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平卢迈新黄樟翰高风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广州510380)罗非鱼(Tilapia)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全世界推广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其养殖地区已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养殖产量增长最快的淡水鱼类之一。
随着世界渔业资源日益衰退,海洋与内陆捕捞水产品产量急速减少,2006年世界捕捞渔业总产量9200万吨,比1998年的1.32亿吨减少31%。
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量则越来越大。
在众多的养殖品种中,罗非鱼以其肉质厚、无肌间刺,便于加工保鲜,并且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肉质细嫩、略有甜味、老少皆宜,符合人类追求健康食品的要求,是公认的健康食品。
而且罗非鱼食性广、抗病力强、生长快、繁殖力强、环境适应性强,适宜广泛养殖,在国际上被称为“21世纪之鱼”。
近年来,随着我国罗非鱼产量逐年增长,以及国际市场对罗非鱼需求量的不断扩大,罗非鱼出口量快速增加,已成为我国淡水水产品出口量最大宗的主导品种之一。
罗非鱼在水产品国际贸易中已跃居第3位,而在全球淡水鱼类贸易中占第二位,仅次于鲑鳟鱼。
据统计,2002年我国罗非鱼产量为70.7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50%。
2004年,全球罗非鱼产品贸易量13万吨,我国罗非鱼出口量为8.7万吨,出口额为1. 55亿美元。
2006年我国罗非鱼产量达到99.0万吨,出口量超过16万吨,出口额达3.7亿美元。
2007年产量增加到113.4万吨,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是21.5万吨、4.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1%和33%。
2008年我国的罗非鱼产业虽然经历寒冻灾,但出口量与2007年同比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长,增幅为4.19%,出口额同比增幅为49.42%。
而广东省是我国罗非鱼主产区,罗非鱼产量约占全国的50%;出口量及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量及出口额的60~70%,已成为广东省的水产支柱产业。
罗非鱼是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实力的品种之一,也是最具产业化发展条件的品种。
2008年,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中的5个水产品种中,罗非鱼被单独列出作为一个专项,也是广东省被农业部列入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的水产品种以及农业部区域布局规划的出口优势产品之一。
据FAO统计,世界水产品产量的75%左右是经过加工后再销售的,鲜活销售的比例只占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是渔业生产的延续,所谓“加工活,则流通活,流通活,则生产兴”,搞活了加工,货畅其流,无形给养殖生产开辟了一个永久性的高速通道。
因此,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不仅提高了渔业资源的附加值,也为水产养殖业和相关产业拓宽了发展空间,还为渔民就业提供了途径,对于整个水产品行业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我国罗非鱼产品加工的现状由于全球性捕捞渔业资源的衰退和国际水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大,我国罗非鱼加工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也在迅速扩大。
到2005年,我国罗非鱼加工企业有120家左右,专业加工罗非鱼的企业有30家左右,具有一定加工规模,其中有出口注册的厂家近10家,集中分布在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
其中广东省年出口量在9000吨以上的企业就有3家。
但由我国罗非鱼加工的现状、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和提高出口竞争力的措施于我国养殖罗非鱼个体偏小,泥腥味较重,品质不高,难以加工成鲜鱼片,绝大部分都通过鲜鱼形式销售,出口也大部分以条冻鱼为主,价格较低,竞争力较弱。
以2004年为例,我国罗非鱼总产量为89.9万吨,以冷冻罗非鱼片及其它深加工形式出口的产品约4.4万吨,按出成率37%计算,折合成品鱼约12万吨,因此我国加工的罗非鱼产品只占罗非鱼当年总产量的13.3%,与世界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的差距十分明显。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罗非鱼养殖业发展迅猛,产量急剧上升,但由于加工业没跟上,一些地区出现罗非鱼鲜销供大于求的现象,严重制约了罗非鱼养殖业和整个产业链的持续发展。
因此,要加强罗非鱼的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出更多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实现产品多样化,同时还要注重罗非鱼加工烹调技术的研究和休闲食品的开发,加强国内外罗非鱼消费市场的开拓。
目前我国罗非鱼加工的产品形式主要有三大类:(1)冻整条罗非鱼,主要为原条、两去(去鳞、去内脏)及三去(去鳞、去内脏、去鳃)等产品。
(2)浅去皮罗非鱼片,其规格为2/3、3/5、5/7、7/9、9/11(盎司,通常按鱼片重量大小进行分规格)。
(3)深去皮罗非鱼片,规格主要有3/5、5/7(盎司)两种。
其中冻全鱼加工技术含量低,市场价位也低,利润不大,目前占罗非鱼出口量的60%-70%。
同时,由于受到罗非鱼养殖品种、养殖技术、产业化程度、加工的设备和技术水平、地理位置如纬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加工的罗非鱼片以3/5规格最多,很难达到国际市场以5/7规格鱼片销售为主的需求量。
因此,多数罗非鱼加工企业处于不饱和状态,发展速度缓慢,这与罗非鱼生产大国不符,严重阻碍了我国罗非鱼产业化的发展。
十几年来,虽然我国罗非鱼加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多问题:(1)企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组织化程度较低。
目前,各生产单位规模普遍较小,特别是一些合资、独资、个体等形式的生产机构各自为战,相互挤压,产品出口存在恶性竞争现象。
而且我国罗非鱼科研、加工、销售基本上还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养殖、加工、流通和贸易分割,产业链尚未有机地形成,企业实力不强,难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更难以形成具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面对国外现代企业的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很难支撑一个产业,形成不了综合竞争力。
