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外经贸大学行为金融学课件9

对外经贸大学行为金融学课件9

有限注意概念 金融市场中有限注意:关注显著信息和疏忽隐晦 信息 影响泡沫的方式
1.干扰了投资者赖以判断的信息集; 2.即便市场上信息充分可得,有限注意也可能
促使投资者倾向于跟风或采取羊群行为。
14
9.2 个体行为偏差与金融泡沫
信息层叠导致羊群行为
即使人们知道其他人的做法是一种从众行为,他 们仍然会考虑他人的判断,并且参与其中。这种一窝 蜂似的从众行为是由信息层叠(information cascade) 产生的。 信息层叠使人们放弃自己挖掘信息,而接受被大 家所普遍接受的做法或信息。
26
The End
网络股的热潮兴起于1995年,到 1999年网络原始股平均涨幅为230% , 最终从2000年3月12日起,纳斯达克指数开始持续暴跌。到2001年4月4日, 指数跌至1638.80点,较2000年的最高点跌去了2/3 。
11
9.1 金融市场泡沫
21世纪--美国的房地产次级贷款泡沫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突然爆发,不但房地产泡沫终于破灭,美 国还陷入了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12
9.2 个体行为偏差与金融泡沫
行为金融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存在各种 认知偏差。当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如果表现出某些 认知偏差,并且因此形成系统性的对资产价格的认知 错误,则可能导致金融泡沫。投资者的有限注意和信 息层叠就具有上述特征。
13
9.2 个体行为偏差与金融泡沫
有限注意导致信息层叠
19
9.3 机构投资行为和金融泡沫
当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投资决策者是投资代理人 时,他们内生的风险转嫁激励就会使风险资产的 均衡价格超过基本价值,均衡价格与基本价值的 差就是资产的价格泡沫。
20
9.4 社会因素对金融泡沫的推动
口头信息传递的影响
投资者通过各种不同社会关系和渠道来获得决策 依据,而个人行为反过来也对其他主体产生影响,形 成社会互动。口头信息传递是社会互动中最常见的信 息传递方式。
6
9.1 金融市场泡沫
1837年--银行业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 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 一直持续到1843年。
7
9.1 金融市场泡沫
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 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 度投机状态。
17
9.3 机构投资行为和金融泡沫
声誉效应导致羊群行为
声誉效应的核心观点是,与一个另类而可能成功 的策略相比,人们更愿意表现出羊群行为成为群体失 败中的一员。 声誉模型的解释: 声誉模型的解释:
1.羊群聚集与分散的出现; 2.影响管理人员职业状态压力下的羊群效应的解释。
18
9.3 机构投资行为和金融泡沫
过度乐观、过度自信、盲从
轻信、乐观、贪婪
怀疑、失望、漠视
市场情绪周期的规律
恐慌、沮丧、绝望
23
9.5 泡沫的特征
在市场周期的顶端,这种疯狂会传到几乎社会的每一个 角落, “永不落幕”牛市神话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 交易账户激增,每个家庭都在参与市场狂欢。这时存在各 种非理性特征:
1. 乐观的预期 2. 大量盲从投资者的涌入 3. 价格对价值的严重背离 4. 庞氏骗局
一个石油勘探者在向天堂的路上遇到圣徒彼得,彼得说: “你有资格住进天堂里的石油职员大院,但是我们已经满员, 没有办法让你挤进去。”勘探者想了一下,就对石油大院大声 喊道:“在地狱里发现石油了!”于是大院里的人们挤开门, 蜂拥而出冲向地狱。彼得非常惊讶,请勘探者搬进大院。但是 勘探者迟疑了一下说:“不,我想我应该跟着他们一起去,那 个发现说不定是真的呢!”于是,他自己也随众人直奔地 狱……巴菲特在1985年的年报中讲述了这个故事,并且认为, 直到现在,这样的故事依然在华尔街上演……
委托代理中的风险转嫁导致金融泡沫
作为代理人的投资决策者可以享受到资产价格(收益) 上升带来的全部好处(upside return) ,但是对资产价格 (收益) 下跌的风险(downside risk)只承担有限责任,投 资代理人可以通过申请破产保护等方式将超过一定限 度的损失转嫁给投资委托人——资金的贷出方,这就 是代理投资内生的风险转嫁(risk shifting) 问题。
15
9.2 个体行为偏差与金融泡沫
资产定价的正反馈机制
罗伯特·希勒(Robert J.Shiller)《非理性繁荣》 (Irrational Exuberance),解释了人的非理性心理 因素对股市乃至对整个经济的影响。
16
9.2 个体行为偏差与金融泡沫
希勒把一路凯歌的股票市场称作“一场非理性的、 自我驱动的、自我膨胀的泡沫”。 他认为导致美国股市持续繁荣的不是企业利润,它 与收益与股利的增长根本没有关系,而是弥漫于整个 社会的乐观情绪。
案例思考: 案例思考:
1.大众为什么会对郁金香如此的疯狂? 2.哪些因素在推动着郁金香价格泡沫的形成和放大?
