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话沧桑——东阿历代县城城址位置的变迁探源一、东阿县城位置的变迁东阿从春秋置邑到秦置县,至南北朝后魏(北魏),县城均在今阳谷县阿城镇西北3公里处,为治千余年,后因黄河冲淤而废弃。
据文物考古工作者调查了解,现存遗址南北城墙相距1500米,东西约2000米。
城墙均系土筑,层层夯实。
仰韶、龙山及汉代文化层厚约2.5米,多次有陶、铜、铁器及其他文物出土。
486年后魏(北魏太和十年),县城易址。
据顾炎武《山东考古录》:“后魏复置东阿县于故城东二十里,今东阿县(平阴东阿镇)境西”。
又据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称:“自是及唐,东阿未迁治”。
到宋开宝二年南迁,历时483年。
《东阿县方志辑要》中说:城址今在何处目前尚是一个迷。
969年(宋开宝二年),因避黄河水患,县治由此县城的位置向南迁址南谷镇(今平阴县旧县)。
977年(宋太平兴国二年)因山洪冲坏城池,又迁至利仁镇(今平阴县大棘城),共历156年。
1133年(绍兴二年、金天会十一年)因山洪冲毁县城,县令耿居正又将县城迁到大清河北新桥镇(今东阿县单庄乡旧城),时新桥镇地处交通要道,贸易繁荣,佛事兴盛,所谓通都大邑也!该镇建有“荐诚禅院”,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为之作记。
新桥镇历金、元两代至明朝洪武八年,为治242年。
因黄河水患而城池陷落。
明洪武八年(1375年)知县朱真为躲避水患再次迁徙治于谷城(今平阴县东阿镇),历明清民国及抗日民主政府四个时期,至1947年迁治铜城,计572年。
1947年10月,铜城镇正式确立为东阿县城。
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物产最丰富的县城。
二各时期县城城邑概况1.古城阿城阿城,今为阿城镇,是因镇政府驻地而得名。
春秋之际,此地称“柯”(今阿城镇西),原属卫国,后属齐国。
据《春秋》记载:“庄公十三年,公及齐侯盟于柯。
”也就是说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鲁庄公与齐桓公会盟于柯,当时鲁将曹刿曾以匕首挟持齐桓公,要求归还被侵占的土地。
《左传》注:“柯,卫邑。
”(杜预曰:“柯,齐邑今济北东阿也。
”)战国时期,“柯”改称“阿”,阿城地称“阿邑”。
关于“阿”名,《尔雅》曰:“大陵曰阿”,“陵”就是丘陵。
战国时,阿邑境内,济、濮二水由东南入阿,蜿蜒东北,奔流不息。
河曲形成大的沙陵,故称“阿”。
可知当年的阿城,地势高亢,四周低洼。
从北面残存的高大城墙上的夯土,夯打城墙是取土中所包含的龙山时期的处处皆是的灰陶、绳纹陶片,可以知道这里在上古时代,就有着高度的文明。
择高而居是古代居民的习惯选择。
据历史文字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阿邑北依旧有大泽被称作阿泽,湖面巨大。
“阿”有二,位于齐赵边境,在赵者曰西阿,在齐者曰东阿。
东阿作为县名,始于秦朝。
秦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行郡县制,始置东阿县,属东郡(今河南濮阳)。
东阿之名首见于《史记》,“项梁与齐救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彭越击楚于东阿”。
秦丞相李斯称:“阿缟之衣,锦绣之饰”的记载。
足以证明秦时东阿已为兵家必争之地,物阜民丰之乡。
西汉时期东阿县属东郡,隶兖州部。
《汉书·地理志》:“东郡,秦置,属兖州,领县二十二,东阿,都尉治”。
古时“柯”、“阿”二字通假,故亦称“阿”。
汉设东阿县。
南北朝时东阿县治东迁。
此地沿称东阿故城。
东阿县故城遗址中的古阿井(亦称阿胶井)乃海内外罕见古迹。