(2)加工技术水平低,高新生物技术应用不足。
由于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多数企业生产能耗和物耗偏高,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档次低,加工成本高。
传统的罗非鱼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有蛋白质、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有机钙、甲壳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的下脚料。
如何处理和利用下脚料,减少污染环境,是我国各加工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这些废物仅限于加工饲料用鱼粉等低值制品,未能充分利用蛋白质资源,高新生物技术应用不足,罗非鱼深加工的附加值较低。
(3)企业装备落后,缺乏规模效益和竞争优势,基础研究薄弱。
我国罗非鱼加工领域基础起步较晚,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较为薄弱,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不够,缺乏自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低:如技术装备水平低;社会化生产组织和管理技术水平低;在水产品加工技术研究方面投入较少,无法从事系统深入的研究,缺少适应于支撑水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技术支撑和科技储备。
(4)缺乏自主的出口渠道和品牌优势。
从近几年来罗非鱼出口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罗非鱼出口还是数量推动型,而不是质量推动型的,更不是品牌领袖型的模式。
虽然我国罗非鱼的出口量为世界第一,但我国罗非鱼的名牌产品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罗非鱼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和综合效益。
(5)出口产品单一,产品多样化开发不足。
目前国际水产品加工正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在进行方便、风味、模拟水产食品开发的同时,还注重一些新的食品领域如保健、美容水产食品等医药生物领域产品的开发。
而我国罗非鱼产品仅限于鱼的本身,如原条鱼、鱼片等,没能很好地开发其他多样化产品,如鱼鳞、鱼皮、鱼糜等,其中主要原因是技术开发、高科技的应用、产品市场分析、信息交流等环节跟不上。
(6)罗非鱼质量保证、标准控制体系与风险评估技术有待改善和提高。
我国罗非鱼产业的质量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检验监测体系及质量认证建设相对滞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现行标准中有许多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不强,产品中的安全卫生指标较少,感官指标中描述性的语言过多,缺乏量化指标。
养殖过程中滥用药物及生产加工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较为突出,标准化体系、安全生产及危害评估体系、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产品的质量安全仍存在隐患,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情况更为严重。
(7)出口存在恶性竞争。
我国罗非鱼出口贸易开始较晚,信息不畅,客户较少,大多数生产厂家的加工出口仍属各自的企业行为,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对罗非鱼产业能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但同时由于实力不强,为了争夺订单往往竟相压价,给产业造成危害,使生产者受损。
(8)高品质的罗非鱼出口产品较少。
由于养殖品种和养殖技术以及其它等原因,我国罗非鱼产品的泥腥味较重,严重地制约了在欧美市场上的出口。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国的罗非鱼规格较小,达不到国际市场上冷冻罗非鱼片以5/7盎司或7/9盎司及以上规格的要求。
而且由于地理位置和保鲜技术落后等的影响,我国在目前国际市场上逐渐倍受欢迎的冰鲜罗非鱼片的出口量有限,使得我国罗非鱼加工企业为国际市场提供最受消费者欢迎的高附加值产品较少。
(9)出口利润降低,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我国养殖量不断扩大,出口量持续增长,但出口利润几乎完全体现在廉价劳动力上,易造成廉价倾销的嫌疑。
同时,近年来我国冻鱼片出口量的增加和价格的降低没有明显停止的趋势,造成冻鱼片和冻全鱼总体价值接近,加工已没有明显的优势可言。
我国罗非鱼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美国市场,从长远考虑潜在风险仍在,其它国家出口贸易渠道有待开发。
2005年,美国97.3%的冻全鱼和84.8%的冻鱼片来自中国,几乎垄断了美国市场。
而且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如此高的比例,非常容易导致针对性的贸易措施出现。
除中国大陆和台湾省外,拉丁美洲的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和牙买加等国家由于其优于亚洲出口国的地理位置,是美国市场上鲜罗非鱼片出口的主要国家。
这些国家的渔民晚上起捕、夜间加工,凌晨在美国上市。
厄瓜多尔正快速地成为鲜罗非鱼片最大的出口国,2004年出口了10164吨鲜鱼片,比2003年增长了8.2%,占据美国鲜罗非鱼总进口量的52.2%,但由于厄瓜多尔的生产商转回到虾生产,因此其能否维持或者是扩展它当前的地位还有待观察。
哥斯达黎加是内陆出口高质量罗非鱼片的倡导者,其地位正在上升,哥斯达黎加2004年出口美国的鲜罗非鱼片占美国总进口量的21.0%。
洪都拉斯2004年成功地扩展了它的地位,现在的市场份额正接近哥斯达黎加,达到20.7%,并且将会有超过哥斯达黎加的可能。
与此同时,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巴西,其鲜鱼片出口量正在上涨,2004年达到了323吨,是2002年的三倍,占1.7%。
越南、泰国最近也加入了罗非鱼世界市场,开始向美国出口冻罗非鱼。
2我国罗非鱼产业化发展的优势由于世界鳕鱼等渔业资源的衰减,捕捞量大幅下降和配额制度的严格实施,鳕鱼、鲱鱼、大马哈鱼等传统鱼片加工原料供应日益紧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争夺这部分资源,导致原料价格持续上涨,造成全球鳕鱼等产品价格上升。
欧美、日本、韩国等白鱼肉市场加紧,而罗非鱼以其无肌间刺、易于繁殖和养殖、适合于加工等特点而成为首选替代品种,成为国际市场上最活跃的水产品贸易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