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脊液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实验室检查

增加,以红细胞为主
可找到 抗酸杆 菌 无
病脑
稍 增 高
稍 增 高
+— ++
+— ++
轻度增 加
轻度增 加
正常
正常
颅 内 出血
多增高
正常

0.20.45
2.5-4.5
0-8,多为淋巴细胞

化脑
结脑
显 著 增 高 增 高
混浊,脓 性
++ 以 上
显著增 加
明显减 少或消 失 减少
稍低
显著增加,数千,以中性 粒细胞为主
可发现 病原菌
微混,呈 毛玻璃 状 清晰或 微混
血性
+— +++
增加
明 显 减少
数十或数百,早-中性粒 细胞为主,后-淋巴细胞 为主 数十或数百,以淋巴细 胞为主
脑脊液生化检查
2.葡萄糖检查(来源于血糖,受血糖、血脑屏障通透性及CSF 中糖酵解速度影响,理想的CSF中糖检测应在禁食4h后行 腰穿检查) 正常值: 儿童:2.8—4.5mmol /L
成人:2.5—4.5mmol /L
脑脊液/血浆葡萄糖:0.3—0.9 临床意义: 葡萄糖含量降低:
化脑:显著降低或消失;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的生理

产生部位 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是存在于脑 室及蛛网膜下腔内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 70%来自脑室系统脉络丛的超滤和分泌,其 余由脑室的室管膜和蛛网膜下腔产生,其生成速 度为0.35ml/min,约500ml/d,脑脊液总量约 110-200ml,平均130ml,即每天可更新3-4次。 侧卧位成人正常压力为80-180mmH2O(4050滴/min),儿童为50-100mmH2O,随呼吸波 动10mmH2O
脑脊液细胞计数
细胞计数及分类: 脑脊液中正常无红细胞,仅有少数白细胞(淋 巴细胞). 正常值:成人: (0--8)×106/L 儿童: (0--15)×106/L 临床意义: 化脑:细胞数可达1000×106/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结脑:细胞数<500×10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 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同时存在为特征。 病脑: 细胞数 几十×106/L, 以淋巴细胞为主。
脑脊液检查的目的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 断。 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协助脑部肿瘤的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与与疗效观察。
脑脊液采集

腰椎穿刺

小脑延髓池 穿刺 侧脑室穿刺

常规检查:一般性状



1.颜色:无色清亮水样液体 红色:穿刺时损伤、蛛网膜下腔、脑出血 黄色: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肿瘤或蛛网膜下腔 粘连梗阻(蛋白>1.5g/l) 乳白色:白细胞增多,多为化脓性脑膜炎 微绿色:见于绿脓杆菌脑膜炎 2.透明度:清亮 微混:病脑、乙脑 毛玻璃样混浊:结核性脑膜炎 乳白色混浊:化脓性脑膜炎 3.凝固物:正常情况下因不含纤维蛋白原,静置24小时不凝 固。 结核性脑膜炎:12-24h液面有薄膜形成。 化脓性脑膜炎:1-2h出现凝块与沉淀物。 蛛网膜下腔梗阻:黄色胶东状(梗阻远端蛋白含量异 常增高)
脑脊液的生理

循环和吸收 由侧脑室室间孔 入第三脑室,经中 脑导水管入第四脑 室,经其中间孔及 侧孔进入蛛网膜下 腔和脑池,大部分 经脑穹窿面的蛛网 膜颗粒吸收至上矢 状窦,小部分经脊 神经根间隙吸收。
脑脊液的生理

功能 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界震荡损伤; 调节颅内压力变化; 供给脑、脊髓营养物质,并运走代谢产物; 调节神经系统酸碱平衡,维持正常PH等。
脑脊液生化检查
4.酶学检查
5.免疫学检查
6.细菌学检查(涂片、培养)
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检查特点
压 力 mm H2O 70180 外观 蛋 白 定性 蛋白定 量g/L 葡萄糖 mmol/L 氯 化 物 mmol/ L 120130 细胞计数及分类 ×106/L 细菌
正 常 成人
透明
(-)
肿瘤: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加。
脑脊液生化检查
1.蛋白质检查:正常:微量白蛋白 炎症:球蛋白增多 1)定性检查(Pandy试验): 球蛋白+石炭酸→产生沉淀 2)定量检查: 儿童:0.20—0.40g/L 成人:0.20—0.45g/L 3)蛋白电泳检测: 临床意义:蛋白含量增加: 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炎症、出血、内分泌疾病; 脑脊液循环障碍; 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加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
结脑:降低多发生在中晚期; 病脑:多无明显下降。
脑脊液生化检查
3.氯化物检查(正常情况下CSF中蛋白含量较少,为维持脑脊 液/血浆渗透压平衡,CSF中氯含量较血浆中高20%) 正常值:120—130mmol/L 临床意义: 结脑:脑脊液中氯化物明显降低,常<102mmol/L; 化脑:亦会减少,但无结脑明显; 其他病变多为正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