有关此井的记载,最早见于成书于汉代的《本草》。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东阿故城中央阜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供天府”,即指此井。
井以青砖砌成,上覆以石板。
井侧原有接官厅、龙神庙等建筑,今仅存一石质碑亭。
唐朝时期,特派尉迟敬德为督导重修古阿井。
阿城历史上名人颇多。
战国时期阿邑人著名的军事家孙膑、三国时东阿人程昱,长于谋略,屡为曹操献计献策,多为采纳,累迁至振威将军、安国亭侯。
古史《晏子春秋》载有晏子治阿的史料;刘向《新序》有齐君使尹子奇治阿的记载;《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有齐威王烹阿大夫的故事。
当时的城址都在这里。
2.迷失近500年的后魏所迁东阿县城址公元486年,后魏重设东阿县,城址在阿城故城原址以东二十里。
从那时起,这座新东阿县城池历经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到北宋初年,一直到再次因躲避黄河水灾,向南迁至大清河东侧的南谷镇(旧县),共历483年。
尽管有关这座长达5个世纪的城池,目前没有发现关于详细的描述材料,但从当时《旧唐书》、《新唐书》和遗留下的地图资料,还是找到了有关这座城市方位的记载,从而基本上推测出准确的位置。
南北朝时期,因南北分裂,政权迭易,到457年东阿并入谷城县;北魏太和十年,恢复东阿县;北齐,将谷城并入东阿,属济州;隋代,将原属东阿的西南区域,十分之六、七的面积划出,设阳谷县,同属兖州济北郡;唐朝东阿先属济州后属济阳郡后属郓州。
《旧唐史》载:“卢县,汉旧,隋置济北郡。
武德四年,改济州,领卢、平阴、长清、东阿、阳谷、范六县。
”“天宝元年,改为济阳郡”。
“乾元元年,复为济州。
十三载六月一日,废济州,卢、长清、平阴、东阿、阳谷等五县并入郓州”、“平阴汉肥城县,隋为平阴,属济州。
天宝十三载,州废,县属郓州。
大和六年,并入东阿县。
”“东阿汉县。
隋属济州。
州废,属郓州”欧阳修《新唐史》记载:“卢,紧。
本济州,武德四年析东平郡置。
隋曰济北郡,天宝元年更名济阳郡。
领卢、平阴、长清、东阿、阳谷、范六县”。
“天宝十三载郡废,以长清隶济州,以卢、平阴、东阿、阳谷来属。
北有碻磝津故关。
”《括地志》云:“东阿故城在济州东阿县西南25里”。
“霸王坟在济州东阿县东南二十七里。
”这里的“济州东阿县”即是我们所说的当时的东阿县城。
《括地志》这两句当时用来表明“东阿故城”和“霸王坟”位置的话,如今反过来正好证明了济州东阿县位置。
由于“霸王坟”(既项羽墓)在谷城,即今旧县乡旧县三村,在东阿鱼山的东南十五里。
东阿故城就在今阳谷县阿城东北3公里。
从这两个角度,正好指明了“济州东阿县”城池的具体方位,其位置正在鱼山西北。
《括地志》是唐朝由唐初魏王李泰主编,编书时东阿故城,济州东阿县城,和霸王坟都在,故而不可能出错。
根据唐朝的地图所标济州东阿县城的位置,从地图所标示的东阿县城与鱼山位置方位与东阿故城它们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确定,那时期的东阿县城在鱼山西北方向,正是大约十二、三里的距离。
而安平店到阿城一直说25里路。
由此推论,此唐济州东阿县城它的准确位置,正在今黄河北,鱼山乡的单庄村以西,姜楼乡柳林屯以南,前王营以东,地方安平店附近的地方。
如今的这片地方正处于1957年修位山闸和拦河工程时,作为沉沙池使用的那条接近40华里的狭长沉降地带的中心。
在调查关于宋开宝二年(969年)因避水患,这座第二次历经战火的县城,由这个位置向南迁址南谷镇的原因时。
笔者从《苫山村志》查到这样的几组文字:“966年(宋太祖乾德四年)四月郓州、东阿河溢,各坏民田数百顷,苫山禾稼没。
”“971年(开宝四年)郓州河及汶水、清河皆溢,注东阿,坏仓库村庄,苫山田庐没。
