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脏腑点穴讲课

-脏腑点穴讲课

各位感谢你们聚集在这里下面我开始讲述天人合一脏腑点穴按摩的原理人和天地是密切相连的这一点大家都不会否定那么是如何联系的呢?有黄帝内经的描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除了养身心,特别强调和四季具体的原理如何?怎么操作?请看《脏腑图点穴法》脏腑运化之机能,与血液之循环,皆以气推动之,其运转循环方能正常。

人身内部之气,分为清浊二气,发源于气海,轻清者上升,重浊者下降,二气调和,循环于脏腑及周身脉络之间,周流不息。

“清气属阳,浊气属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无阴则阳不生,阳灭则阴绝,阴亏则阳亦亏,阴过滥则阳衰。

故二气必须调匀,脏腑方强,身体方健。

内部的抵抗力充足,方能适应天时之气候变化,内气方能不紊。

“天地之气人之气,天为大周天,人为小周天”。

大小周天之气,相应而不相同。

天时气候,旺极则变。

其更换发动之节为二:冬至、夏至。

气候己变之节为二:立春、立秋。

气候变纯之节为二:立夏、立冬。

故天时气候变化之节为八,而四时之序定。

人内部之气分,亦随天时气候的变化而更换,其换气之节则不同,旺盛更拽之节为二:立春、立秋。

气分分清之节为二:春分、秋分。

气候变纯之节为二:立夏、立冬。

气分过纯之节为二:冬至、夏至。

气分过纯则换,故变换之节亦为八,以与气候相应。

天时气候,寒暑往来,周而复始,人体内部的气分,亦随之变化而适应。

气候在暑热之季,倘若人体内部之气分纯阳,则内外均热,如火上加油,人不热死而何?严寒之季,如人体内部之气分纯阴,则内外均寒,如冰上泼水,人不冻死而何?故人内部之气分,与季节相应,以随气候之变化。

以上这段比较通俗冬至阳生,天时气候之热度,由上而下降,压迫寒度,寒度凝于地上,故天时严寒。

人体内部气分,变为纯阳,以抗其寒冷。

立春,天气热度已将寒度渐渐压迫入地,天气渐渐暖和。

因天气已转,人体内部气分亦渐渐更换,阳气渐渐往外,阴气渐渐入内,为阴阳气分交替之候,驳而不纯。

故人于春季,有病者易于反复,无病者亦易感冒。

因春季人体内部气分,为阴阳交加之气,阴入阳表,人必软弱无疑。

春分天气热度,已将寒度压迫入地,天气已暖,人体内部气分,阳气已达外,阴气完全入内,分解己清为阴。

立夏,天气由暖转热。

人体内部气分,由阴转为纯阴,以御其暑热。

夏至,天时气候,又在变化发动之时,寒度由上而下降,压迫热度,凝于地面,故天时暴热。

人体内部气分,则为大纯阴,以御其暴热。

立秋,天气寒度已将热度渐渐压迫入地,天气渐渐凉爽。

因天时气候己渐转,人体内部气分,亦渐渐更换,阴气渐渐往外,阳气渐渐入内,人体内部气分,为阴阳交加之际,阳哳内伏,阴渐外出,故常人于秋季,神清气爽,病人不在此论。

秋分,天气寒度已将热度压迫入地,气候转凉。

人体内部气分,阳气已见入内,阴气完全表出,分解己清为阳。

立冬,天气寒度已旺,气候转冷。

人体内部气分,变为纯阳,以抵抗天气之寒冷。

冬至,天时气候,因旺极转变而严寒。

人体内部气分,则变为大纯阳以抗之。

如此周而复始,天时之气候,按周天之节气变化,人体内部之气分亦随周天之节气而变化之,以应其气候之寒热。

然人受天地伏载,岂能相建以生存?人体内部气之变化,系与地气相合,与天气相应。

试观地下室,井中水,皆冬暖而夏凉,春温而秋平。

人之内部,亦复如此,此其明证。

以上具体说明了人体和四季气交流的关系人体阴阳随四季阴阳升降不能升降出入则为病因此经络必须通畅人的阴阳必须与天地平衡否则则会产生各脏阴阳失调现象那么人的内部阴阳气血具体如何呢?天气应人,太阳气第一.太阳对人的影响很大人以督脉的两肾之间脊中穴为清阴之阳,人以任脉的两肋之肝脾中间的中脘穴为浊阴化物之阳。

