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五龙宫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0-2020年)

湖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五龙宫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0-2020年)



核心区边界定位
1、提出“一轴三区” 的空间结构。 2、深化保护措施。
3、完善服务接待设施体系。
4、完善道路交通体系。

对《总体规划(修编)》的深化调整
1、游人量预测和环境容量。 2、局部调整旅游服务设施布局,深化完善旅
游服务设施体系。 3、景观风貌控制。
《总体规划(修 编)》总体布局图 《总体规划(修编)》旅游设施 配置及基础工程规划图
风景资源评价等级图
人 文 景 源
自 然 景 源
土地适应性评价

评价体系
地形因子 坡 度 坡 向 海 拔
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利用类型 农用地 林 地 园 地 耕 地 未利用地 建设用地 历 史 文 化 用 地 其 它 建 设 用 地

评价结果
内容 景区总面积 适建区面积 限建区面积 禁建区面积
武当山风景名胜区
五龙宫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10-2020年)
第一部分 背景篇
研究背景

武当山风景名胜区概况
研究背景

五龙宫景区的对外开放提上日程。

如何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性破坏” 和“破坏性建设”,实
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最佳关系、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
技术思路
宏观层次—— 景区特色、发展目标、 定位、性质
7、按照环境容量,合理控制游人规模和游人
活动范围。 8、拆迁古迹遗址上及史迹区内的民宅。
特殊自然区
1、严格执行封山育林各项措施,保护现有的生态 系统、景观风貌、空间环境、动物栖息地。 2、只允许步行或风景区绿色巴士进入。 3、保留世代聚居的村民、村宅和生活方式。 4、允许设立少量小型旅游网点服务设施,风貌必 须和自然环境相匹配。 5、不允许增设任何大型商业建筑设施。 6、禁止增设任何违反景区规划的旅游项目。 7、避免环境改造和栽植的城市化、园林化倾向, 还原原生态环境。 8、禁止在保护范围内开山取石、捕猎野生动物、 擅伐林木等破坏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保护分区规划图 《总体规划 (修编)》管理分 区规划图
风景资源等级一览表
中类 小类 遗址遗迹 遗址遗迹 遗址遗迹 遗址遗迹 遗址遗迹 遗址遗迹 遗址遗迹 遗址遗迹 遗址遗迹 遗址遗迹 遗址遗迹 遗址遗迹 遗址遗迹 遗址遗迹 遗址遗迹 遗址遗迹 遗址遗迹 遗址遗迹 遗址遗迹 其他胜迹和传说 胜 遗址遗迹 迹 遗址遗迹 风物 节假庆典、民俗、神话传说 奇峰 奇峰 地 山景 景 奇峰 泉井 溪流 水 溪流 景 潭池 级别 一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四级 四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规划原则
保护优先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 综合协调原则 前瞻性原则




规划依据
法律法规
《风景名胜区条例》 《城乡规划法》 《环境保护法》 《文物保护法》 《消防法》等

技术规范
《武当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86-2025) 《武当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2009年通过部级联席会议 )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等
数量 (hm² ) 2926 38 296 2592
百分比( %) 100 1.3 10.1 88.6

土地发展策略
1、禁建区
对风景区的发展具有比较重要的 生态服务功能,完全不适宜开发建设, 是重点保护区域。
2、限建区
生态敏感性较低,外界的开发建 设活动对它的影响较弱,适宜小规模 的利用开发。
3、适建区

在严格保护资源的前提下, 北部“服务” 依托武当山林场和鲁家寨村,设置 旅游服务基地,提供生态型接待设 施,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南部“游赏” 以五龙宫为核心,串联周边景点, 构建完整的游赏系统。
服务
游赏
现状概况
明代就被誉为“拥殿千朵芙蓉”的仙境。景区内有五龙宫、仁威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 隐仙岩、五龙顶、华阳岩、灵应岩、起圣台、七星峰等众多景点。以遗迹 自然风景资源 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 遗址、岩庙、古神道为主要特色。
3、完善服务接待设施体系。
4、完善道路交通体系。

分区保护规划
人文史迹区
1、本区内的一切文物遗存、地形、植被和空 间环境都必须按国家《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 规采取措施、妥善进行严格保护。严格保持周边环 境的历史延续性,保持原始风貌。 2、各种历史遗存各部分应严格按照原有施工 工艺和原有材料精心维护。地面建筑已经全部被毁 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 3、对内的文物古迹进行普查分类、登记,根 据国家有关法规,按不同类别及等级,进行保护管 理。对古建筑及遗址及时维修、保护;对遗址要立 牌、划定保护范围。要有专人负责保护,专款用于 维护、维修。 4、禁止在保护范围内开山取石、捕猎野生动 物、擅伐林木等破坏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5、在建设与游赏活动中,除必要的步行游览 和安全防护设施外,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设施。 6、严格限制社会机动交通车辆进入,严禁任 何不利于保护的因素进入。 保护分区规划图 《总体规划 (修编)》管理分 区规划图
五龙村
鲁家寨村
村庄分布图
风景资源评价
1、整合景点
将景点由34处调整为31处。
合并——日池、月池合并到五龙宫 减少——凝虚观(规划范围外 ) 五龙岩(灵应岩) 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点一览表 人文景点(23) 自然景点(8) 五龙宫、隐仙岩、仁威观、灵虚岩、 七星峰、系马峰、 华阳岩、灵应岩、长生岩、云母岩、 五龙顶、五龙池、 朱砂岩、诵经台、姥姆祠、将军庙、 大青羊涧、磨针 李素希墓、榔梅台、起圣台、会仙岩、 涧、紫炁峰、白 晋福桥、父母桥、驸马桥、回心石、 龙潭、 自然庵、炼丹池、非物质文化遗产
环境对人工破坏或干扰的调控能 力强,自动恢复快,可进行适度开发 建设。
土地适应性评价图