”“979年(太平兴国四年)郓汶二河涨,坏东阿民田,苫山甚。
可以知道:曾经地势很高的县城,由于连年特大水灾,河水冲淤,县城周围地势迅速抬高,已经低于四周,必迁不可了。
史志载:杨柳古渡自后周显德年间(951——960)“河决杨柳,离而为赤河,不复故道。
其溢者注梁山泊”。
到熙宁十年(1075年)应言和尚首倡凿开清冷口(东阿仁集)导积水北入古废河前的时间,每到黄河汛期,东平湖流域连年水灾。
事实与所记载相符。
这座被《括地志》“济州东阿县”的县城,在隋唐时期出了一位家喻户晓的大英雄,既唐朝开国元勋东阿斑鸠店村的程咬金。
3 南谷镇与大棘城公元969年(宋开宝二年),县城向南迁址南谷镇(今平阴县旧县)。
977年(宋太平兴国二年)因山水冲坏城池,又迁至利仁镇(大棘城),共历156年。
据说,当时迁城后,因为县里太穷了,就在城池周围栽满了棘条做城墙。
故有大棘城的来历,近世改称大吉城。
但东阿县城在这里的这段时间风物人情,历史事件,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记录不详。
只民间有过“狮耳山上捞榨菜,老虎洞里摸鲶鱼”传说中,记载了那个时期的洪水水势的浩大。
尤其在其后期时间,是北国入侵,金宋战争不断的时间,原居民居住地,成了战争的主战场。
水灾、战争使得这里人民过着心惊胆战、颠簸流离的苦难生活。
那些记载文字,也许被毁于战火,当是史实。
4.新桥镇(旧城)今东阿县鱼山乡驻地的正东,黄河岸边,便是闻名遐迩的旧城。
旧城原名新桥镇,金天会十一年(公元1133年),东阿县城由济水南的大棘城迁来。
到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知县朱真为避黄河之水患南迁徙于谷城(今东阿镇),县城历经金元两代和明朝初期,共历时242年。
旧城则因为黄河的几次夺溜,河水的淘涮,城池陷落,被湮末于今黄河的河道下。
作为当时的文化政治中心的东阿县城,旧城繁华景象,我们还可以在现存的两篇描述荐城禅院记中找到踪迹。
新桥镇原有荐诚禅院一座,北宋熙宁十二年(公元1079年)开始修建。
应言和尚首倡凿开清冷口(东阿任集)导积水北入古废河,为东平一带解除了洪害。
因为治水有方,得到当朝的赏识。
应言和尚早就相中了这快风水宝地,着手在此建寺。
在治水后的第二年(1076年)他见到了苏东坡,谈到禅院的兴建情况。
时隔六年,寺院落成。
应言和尚请苏东坡为之作记。
苏轼欣然应诺,作《荐诚禅院记》。
其中记载了:造铁浮屠十有三级,高一百二十丈。
又于钱塘江造了五百罗汉像,于熙宁十八年,载归新桥镇荐诚禅院。
各地香客游人前来敬拜,一时间香火甚盛。
随着朝代更替,当金天会年间县城迁来,这里商业发达,更加繁盛。
当时的县城周围有群山环抱,北依香山艾山,西有曲山雨山苫山关山诸山作屏障,穿东平湖而来的古济水沿着东侧山脚下向北流淌,东南更是峰峦叠翠连绵起伏,风景十分的秀美。
而城东侧的松柏掩映中的红墙碧瓦的山门,有的一百二十丈的十三级铁塔柱天入云,隐约的钟声,伴着五百和尚虔诚的佛号声声,更给这块土地增添了许多宁静。
金皇统八年(公元1148年),信士捐钱二百万,修造菩萨像一尊。
沂州防御使邵世街作《东平府东阿县荐诚院慈氏菩萨记》,记载。
记中就高度概括了县城的风貌:“南北孔道,水路要津;轮蹄杂沓;人聚五音,货聚百郡,所谓通都大邑也!”邵氏在《菩萨记》中言称其菩萨造像“巍巍堂堂,慈容相好,花冠葳蕤,璎珞……莲座高广,幡幢辉映,庄严具足。
”来此观赏庆贺者“四众云集,如水凑川,如风入河,奔前迭后,惟恐不及;扶老携幼,酌水捧花,随意稽敬。
”荐诚禅院因寺中有铁塔又称做铁塔寺。
在旧城沦陷之时,铁塔寺也因洪水淹没,整个寺院建筑淤埋于地下。
如今与新旧城正对黄河东沿的铁杨村,荐诚禅院故址尚存,宋苏轼撰写的《荐诚禅院浮屠记》石碑和小楷镌刻的《多心经》条石还在。
这些遗物都在述说这东阿老县城昨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