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
然而,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朗读是尤其重要的。
但是,目前小学生在朗读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1.朗读时“多字、漏字”。
2.朗读时“唱读”。
3.“一字一顿”,速度过慢。
4.速度过快,无法品位。
一、学生在朗读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朗读“多字、漏字”。
1.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仔细看课文。
2.学生读的少,不熟练。
学生预习不充分,在指名读课文时,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二)朗读时“唱读”。
1.学生对感情朗读的方法不够理解,对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掌握不好。
2.在低年级时养成的拖腔拖调的习惯没有及时纠正。
(三)“一字一顿”速度过慢。
1.学生在朗读时的构词能力不强,导致语法错误。
难以知道在什么地方停顿。
2.在低年级时养成用手指着读的习惯没有纠正。
(四)速度过快,无法品位。
1.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只求速度,不求理解。
2.品位朗读指导不够。
二、根据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成因,我选择了相应的改进方法。
我们在设计改进方案的时候,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以下几种改进方法:一是端正学生的朗读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读,多读的习惯。
二是充分发挥老师的范读作用。
三是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
四是要求学生读思结合,读中品味。
这四种方法我们是根据一般的朗读指导制定的,根据学生的不同问题,我们对症下药灵活运用其中的一些方法,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
(一)朗读时“多字、漏字”。
为何有些学生在读课文时出现“多字、漏字”的现象呢?我们针对造成这一问题的两个原因采取了相应的办法。
其一,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仔细看课文。
对此,我尝试用个人,小组轮读和品评的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其中品评的效果最为明显,学生在品评中须做到:动脑想,使思维处于一种紧张、兴奋的状态,专心听,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动口说,使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品评朗读能养成学生用心读书的良好习惯,当学生个体朗读一个片断或一篇文章后,不管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都应舍得花时间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这样学生会听得很认真,特别会用心记,不但可以将他们所学的朗读技巧用于评价别人的朗读,而且自己朗读时“多字、漏字”的现象会大大减少。
其二,读得少,不熟练。
对此,就要注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比如在语文课前五分钟开展朗读比赛,每次两人,每人两分钟,教师及时讲评记分,一轮下来,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会大有提高,学语文的兴趣也会更浓厚。
(二)朗读时的“唱读”。
要防止或纠正唱读,在学生的朗读训练中应做到:1.多做正确的范读,或多放一些与课文相配套的朗读录音磁带,让学生模仿。
2.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齐读应安排的少一点,再少一些,我们借助学生模仿力强,好胜心强的优点。
采用各种方式的读,如比读、挑战读、请读得好的同学领读等,来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提高其朗读能力,克服朗读中“拖腔拖调”的现象。
比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课描写了战斗英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壮烈场面,全文弥漫了烈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学生都很喜欢读,但刚开始读时学生节奏把握不好,如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
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
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
“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这句话体现了董存瑞坚定不移,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应读得稍慢一些。
董存瑞高喊:“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句话写出了董存瑞的英雄形象,学生在读的时候应读的有气势,高昂一点儿,不能拉长声。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朗读中的“拖腔拖调”的现象渐渐少了,学生开始注意调整朗读的速度,把握恰当的音量。
(三)“一字一顿”速度过慢。
学生一字一顿的读,是因为教师范读太少,尤其是教师没有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注意到句子中大停顿和小停顿。
要防止或纠正这一错误我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在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注意句子中的大停顿和小停顿,即在朗读一个长句时,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停顿应该稍短一些,既小停顿,当然不要对学生讲这些术语,应多做范读,让学生模仿而且这种方法不可过分机械的训练,否则学生会把课文读得结结巴巴毫无味道。
2.教师可采用范读的方式来进行朗读指导,通过范读可以让学生领会句子的停顿,重音及语调的变化,对于这些字数较多的长句,范读是最好的方法。
3.我们教学生一点儿方法,使学生能自然而然的读出语气语调来,比如让学生动手划划词,读读句子。
随后让他们找找哪里是词与词连读的地方,划出来再读读句子。
(四)速度过快,无法品味。
学生朗读速度过快,特别是在背课文时,速度尤其快,针对这一弊病的原因,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1.在布置朗读任务时,应强调朗读的时间和朗读的质量,不强调朗读的遍数。
2.加强品味性的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朗读课文边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感情,品味语言。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在克服学生在朗读中存在问题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几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一、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一)在课堂创设一个能够展现自我、与同伴交流的开放、宽松的空间。
进入课改后,我深深的体会到,让孩子们有兴趣地去学习,要比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重要得多。
