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风眠与徐悲鸿的绘画技巧之构图比较

林风眠与徐悲鸿的绘画技巧之构图比较

试析林风眠与徐悲鸿的绘画技巧之构图比较【摘要】徐悲鸿和林风眠的绘画技巧在运用构图和的感受画面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

林风眠的绘画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方式是以方形构图为主,而徐悲鸿的绘画的构图是以西方传统绘画的构图方式注重画面的平衡和科学的透视学。

【关键词】林风眠;徐悲鸿绘画技巧;构图
一、中西方绘画构图的观念和手法
构图”一词是西学东渐后的专业术语,时至今日,较之其它章法、布局等传统的专业语言,更为通俗易懂些。

所谓构图,不仅仅是在画面上妥帖的安排绘画形象,实际上它是绘画创作成败的关键之一,是构成绘画艺术作品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基础条件,也是画家艺术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前辈大师们都很重视对构图的研究。

塞尚在艺术构思中十分重视形状、线条、色彩、体积的关系构成,独特的几何化作品构成形式,对现代艺术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十九世纪后期以来,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使原有的构图形式不能满足需要,新的构图形式在艺术家的探索下不断涌现。

中国画和西方绘画不一样,可能这是一个很大的特点。

西洋画是表象的,非常写实的,对,更多。

中国画是写意的,这个写意可不是大概其,是写的意象,写的是理想,写的是画境、意境。

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是以天人合一,自然、朴实、返璞归真为美,这个中国画里表现得非常突出。

另外中国人的禅学思想比较发达,
形和意之间的关系不是弄得很实实在在的。

所以在中国构图,表达了这种独特的哲学观念和思维观念,乃至人生的伦理观念。

而且中国人历来有一种运动的画面感,这就是中国人天然地有电影的思维、运动的视觉形象,所以中国画里散点透视。

你一看它是运动着的,看着山水是活的。

中国画意象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同一,强调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张眼到心到、意到,意中有象,象中有意,主观情志外象化,客观之象情趣化,可谓物我交融,天人合一。

当然,中国画也要面对客观物象,但这些物象经与审美主体交融后,也就蜕变成一种精神状态的物化方式,绝不再拘泥于客观真实的度量标准。

对于自然物象,它不是不知,而是不必去知,更无意刻意去知,于是,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而善散点构成;不讲三度空间,而求二度变化;不讲块面刻画,而取轮廓勾勒;不讲物理重心,而重主观感受。

西方绘画艺术概括地讲有两大派,一是写实派或称具象派,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纯客观的,始终贯穿着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画家观察研究自然的方法主要是对景写生。

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即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而绝不能在画面上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并把运用和体现透视、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确程度当作衡量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

所以,画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体和光影上,不允许增加任何个人的意念和想象。

二是抽象派。

西方艺术贯走极端,艺术家们在对具象写实感到
厌倦以后,从印象派开始,仅在数十年内,有些人就从具象这个极端急剧转到抽象——另一个极端。

抽象派与严格地再现客观物象的写实派正好相反,创作方法是使自然物象变形,追求抽象的装饰性和视觉效果,或用光色和几何形态的抽象组合形式表现个人主观的思想体验,甚至是潜意识、下意识,以及种种隐秘的心理。

随着夸张变形的创作方法越来越走向极端,有些人甚至干脆丢掉画笔搞起了装置艺术、行为艺术。

某些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所标榜的前卫,实际是远离现实,逆反一切传统文化、道德观念,越来越趋向病态的自我表现,给正常的艺术发展造成重大干扰和破坏,也必然难以引起观者的共鸣,无法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中国画同样很重视构图的研究,古代的绘画理论中构图又被称作章法、布局或经营位置,东晋时代的顾恺之提出了“置阵布势”,要求密于精思,临见妙裁。

不是见什么画什么,而是要求画家根据布势的需要有所选择,中国画十分重视气势和神韵,潘天寿的构图喜欢作方形结构,常常创作奇险的境界,用以表现他雄阔、霸悍、质朴的艺术风格。

构图是绘画一个重要环节,是绘画技巧中的基础,纵观中外绘画作品的构图,构图知识始终贯穿于整个绘画创作过程之中。

构图是具体的形式,也是一件绘画作品形式美的集中体现。

因为一切形式因素,不论是线条、形体、色块等,都必定集中展露在构图之中。

二、林风眠与徐悲鸿的构图在绘画中的运用
1、徐悲鸿的构图方式
徐悲鸿的构图可以归纳为传统的西方绘画方式三角形、圆形、方形、s形等等形式,这些形式可在取材《史记》的大幅油画《田横五百士》作品中体现出来。

作品中共画有27個人物,故事取材于司《史記·田儋列传》,司马迁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幕义而纵横死,岂非至贤!”可见徐悲鸿作此画是受太史公的感召。

我们可以发现,此幅作品采用了典型的古典油画的构图样式。

画面人物采取分组的方法排列于前景和中景,每一组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

这从画面上看出种三角形的构图具有稳定坚实的特征,画面上小下大,这种形状的构图给人感觉神圣庄严,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整个画面人像竖立在画面,显得端庄而宁静。

这种构图的运用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吻合,突显出当时的历史气息。

徐悲鸿的构图把握构图的原则,也是真正能够掌握并熟练应用构图方法与技巧的关键。

2、林风眠构图方式
林风眠的绘画作品《仕女》、《裸女》,具有朴素的特征。

林风眠在构图中充分彻底地调动了画面的全部面积,他的鸡冠花、绣球花、大理花几乎布满了画面,决不让盛花的壶罐去滥占宝贵的空间。

同样,当树木山川是画中主角时,一线之天或一角之地也是不轻易割让的。

因之,他的画面显得特别饱满、充实。

他喜欢方构图,这更便于集中、紧凑。

他连签名的地位都不留,如果留白,那是表现中必须的白,绝非不了了之的白纸。

他的白与黑的价值是相等的。

“惜墨如金”是珍贵的遗训,林风眠自己没说话,但他在实践中以“惜
白如金”补足了这一遗训的片面性。

对版面说,这更是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吧!
三、徐悲鸿与林风眠的绘画技巧之构图比较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绘画中的构图不是固定的,因个人的对绘画的理解、所处的时代、不同的民族而存在巨大的差异。

文艺复兴时著名画家达芬奇,以肖像画而闻名于世。

当时的肖像画流行正面或侧面为构图标准,而达芬奇却取四分之三面来构图,这就是他自己的构图理解和构图方式。

所以在绘画固定模式构图同时,也可以尝试去冲破这种局面,特意改变空间层次关系、变化透视关系、改变视觉角度,从而打破固定的思维定式。

促使多观察、多思考、多进行小构图,尤其是对同一景色进行不同的取景、不同空间透视等关系的观察与构图。

从而开拓对构图的视野及思维方式。

徐悲鸿与林风眠不同的构图方式,如发散方式的构图方式,利用空白选择不同的构图方式等,为中国近现代画家提供了多种作品的构图方式同时也起到了借鉴和传承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冠中.寂寞耕耘六十年——怀念林风眠老师[m].文艺研究,1979(04).
[2]张丽华.创作与构图[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韩玮.中国画构图艺术[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4]徐悲鸿.徐悲鸿油画[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5]周正著.绘画构图原理[m].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
[6]曹昌武,曹晓楠.绘画构图[m].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