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8.1 题名是以恰当、简明的词语反映文稿内容的逻辑组合,应便于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用副题名。
题名用2黑居中排;副题名用3黑另行起排,前加破折号;研究简报、学术动态题名用3黑居中排。
8.2 题名尽量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词、字符、代号和公式等。
8.3 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一般不宜超过10个实词,采用4黑体,实词第1字母大写居中排。
9 作者署名9.1 作者署名是作者文责自负的表示和拥有版权的声明。
作者署名用4仿(文科版用4号行楷)居中置于题名下方;工作单位、邮码、地址、第1作者年龄、性别及职称用小5宋并加圆括号排在作者署名的下方。
9.2 多单位作者的文稿,在署名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单位顺序;第2单位以后的工作单位等项目置于第1单位后。
9.3 英文署名用4宋居中排于题名下方,工作单位、邮码、城市名用小5宋并加圆括号置于作者署名下方,多单位作者的标注同中文。
9.4 署名为团体作者,执笔人用小5宋标注于篇首页“收稿日期”下方。
简讯等短文作者标注于文末,用5黑加圆括号。
10 摘要10.1 摘要是对全文内容准确概括而不加注释或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尽量反映文章的主要信息。
摘要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应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也可写成指示性或报道 指示性文摘(理科版采用结构式摘要)。
摘要应具有相对独立性,一般不分段,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或术语,也不宜采用正文中的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
如必须采用非标准的术语、缩写词和符号等,均应在第1次出现时予以说明。
中文摘要的篇幅要求报道性的文字在300字以内,用5楷排在作者署名下方。
10.2 文章末尾须附有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内容相互对应。
篇幅一般不超过250个单词。
采用被动语态表达,谓语动词一般用现在或过去时。
排印时注意英语转行规则。
10.3 文科版“摘要”的写作,要求摘出(或者说“提取出”)文章的主要观点,或者选摘出文中最重要、最有新意的某一个或两个观点,不必追求全面反映文章的概貌,是客观地把文中的观点摆出来,不是以介绍的口气叙述自己的文章讲了哪些内容。
因此,要求力避类似这样的用语:①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什么问题;②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个人的独到见解等。
文科版英文摘要,约80个英文单词。
不一定直译中文摘要,英文表述的内容可以有所不同;英文摘要应更简明,概括一下文章大致讲什么内容即可。
11 关键词11.1 关键词是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词、词组或术语。
每篇文章3~8个为宜。
11.2 关键词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
对使用频率较高而又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词、词组或术语,也可作为自由词标注。
关键词用5楷排在摘要下方,每1词间用分号。
在英文摘要下方标注与中文关键词相互对应的英文关键词。
12 中国图书分类号简称分类号,是中国图书资料分类的标记符号。
一般要求按照论文所涉及的学科类别,从《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4版)或《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中选出。
其标记应力求简明易记,书写方便,易于使用,用5楷排在关键词下方。
13 正文13.1 文字13.1.1 正文是文稿的核心,要实事求是,准确无误,层次分明,合乎逻辑,简练可读。
13.1.2 分层标题应简短明确,以不超过15字为宜,题末不用标点符号。
各级层次标题都要简短明确,同一层次的标题应尽可能“排比”,即词组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关,语气一致。
各层次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
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下圆点“.”相隔。
最末数字后面不加圆点,如1,2.1,3.1.4等,一律左顶格,后空1个字长,再写标题。
13.1.3 文科版学报采用汉字与阿拉伯数学混用式5级标题层次,即(一 二 三)——→(((一) (二) (三))——→((1 23)——→(((1) (2) (3))——→((① ② ③)(1级) (2级) (3级) (4级) (5级)第1级标题居中4黑体;第2级空2字另行5黑体;第3级空2字与楷体,后空1字接排;第4级空2 字与正文字体一致接排;第5级标题一般采用文中接连排形式。
第4,5级多用于提练不出标题时使用。
13.1.4 发排的文稿,务求数据、计量单位名词、术语、用字、用词、标点符号等准确无误。
13.1.5 每篇文章连续编码,避免跳页。
13.1.6 论文正文一律用5宋排。
论文的标题排2黑,第1层次标题排4黑,第2层次标题排5黑,第3层次标题排5楷。
13.2 表13.2.1 本刊采用要图不要表,要表不要图的原则,即应避免图与表或文字表述的重复。
表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图及文字表述所用的一致。
13.2.2 表一般须有表序与表题。
每篇文稿的表序应连续编号。
表题要简明确切,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文中仅有1表者,在表题前亦应加“表1”字样。