朗读也是这样,在课堂上,我充分利用课文,抓住点滴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并让他们读完后再找自己的好朋友去读。
刚开始,孩子们不知所措,渐渐地,他们都能很主动地找学习伙伴读书,有的读着读着,还会不知不觉地摇头晃脑!这时候,我就积极的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孩子们的兴趣也浓厚起来,读书时都想把故事读得更生动些。
(二)把握利用教材,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诗歌、童话等体裁的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回环的音韵、错落的节奏,它们都是培养儿童语感的极好材料。
教师不仅要留意发现其中的音乐性,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音乐美。
如《月牙儿》一课,月牙儿像什么?妈妈说:像秋天收割的镰刀。
月牙儿像什么?爸爸说:像又黄又大的香蕉。
月牙儿像什么?我说:像夜妈妈微微翘起的嘴角。
这短短的四小节,写得优美形象、富有情趣。
充分表现了孩子对月牙儿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画面:幽蓝的夜空中,闪烁着一颗颗星星,一弯新月挂在天边,这美妙的画面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情境,然后在画面的下端出示课文内容,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1.帮助学生划出轻声词,指导学生读出轻音。
2.确定朗读的重音,这样,强弱的重音,加上鲜明的节奏,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美,极具感染力。
朗读时,配上轻柔的音乐,孩子们反复吟诵,陶醉于优美的旋律中,仿佛置身于美妙的夜空中。
的确,在朗读中,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变成了语言性的“音乐”,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真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的美。
久而久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
二、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的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
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集体读。
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小组读。
小组成员全体参加,可分段接读,也可以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教师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
(3)分角色朗读。
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入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4)表演朗读。
既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可以背诵文中的某些段落。
(5)比赛朗读。
采用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可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很高。
(6)配乐朗读。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音乐的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三、适当发挥范读的作用。
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也就是说,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直接感受积累。
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的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古人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作为小学生,他们不会创造性地读,但他们的模仿力很强,他们的朗读大部分都是模仿教师的,因此,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
范读时机的选择也要恰当,不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就范读,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在什么时候范读依具体情况而定,可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范读,在学生要求范读时再范读,教师要做到语言准,富有激情,表情到位,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范读的内容:依具体情况而定,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内容可范读全文,为解决难点可范读一些重点句段,范读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语言鲜明生动的段落。
范读时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找领悟快、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
四、注重朗读的过程性评价,关注每个学生。
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
经过观察,我发现,班里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有差别的。
有的孩子能够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孩子读得干干巴巴。
尤其是一些认字慢,学前教育不充分或家里没有相应学习环境的孩子。
怎么能让他们的朗读能力得到发展呢?我想,只要从这些孩子的角度出发,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就是成功。
所以在朗读能力的培养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每个孩子的发展。
2.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地评价。
如《快乐的节日》一文中写节日的热烈气氛,孩子们快乐的心情这几句,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教师真诚地夸奖学生:“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的眼前好像真的出现了孩子们一个个天真、可爱的笑脸。
”即便是要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也要巧用评价用语,如在上《小马过河》一课时,一位学生读老牛说的话“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蹚过去”时,声音比较小,教师应这样评价:“你读得很有感情,可惜声音有点小,小马会听不清的,你能再大声地读读这句话吗?”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作出反馈,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
3.朗读评价要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也可以引导学生角色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