建设用地选择
袁家院
林场窑上
余家窝子
偃塘 自然庵
建设用地选择意向
第三部分
总体布局篇

发展对策 整体联动,差异发展,突出特色,打造精品
游线组织 通过多种交通联系与其他景区贯通,大区域成环。 景区内形成“游览环线”,避免回头路。
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民俗文化 道教文化
武当武术 武当道乐 武当道医 。。。
古树 五龙宫村、鲁家寨村的民间故事 民歌 古老的民俗文化 真武大帝 鲁家寨风光 山景风光
五龙顶
姚简祈雨 系马峰 回心石 五龙顶 五龙池 民间祈雨 。。。
五龙池
父母桥河
现状概况
村庄 道路交通
景区现有行政村2个,分别为武当山林场(鲁家寨村)、 服务接待设施 1 、旅游公路已经竣工,目前唯一一条对外相接并贯穿景区的机动车路。 五龙村。武当山林场以场带村,有七个村民小组,650人;五 2、缺少与其他景区快捷的联系方式。 龙村有2个村民小组,195人。 3、古神道局部受到破坏,步行游览不成体系 。 除一户人家自发进行旅游接待外,没有别的服务接待设施。
景点保护与建设 突出“遗址观赏”的特殊品味和价值,体现原生态和原真性。 游览内容 除体验原生态和原真性外,依托现有资源,适当增加其他体验和休闲内容。 服务设施 突出差异,彰显特色,在品质上向中、高端适当延伸。

发展目标
将五龙宫景区建设成为展示和弘扬中国道教文化并代表国 内世界遗产地先进管理建设水平的景区。 在严格保护景区风景资源的前提下,展现“武当宫景区作为武当山风景名胜区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以道教文化为核心,以人文与自然高度统一的环境、历
史悠久的古建筑群遗址为主要景观特色,以观光游览、文 化探源、休闲体验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综合型景区。
总体布局
规划将五龙宫景区的旅游服务设施配置分 风景资源类型、 为“旅游村、旅游点、服务部”三个级别。设 立蒿口入口服务区(景区外)、袁家院 VIP入口 景点属性、 服务区、林场窑上服务区3个旅游村。设置虎山 景点分布、 垭、余家窝子、混账坡、吴家院、自然庵、偃 塘、八步坎等 7处旅游点;结合景点和游线需要 游赏体系、 设服务部,五龙宫、五龙池、仁威观、八步坎 道路交通组织、 等重要景点设置服务部,步行游览路每隔 1000 米设置服务部。未来视自助游的情况,在鲁家 旅游服务设施和布局 寨游览区规划设置帐篷营地。
2、分为旅游村-旅游点-服务部三个级别。从 北到南服务设施规模逐渐减小。
3、服务设施选址利用搬迁居民点的基址。

服务设施布置及风貌控制

服务设施布置及风貌控制
1、提出“一轴三区” 的空间结构。 2、深化保护措施。

游人量预测 《武当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 》 以2004年武当山风景区接待游人数66.28万人次为基数, 预测得出近期2010年、远期2020年武当山风景区旅游人数 分别为165万人次和535万人次。
随着景区建设的不断完善,规划期末(2020年)景区 将承担风景区45%左右的游客,游人量约为240万人。 综合多种因素,测算日最高峰游人量为7400人。(其他规模预测 的依据)
风景资源分布图
2、由面到点
景点类型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景观名称 五龙宫 隐仙岩 仁威观 灵虚岩 华阳岩 灵应岩 长生岩 云母岩 朱砂岩 诵经台 姥姆祠 将军庙 李素希墓 榔梅台 起圣台 会仙岩 晋福桥 父母桥 驸马桥 回心石 自然庵 炼丹池 民歌、故事、道教文化 七星峰 系马峰 五龙顶 五龙池 大青羊涧 磨针涧 紫炁峰 白龙潭 大 类
特殊生态游憩区
1、本区可进行适度的开发利用,安排各种 游览观赏项目。安排适量的旅游服务设施,注意 其造型、体量、色彩要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建 筑以1-2层为主。建设项目必须严格通过环评。 2、分级调控游人规模、机动交通并分级限 制居民活动的进入。 3、规划中保留的乡村聚落应控制村民的发 展规模。 4、结合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建设,进 行生态培育,强化和保护生态区域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