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四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个体在与客观环境交 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达到 暂时平衡,不断地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一 个新的阶段。
(4)语言功能论
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研究儿童语言的 发展。
儿童习得语言是为了学会如何表达意思, 如何用语言做事、进行交际,因此更为 重要的掌握语言的语义体系和语用体系。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获得语言的过程中, 都同时存在这两种途径,只是主次不同。
儿童对第一语言的掌握是从潜意识的习 得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识的学 习成分越来越大,到入学以后,就变为 以有意识的学习为主;
成人第二语言的获得,是从有意识的学 习逐渐发展成为对语言的自然习得。
正因为第二语言学习中包含习得的因素, 越来越多的人把第二语言学习称为第二 语言习得,在第二语言学习理论中,特 别是西方学者的研究文章中,已经出现 用术语“习得”代替“学习”的趋向。
(一)语料选择:大小、类别等 (二)偏误识别,区分“失误”和“偏误” (三)偏误分类:形式上分类 (四)偏误解释:心理原因 (五)偏误评估:对教学影响 对偏误的评价涉及 Nhomakorabea个问题:
1. 究竟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有人认为, 词汇偏误比语法偏误更严重;有人认为, 整体偏误比局部偏误更严重;
差异
(1)主体 (2)动机 (3)环境 (4)方式 (5)教育者及相关因素 (6)过程 (7)文化
五、对比分析
1、定义: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 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 分析方法。
2、代表人物:美国 拉多 (Lado) 《跨文化语言学》(1957年)
3、理论基础: A、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 B、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语言学习是“学习语言的活动或行为”, “习得”就是“学会”,“语言习得”就是 通过学习而获得语言。“语言习得”是 一种过程 , 也就是通过学习而获得语言 的过程。
二、第一语言习得过程
①独词句阶段、双词句阶段和电报句阶 段。 ②词语法阶段、词组语法阶段和句语法 阶段三个阶段。
词语法阶段(1~1.5岁)
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外部的环境条 件是十分重要的。
(2)先天论
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 习得语言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是受遗传 因素所决定的“语言习得机 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简称 LAD)。
这一特殊机制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 立存在,甚至跟智力没有直接关系,在 12岁以前发挥作用。
四、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 习得的异同
共同点 : (1)都是为了获得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2)都需要建立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3)都需要建立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联系。 (4)习得一种言语现象都需要经过感知、理解、
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这样几个阶段。
(5)语法习得都有一定的顺序。 (6)都使用某些相同的学习策略。 (7)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
2. 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在评价学习者偏误 时是否有差别。研究表明,非母语者的 评价比母语者更严格。
3. 评价的标准问题。研究表明,母语者 与非母语者在评价标准上有很大的差别。
七、中介语
中介语由Selinker于1972年提出来。 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构建的,既不同
于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的一种语言知识系 统,它是逐步接近目的语的一种发展阶段。
观点
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 应——强化的过程形成的习惯,但与第一语 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已产生 了迁移的作用,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最难 掌握,相同或类似的地方较易掌握,因此主 张对两种语言进行语音、语法对比,从而确 定两者的相同点、不同点,对不同点加强教 学。
六、偏误分析
“中介语”的基本含义 (1)中介语是与学习者的语言表达相关
的言语行为系统;
(2)中介语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系统;
(3)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而不 是彼此孤立的错误的混合体。
语言学习:
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下,有专门的 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 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有 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
典型的例子是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也有的学者主张把这种狭义的学习称为“学 得”。
学习和习得是两种获得语言的途径,是 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
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以待定的参数形式出现的、人 类语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 “普遍语法” (universa1 grammar)。
第二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 。
(3)认知论
儿童头脑中没有神秘的语言习得机制, 更不存在普遍语法,但人类有先天的认 知机制和认知能力。认知机制和认识能 力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
第四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 研究
一、学习与习得 二、第一语言习得过程 三、一语习得的几个理论 四、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 五、对比分析 六、偏误分析 七、中介语
一、学习与习得
语言习得: 通常指的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
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自觉 地、自然地掌握 / 获得第一语言(通常 是母语)。 典型的例子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 还有人把习得称为“获得”。
三、一语习得的几个理论
(1)刺激---反应论 (2)先天论 (3)认知论 (4)语言功能论
(1)刺激---反应论
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 后天习得的,是后天形成的一套习惯。
语言是人类的一种行为,同人类的其他行 为一样,语言也是通过剌激--反应--强化 (反应后的刺激)的模式而获得的。
儿童构成语言的句法单位是单词,单词句、 双词句、电报句。
句法规则是单词的语序及其语义选择限制 规则。
词组语法阶段(从2岁起)
儿童构成语言的句法单位是词组。由儿童 的特殊语法向成人语法转变。
句语法阶段(3岁)
儿童构成语言的单位除了前期的单词、词 组以外,又增加了分句。基本语法体系 已经形成,能进行一般的日常交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