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教育公平思想的历史演进

中国教育公平思想的历史演进

98中国教育公平思想的历史演进庞君芳【摘要】中国教育公平思想萌芽于原始社会,形成于奴隶社会,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体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公平思想;教育公平思想的初步发展主要在封建社会,体现在科举制的兴起、发展和完善中;到了近现代,无论是平民教育家们还是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公平理论和实践,都给新中国的教育开启了走向教育公平的前进之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拨乱反正和高考制度的恢复,以学习能力为标准的高考选拔制度对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公平思想在大发展的同时也经历着挑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中国教育公平思想;演进【中图分类号】 G40-0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6660(2019)01-0098-11教育公平既是一个现实重要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

研究中国教育公平思想的历史发展线索,对于我们今天探究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公平理想意义重大。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出发,分析历史和现阶段中国教育公平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之道。

一、中国传统教育公平思想的渊源我国教育公平思想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到了奴隶社会,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是中国古代教育公平思想的最早体现。

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士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教育公平对社会公平的价值。

(一)原始教育公平思想的萌芽中国大约在100多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原始人群。

在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群、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三个阶段后,人类的大脑逐渐发达,教育活动开始产生。

原始社会人类的教育活动主要源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当人类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自身的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选择性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以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为例”(19NDJC245YB),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普通高中选择性课程实施的研究”(19SC331)。

作者简介:庞君芳,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人员,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研究。

2019年第1期/总第1期Vol.1,No.1,2019Educational History Studies| 中国教育公平思想的历史演进 |教育活动时,最原始的教育思想开始萌芽。

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a这里,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种的繁衍是决定教育产生的两个主要因素:前者是为维持人类个体生命的需要,后者是为延续群体生命的需要。

在生命延续的过程中,要将知识、技能、经验、传统等传递给下一代,就必须进行教育。

“人民之生活,逐水草而居,恃渔猎为生。

后由牧畜之民,进而为耕作之业。

所谓教育制度者,利用厚生以养民而已。

教之渔猎,教之牧畜,教之耕耘。

其教育不外乎处世日用之需,所见所闻,皆家庭宗族之事也。

而教育之目的,即所以增加富源与人生境地之利益耳。

”b随着语言的产生和生产工具的制造出现,我们的祖先在依靠自然、征服自然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交流思想,传递信息,互相帮助,共同协作,传授给下一代劳动生活的经验和技能。

原始社会虽然没有正式的学校教育系统,但社会成员在长期的亲族生活中逐渐自发积累了一定的习俗、规范和仪式,存在着自发而平等的原始教育活动特征。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一是没有阶级性,即人人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教育内容体现了互助友爱的精神;二是原始性,即教育没有分化为专门的活动,也尚未形成专门的施教机构,施教的手段仅为语言的口耳相传和行动的实际模仿。

”c一方面,由于私有制和阶级分化没有产生,人与人之间并不是根据个人在社会权力结构中的位置而决定的,而是一种自然的平等关系,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另一方面,这时候的教育资源依据个体在群体生活中的处境平等分配。

社会成员为了整个氏族的生存和发展,平等接受一定的教育,享有相同的受教育机会。

可以这样说,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的教育公平形态已经萌芽。

当然,这种教育公平应该是无意识的。

(二)教育公平思想的初步形成随着奴隶制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教育较之原始社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是由于社会分工,学校开始作为一个专门的施教场所出现;一是教育开始被统治阶级垄断,与社会生产和劳动相脱离。

因此,从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来看,教育公平真正成为问题,最本质的原因在于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d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

“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

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

”e在这种以阶级地位主导教育权利的历史条件下,以孔子为代表的先贤们提出的教育公平思想,为后世社会教育民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正如《礼记·礼运》中所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种主张“人格平等”的“天道之公”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有了对所a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

b 郭秉文著:《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c 张彬、周谷平编著:《中国教育史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de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0、400—401页。

99| 教育史研究 | 2019/1有人一视同仁、打破血统论的意蕴。

a可以这样说,孔子在教育上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是孔子教育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经典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公平思想。