4
9.1 金融市场泡沫
金融泡沫是指一种或一系列的金融资产在经历了一 个连续的上涨之后,市场价格大于实际价格的经济现象。 其产生的根源是过度的投资引起资产价格的过度膨胀, 导致经济的虚假繁荣。
8
9.1 金融市场泡沫
1929年--大萧条
华尔街有史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
9
9.1 金融市场泡沫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因为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 张,造就了华尔街的大崩溃。这便是“黑色星期一”。标准 普尔指数下跌了20%。
10
9.1 金融市场泡沫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泡沫
第九章 金融市场中的群体心理特 征与金融泡沫
主讲:王茂斌 主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第9章 金融市场中的群体心理特征与金融泡沫
1
金融市场泡沫 个体行为偏差与金融泡沫 机构投资行为与金融泡沫 社会因素对金融泡沫的推动
23Leabharlann 42引导案例: 引导案例:荷兰郁金香狂热
荷兰不是郁金香的原产地,郁金香在荷兰只是少数富有的显贵之士的 观赏品和奢侈品,以致于成为显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1630年前后,荷兰 人培育了一些新奇的郁金香品种,王室贵族和达官贵人趋之若鹜,争相购 买稀有的郁金香品种,郁金香的价格逐渐上升,在1636年10月之后,不仅 稀有郁金香品种的价格被抬高,几乎所有郁金香的价格都飞涨起来。 查尔斯.马凯在其著作中描述到:“1636年,由于郁金香品种的需求量 不断增长,……城市的交易所均设置了定期的销售市场…,许多人转眼之 间便成了巨富。…,几乎所有人都相信郁金香热会永远持续下去,…,无 论价格多高,都会达成交易。无论是贵族、市民、农民,还是匠人、船夫、 随从、伙计,甚至是打扫烟囱的清洁工和年老的洗衣女工,都纷纷投身于 郁金香交易。”
3
引导案例:荷兰郁金香狂热
在这种狂热情绪的推动下,1636年底,郁金香市场上人们不仅 买卖已经收获的郁金香球茎,还提前买卖在1637年底将要收获的球 茎,郁金香期货市场交易量日益上升,1636年12月底到1637年1月底 之间,所有品种的郁金香价格全线上扬。 然而,1637年2月初,市场出现了大量抛售,郁金香价格开始暴 跌,市场陷入恐慌,郁金香市场全面崩溃。
5. 泡沫破裂和经济冲击
24
9.5 泡沫的特征
庞氏骗局(Ponzischeme)
1920年查尔斯·庞氏在美国制造的一个骗局:向投资 者许诺,投资能赚得大量收益。但投资者的资金事 实上没有被投向真正的资产。而是将第二轮投资者 的资金支付给最初的投资者,依次类推,形成泡沫 。
25
9.5 泡沫的特征
案例:格雷厄姆的寓言
5
9.1 金融市场泡沫
1720年--南海泡沫
1711年,英国政府为了向南美 洲进行贸易扩张,专门成立了一家 “南海公司”。从1720年3月到9月, 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南海公司的股 票价格一举从每股330英镑涨到了 1050英镑。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 们预期背离。 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 《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 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 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21
9.4 社会因素对金融泡沫的推动
媒体信息传递的影响
另一种信息传递方式是公共新闻媒体信息传递。媒 体能积极地影响公众的注意力和思考方式,同时形成股 市事件发生时的环境。 媒体信息传递方式特点:
1.降低投资者的参与成本 2.媒体偏见
22
9.4 社会因素对金融泡沫的推动
社会情绪的推动
投资者在社会接触中除了可以互相传递信息外,还会传递社会情绪, 这种被传递的情绪同样也可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从而产生系统性 的行为偏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