表序、表题用5黑居中排,表内文字用小5宋。
表序与表题间空1字长。
13.2.3 表的结构应简洁,具有自明性,尽可能采用3线表,必要时可加辅助线。
内容用小5 宋排。
13.2.4 表中各栏都应标注量和相应的单位。
若相邻栏内的单位相同,可合并标注。
若所有栏或大多数栏内的计量单位相同,可将相同单位标注在表的右上角,不同的单位标注在有关栏内。
13.2.5 表内数字须上下对齐。
相邻栏内的数字如内容相同,不能用“同上”、“同左”和其他类似用词,就一一重新标注。
表内“空白”代表未测或无此项,“—”代表未发现,“ 0”代表实测结果为零。
13.2.6 表中需说明的事项,可用简练的文字附注于底线下方,用小5宋排。
13.2.7 表一般随文排,先见文字或表序号后见表。
表若卧排,应项左底右,即双页表顶向切口,单页向订口。
如需转下页续排,应在续表上方居中标注“续表×”,表头不应省略。
跨页的表均为双页跨单页排列。
13.3 图13.3.1 图要精选,切忌与文字和表的表述重复。
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表及文字所述的一致。
13.3.2 图应有图序和图题。
每篇文稿的图序应连续编号,仅有1图者,亦应在图题前加“ 图1”字样。
图题应简短准确,末尾不加句号。
图序与图题间空1个字长,用小5宋居中排在图的下方。
图注用小5宋排在图题下方。
13.3.3 图应精心设计与绘制,线条清晰,精细均匀,主辅线分明,布局合理,比例适当,大小适中。
图中文字与符号一律植字,缩尺后的字号大小在6宋和小5宋之间。
13.3.4 曲线图坐标的量和单位符号分别置于纵横坐标轴的外侧,并沿轴居中横排,横坐标的标目自左而右,纵坐标的标目自下而上。
曲线图右侧的纵坐标,标注方法同左侧。
13.3.5 照片要求图像清晰、层次分明、反差适中,不要有污迹或折痕,一般不采用彩色照片。
13.3.6 图应随文排,一般先见文字(或图序号)后见图。
图若卧排,应顶左底右,即双页图顶向切口,单页顶向订口。
13.3.7 插页图版可另编页码,且须在图版上方标识文稿的作者、题名和所在页码。
13.4 数学式和反应式13.4.1 文稿中重要的或后文中须重新提及的数学式和化学反应式另行起排,并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序号,序号加圆括号,排在版心顶右侧。
13.4.2 较长的公式转行时,首先在“=”、“≈”、“<”、“>”等处,其次在“+” 、“-”、“×”、“÷”等运算符号处,化学方程式在反应方向符号“ ”、“ ”处转行,式中的反应条件用小5宋字体标注。
13.4.3 在不引起误解的前提下,叠排分式尽量写成卧排分式(如1/ a )或负数幂(如 a -1 ),少用叠式。
13.4.4 化学实验式、分子式、离子式、电子式、反应式、结构式和数学式等的编排,应遵守有关规定;结构式中化学键与数学中符号应严格区别,如单键“—”与减号“-”,双键“=”与等号“=”,分枝键“ ”或“《”与小于号“<”或远小于号“ ”等不应混淆。
13.5 量和单位13.5.1 本刊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全国推行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意见》等文件的规定,并执行GB31 00~3102 86《量和单位》中的有关条款。
13.5.2 量的符号,一律采用斜体。
为区别不同情况,可在量的符号的右侧用上、下角标作为识别标志,其中以量符号和表示变动性数字字母作角标时用斜体;其他角标(包括数字)都用正体。
13.5.3 单位的符号,一律用正体,并采用国际通用符号和我国规定的SI单位并用的单位的拉丁符号。
单位符号与数值间空长1/4汉字长(1/2或阿拉伯数字长)。
13.5.4 图表中用符号表示数值的量和单位时,用量与单位的比值表示,如 m /kg, C B/mol·L -1 。
13.5.5 指数、对数和三角函数中的变量等,都应是数、数值或量的无量纲组合,如压强的对数应写为ln( P /Pa)。
13.5.6 不许对单位符号进行修饰。
如加缩写点、下标、复数形式或在组合单位符号中插入化学元素符号等说明性记号。
13.5.7 词头不得单独或重叠使用,如μm不得写成μ;pF不得写成μμF等。
13.5.8 组合单位的分母中,一般不用词头。
如kJ/mol不得写成J/mmol等。
13.5.9 不能把ppm,pphm,ppb等缩写字作单位使用。
13.6 数字13.6.1 数字应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中央7个部委于1987年1月1日联合颁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书写。
凡是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采用。
13.6.2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均用阿拉伯数字,例如:20世纪90年代,1986 年10月1日,3时20分。
本刊规定年、月、日、时采用全数字式表示法。
如1986年10月1日写成:1986 10 01;3时20分38.5秒写成:03∶20∶38.5。
13.6.3 年份不能简写,如1988年不能写作88年,1950—1988年不能写作1950~88年。
13.6.4 中华民国纪年和日本年号纪年使用阿拉伯数字,如民国38年(1949年)、昭和16年(1 941年)。
13.6.5 记数与计量(包括正负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比、约数等)均用阿拉伯数字。
例如:4.5倍,34.05%,3∶1,东经123°50′等。
13.6.6 一个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多位数不能移行。
小数点或后若超过4位数(包括4位数)不用千分撇“′”,应从小数点起向左或向右每3位之间空出1/4字长的位置。
5位以上的数字,尾数零多的,可改写为以万、亿作单位的数。
一般情况下,不得以十、百、千、十万、百万、千万、十亿、百亿、千亿作单位(千克、千米等不在此列),也可采用乘以10 n 的写法。
13.6.7 纯小数必须写出小数点前的“0”。
数值的有效数字应全部写出。
如“1.500,1.75 0, 2.000 ”,不能写作“1.5,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