首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孔子基于人性平等基础上教育公平思想的起点。

《论语·述而》中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区别于动物,实现自身生命完善和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而教化则是君子必须承担的历史文化使命。

这种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是孔子对人性平等的肯定而在教育上的“发声”,是孔子仁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其次,“有教无类”是孔子基于人性为善基础上教育机会平等思想的体现。

“有教无类”是孔子在人存在价值的平等性思想上直接生发出来的。

历史发展的趋势,要求突破以前“类”的限制,使教育的对象有所扩大,私学的出现,也使更多的人接受文化教育成为可能。

但是,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是有阶级性的,它不仅表现在招收什么人上,根本的还是看它为哪一个阶级的利益服务,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

b“有教无类”强调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即不分族类,无论贫富贵贱、年龄都给予受教育的机会,冲击了统治阶级以“类”分人的传统观念,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再次,“因材施教”是孔子基于人性尊重基础上教育过程公平思想的体现。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但现实中每个人的性格、天赋、智力、水平和程度等都各不相同,这就意味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业程度进行指导。

孔子的学生来源复杂,国籍、贵贱、贫富、老幼各不相同。

更重要的是聪慧迂拙素质不一,文化素养高低不同,性格各异,学习目的也是千差万别。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必然要求教师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因素,“开创了通向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c,“从而形成了中国儒家重视教育的传统,也开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先河”d,既表达了对个体存在价值平等性的肯定,也体现了对个体生命价值意义的思考,是对教育发展初期教育公平理念的朴素阐释,也为中国早期推行教育公平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使教育公平得以褪去虚象的外衣逐渐走到实践的层面。

同时对促进我国当前教育公平的发展,推动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三)教育公平思想的初步发展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公平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科举制的兴起、发展和完善中。

当时社会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资源的不均等分配。

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差异,社会成员对价值资本诸如财富、名望、教育机会、社会地位等的占有是不平等的。

这种不平等逐渐导致社会的分层:优势阶层凭借自身的特权获得更多的社会公共资源,劣势阶层则因社会条件的局限而丧失获得公共资源的权利。

教育制度作为社会分层的重要机制,在促进社会流动,分化社会分层结构中凸显出巨大的作用。

起于隋朝的科举制度因其与当时社会人才选a 何怀宏著:《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7页。

b 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编务组编:《孔子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8页。

c 匡亚明著:《孔子评传》,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277—278页。

d 朱永新著:《中国教育思想史》(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页。

100| 中国教育公平思想的历史演进 |拔的密切关系,成为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科举制度实行之前,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各种不同的人才选拔制度,这些选拔制度最后之所以式微,本质原因是统治阶层无视弱势阶层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统治阶级手中,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无法展开,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无法实现,各种矛盾集中出现。

如奴隶社会采用的是贵族世袭制,史称“世卿世禄”,是以宗法亲缘关系为纽带的,结果导致世族对政治的绝对垄断,平民百姓几乎与政治无缘,完全无公平可言。

到了汉朝,大致采用征辟和察举两种制度取代世袭制。

征辟制度一般由皇帝下诏直接征用人才,察举制度则由州、郡等地方长官向朝廷推荐人才。

由于掌握推荐大权的官僚阶层只关注本阶层的利益,任人唯亲,徇私舞弊,善恶不分,最后使举荐流于形式。

南朝宋时的范晔在《后汉书·左雄传》中记录左雄向汉顺帝痛陈当时“虚诞者获誉,拘检者离毁”的流弊,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审举》中收录的一首民谣就记录了由察举制导致的“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等荒诞现象,出身贫寒的优秀人才因其处在社会底层而难以被选拔。

魏晋南北朝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初衷是让一些真正有才能的人能够通过公平的选拔进入仕途发挥作用,但后来由于中正官被豪门世族的权力所掌控,根本无法公平选拔人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积弊,不但平民百姓无缘参与政治,而且选出的人才素质低劣,严重削弱了统治阶级的社会政治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