品公司,有两个下属公司: 一是星海制衣有限责任公司,该公 司为兴盛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二是 宏利制衣公司,为兴盛集团的分公 司。
第四章 公司法
4、两合公司
两合公司,是指由无限责任 股东与有限责任股东共同组 成, 无限责任股东对公司债务负连 带无限责任,有限责任股东对 公司债务仅以其出资额为限承 担有限责任的公司。
第四章 公司法
当代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 使得上述公司形式中无限公司 及两合公司股东的投资风险更 加突出,采用这两种公司形式 的国家已经不多,而两合公司 因其有限责任股东无权参与公 司经营管理,其地位不如股份 有限公司股东,对投资人吸引 力日渐减弱,采用该形式的国 家更少,有的国家如日本甚至 在立法中将其废除。
〖问题〗
此案应如何处理?
第四章 公司法
〖法院判决〗
法院经审理认为,万利棉纺厂和星 海公司、宏利公司签订的棉布购销 合同合法有效,星海公司为独立法 人,应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宏利公 司为兴盛集团的分公司,不具有法 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兴盛集团承 担。兴盛集团与张某在承包协议中 规定的“承包期间,债权债务由张 某负责”条款,对外无法律效力。
第四章 公司法
(四)按公司之间的控制或从属关 系进行的分类。
母公司与子公司
〖母公司〗,是指拥有另一公司一 定比例以上的股份,或通过协议方 式能够对另一公司的经营实行实际 控制的公司。母公司也称为控股公 司。
〖子公司〗是指与母公司相对应, 其一定比例以上的股份被另一公司 所拥有或通过协议受到另一公司实 际控制的公司即为子公司。
公司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 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三万元。法律、 行政法规对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 额有较高规定的,从其规定。公司全体股东 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 十,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 内缴足。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 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
本公司与分公司
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因业务需要依 法设立的相对独立的分支机构,相 对公司来讲,称作公司的分公司。 相对应,公司则称为本公司或总公 司。
第四章 公司法
总(本)公司与分公司的区别
①分公司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或资格,它 可以有自己的名称,如办事处、分行、分 公司等,但其名称应反映其与总公司的隶 属关系。
第四章 公司法
第四章 公司法
第一节 公司法概述 一、公司的定义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 法人。
二、公司的特征及其修正
1、营利性及社会性的兴起 ①目的在于营利。
②所谋求的利益,其性质是私利,不是公利。
③营利性的确认要符合行业惯例。 ④实现营利性目标的同时关注公司的社会责任。
第四章 公司法
第四章 公司法
三、公司的种类 (一)按股东对公司所负责任的不同
分 1、无限责任公司 无限责任公司,也称无限公司,它
是由两个以上的股东组成的、全体 股东对公司的债务负连带无限责任 的公司。 无限责任公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股东 组成 ②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无限 责任 ③具有很强的人合性 ④公司具有法人地位
二、特征 1、股东人数的限制性:由五十个以
下股东出资设立。 2、股东责任的有限性: 3、不公开发行股票 4、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有严格
的限制
第四章 公司法
三、设立 1、设立的条件
(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公司法第二十四条 “有限责任公司由50人以下股东 出资设立”。股东的权利、义务(P34)
(2)出资额
(1)子公司受母公司的实际控制, 即母公司拥有对子公司的重大事项 的决定权,其中尤其是能够决定子 公司董事会的组成。
(2)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控制 关系主要是基于股权的占有,而不 是直接依靠行政权力控制公司。
(3)母公司、子公司各为独立的 法人。
第四章 公司法
(五)按公司内部管辖关系进行的 分类
2003年7月,在某市经贸洽谈会上, 兴盛集团董事长王某遇到万利棉纺 厂厂长李某,李某称其厂有一批质 地良好的棉布待销,王某想到下属 两个公司正需棉布,遂给李某牵线 介绍。
第四章 公司法
2003年8月,万利棉纺厂与星海公司、 宏利公司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万 利棉纺厂供各种棉布共计400包, 价款200万元,星海公司、宏利公 司为共同需方,各提货200包,价 款各为100万元,货到2个月后付款。
第四章 公司法
2、有限责任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亦称有限公 司,是由两个以上的股东出资 组成,每个股东以其认缴的出 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 责任,而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 其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
第四章 公司法
3、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又称股份公 司,是指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 东组成,公司全部资产分为等 额股份,股东以其所认购的股 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 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 任的公司。
第四章 公司法
②但是当公司或股东以有限 责任为掩护,滥用公司独立人 格,致使债权人或社会公共利 益遭受损害时,法律会要求股 东来承担本应由公司承担的责 任。此时公司独立法律人格将 被否定,“遮在公司头上有限责 任面纱”被揭去,公司背后的股 东将被显露出来承担责任。
③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并不是对公 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制度的 彻底否定,恰恰相反,仅仅是针对 股东将公司法人人格用于不法目的 时而在具体个案中否认股东的有限 责任,让其直接对公司债权人承担 责任,以此矫正股东滥用公司独立 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导致的股东与 债权人利益的失衡。所以公司法人 人格否认只是贯彻公司独立人格制 度的一种例外,是一种补充,其本 身亦不得滥用。
1.封闭式公司
其特点是公司的股份只能向特定 范围的股东发行,而不能在证券交 易所公开向社会发行,股东拥有的 股份或股票可以有条件地转让,但 不能在证券交易所公开挂牌买卖或
流通。
第四章 公司法
2.开放式公司
其特点与封闭式公司正相反,它 可以在证券市场上向社会公开发行 股票,股东拥有的股票也可以在证 券交易所自由地买卖或交易。
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 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 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 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