脊中为肾之君阳之火,中脘为肝胆相火之所化。

一为先天之火,一为后天之火,相互激发滋养。

调理元阳不足,在两肾中求;调理脾胃不适,在左右肋肝中求。

以阴养阳,以阳行阴。

脊中穴、中脘穴也是冲脉之两阳端,维系一身内元,外和一身经络行气血。

上下经络,气血内外所过,皆受此两处调摄。

清阴之经,经脊中阳气所制化而内入;浊阴之气,过中脘能化而外出。

于是虽有12经络子午流注,然气血也在任督阴阳变行,不失其正。

寅时天光显露,阳行阴中,虽清冷然肺气充盈皮毛,经络旺盈外出大指。

肺经络左右旺,任脉气下中脘而入腹;手太阴动,手太阳应,通于脊中。

肺经络气转入行大肠气,外和食指而行,表里相合,脏气经络气。

凡过下臂、下肢必然已经传变表里。

中脘阳明得大肠阳明气,胃经顺下,上身和煦,归摄于脊中之阳,下肢也暖和,脾经络开宣,脊中之阳达于肌肉,上下不寒。

腠理能开,津液输布。

元阳不足,食后则疲乏,脾之失统,则胃中滞胀,过食。

若食酒或食后同房,均耗损脊中元阳。

治也难,犹如遍野沼泽,水湿不行,阳气不运,阴湿难化。

脾血难通,肾阴难摄。

观标者,称之为湿热积聚;观本者,判之为脾肾阳虚;本居士观源,谓之曰肾中元阳空虚。

当养肾气,积阴而化养元阳。

元阳能统,心中元阴能养,心经气顺下小指,虽隐于太阳经之旁,和于脊中元阳,当能统五脏之神气。

有神无神,预后鲜明。

心气和于脊中元阳,化太阳气而行小肠,令元气有养。

小肠气应后腰命门。

命门能暖,则胸中温暖。

元阳合太阳,表里相应,足太阳膀胱经络上应于头,下降输布后背,腧通各脏,至于腿足。

肾气起于下,依傍任脉过中脘边上行到锁骨边而入内,与外膀胱经络阳气表里相依,内归摄阴气于肾,外水湿下化于膀胱,阴阳内外统一于表里之脏腑。

肾与膀胱合,元气足,后天之阳不虚,气海充实,中脘中气足,和胸中宗气,厥阴心包行血内外,阳和一身。

上焦和气,中焦通血,下焦和元,三焦贯通,腰脊灵活;若不和,请观睡姿,双臂或升或降,或开张或合抱,不过上中下三焦调和与否。

三焦通达,水道畅通,浑身内外,元和绵绵,合于肾元。

肝肾同源,肾能摄气,肝能生气。

肝血静,身静,心静,情绪无踪,天地无声。

胆气下出,顺下关节,和缓内外,肝气上行。

应于脊中之阳,升达脾肺,一轮生机又起,前胸任脉又开张。

天地之道,阴阳表里上下,周荣不止,生生不息,全赖先后天阳气应天阴阳而行。

刚才说的是气血传变下面说说人体经络肝肾同源,表里同气,阴阳相依。

肾气伴随阴脉之海的任脉,左右相依而行;膀胱经络气伴随阳脉之汇聚的督脉而行,左右相依随。

任督前后相应,肾气与膀胱经络气也前后正应。

肾阴摄一身内脏之气,太阳膀胱经络气联系内脏腧穴,温煦一身,按时开经旺气,与天气和。

若后身膀胱经关联腧穴痛及脊督,则身前必然阴气不行,清浊不分,久而凝结,定痛不移。

肝居肋中,与脾调和,行阳而外达肌肉四肢与肺和而布阳透达皮毛,后背膀胱外经,多为腑之功能穴,向外输转。

肾阳不足,仅仅温煦内侧内脏腧穴肝阴所应外经于是呆滞至于脾阳不足形体寒倦如能温煦外腑则降而成正中之胆气行身侧顺下过膝至小腿和于膀胱经络从脚底和于当时阳明经络环境应成太阴凝聚,阴和以养形体,不至于阴虚。

肾阳不足外温不透发滞留于腑,阻塞中焦脾中湿胃中热发于隔膜寒热时作身痛头痛调理中焦当从疏通肝经络着手肝经淤滞根源在肾阳虚衰古人所言冬藏以养阳为春之肝气生发动力一言以结之:人身之气应天地,阳和温暖,万物生发清阴得生,浊阳得降。

若行阴必在阳中求若解淤阴边求和字第一。

清阴化阳,浊阳化阴由内到外,三焦能和,水湿得下,气化能行,道之通达,生生不息。

以上说了人体气血和经络行气在天地中的特性那么如何具体的调养?首先是畅通任脉任脉为阴脉之海畅通了可以养阴血任脉分为上中下三段心口以上为上焦属于心肺之气按摩这一段可以轩敞上焦之气令胸中畅快不憋闷畅通后,心肺之气和降于巨阙----心口中焦得到心肺之气后才得到点染宣散人的气血才得以相和任脉的中段是心口到肚脐一段属于中焦在这段中有几个穴位很重要上脘中脘下脘建里阑门上脘主气的散发直接行上焦中脘主食物的运化必须有阳气的充足保证阳不足比如纵欲的人往往消化不良是阳虚下脘属于化出水湿气的穴位和肾的功能相关建里有凝聚胃阳的作用与一身元阳相关阑门是一个功能穴位位置正好在小肠之前可以促进排泄按摩这一些穴位可以调节中焦令不积聚消除肥胖肚脐之下的穴位往往是化气通气生阳的作用阴生而阳动后颈肩膀就会发痒一类人常阴不足而阳虚所以古人说风为百病之长于是开始祛风很多人都有这个经验感冒前后后颈大椎部位不适这里是六阳之会最容易惹风透发风邪就从风池和大椎开始然后按摩腰阳关把关元积累的阳气引导过来在中枢这个部位得到按摩强化这个部位是人消耗阳气最多的部位一是属于后天阳气的根消化食物所需要的消耗其次在两肾之间消化水湿需要消耗人疲倦就觉得这里酸、软无力阳和阴是互相依托的所谓孤阳不生孤阴不长督脉这个阳中之阳得到巩固必须通过肾经络滋养各脏因此要按摩调理肾气肾气调理后归于肾脏本身最后按摩肾因肾主纳气总结起来,通任脉祛风固阳调养肾元。

关于按摩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