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2.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那罗刹心痛难禁,只在地上打滚,疼得他面黄唇白,只叫
“孙叔叔饶命!”行者却才收了手脚道:“你才认得孙叔叔么? 我看牛大哥情上,且饶你性命,快将扇子拿来我使使。”罗刹 道:“叔叔,有扇!有扇!你出来拿了去!”行者道:“拿扇 子我看了出来。”罗刹即叫女童拿一柄芭蕉扇,执在旁边。行 者探到喉咙之上见了道:“嫂嫂,我既饶你性命.不在腰肋之 下搠个窟窿出来,还自口出。你把口张三张儿。”那罗刹果张 开口。行者还作个蟭蟟(jiāo liáo)虫,先飞出来,叮在芭蕉扇 上。
后来作为大师兄尽心尽力保护师父西天取经。我最喜欢他 的潇洒自在、敢作敢当,敢于不平作斗争,而又重情义。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阅读长篇小说时的一些方法,也对 《西游记》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精度和跳读作为两种适应不同情形的阅读方法,在阅读 一些长篇著作时可以结合运用。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 是要抓住一部作品的重要内容、精彩片段,加以解读欣赏, 而忽略那些无关紧要或并不精彩的内容,从而提高阅读的效 率。而具体的名著理解与阐释还需要我们多次阅读、细心琢 磨。
——大战红孩儿
这天,师徒四人走到深山。唐僧饿了,悟空便打算摘些 桃子来给师父充饥。悟空走时用金箍棒画了个圆圈,嘱咐道: “深山里会有妖怪,你们千万不可走出圈子!”
这山里果然有个白骨精,她想吃唐僧肉,扑下去抓唐僧 的时候,却被圆圈发出的金光刺得头昏眼花。白骨精心生一 计,变作一个美貌女子接近唐僧。这时悟空回来了,举棒便 朝妖精打去。那妖使了个法,扔下假尸首,逃了。
精度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跳读则 是主动地舍弃、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这两种方法在 同一阅读过程中是可以交替使用的。精读就是细读、精思、鉴 赏;跳读可以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自给不感兴趣的内容,也 可以跳过某些不甚精彩的章节。
2.专题探究。 全班共同阅读《西游记》,然后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 自己喜欢的专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探究。 (1)取经故事会。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关于唐僧师徒 在取经路上的惊险故事讲给大家听。 要求:讲故事的时候不能看书,可以看自己的提纲;注 意讲出故事曲折的情节,以及某些生动的细节,吸引听众的 注意力。 (2)话说唐僧师徒。写一篇短文介绍一下唐僧师徒四人 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 要求:概括介绍人物的身世;用几句话勾勒其性格特征 并用一些故事来印证,最好有细节;写出喜欢这个人物的理 由。
该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 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一路降妖 伏魔,历经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取 回真经的故事。
主题思想
小说的思想比较复杂,释、道、儒都有所涉及,但对今 天的青少年来说,这部小说也许更像一个励志故事:人生 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任何艰难 险阻,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苦难,直至达到胜利 的终点。
《西游记》: 精读和跳读
学习目标
1.通过“粗读感知法”和“批注精读法”的阅读,培养阅读 名著的能力。 2.通过自由阅读,初步感知作品中的人物特点,激发进一步阅 读探究的兴趣。
作者介绍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 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明代小说家。
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 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 殊途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 著述。一生贫寒,对黑暗现实深有不满, 曾自称“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 力”。
(1)该选段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西__游___记____》,作者是 _吴__承__恩___。
(2)选段体现了“孙行者”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孙__悟___空__是__一__个___有__智__慧__、___本__领__高__强__的___人__。__他__在___铁__扇__公__主__ 的肚 子__里__说___,__先__要__拿__扇___子__看__再__出___来__,__展__示___了__他__的__聪__明___机__智__。__后__ 来, 他__变__成___个__蟭__蟟__虫__飞___出__来__,__展___示__了__他__的___本__领__高__强__。___________
眼看那女子“死”在地上,唐僧责怪悟空伤了人命,要赶 走悟空。悟空再三哀求,才得饶恕。
白骨精不死心,又化作一个老婆婆。老婆婆看见地上的假 尸首,一把揪住唐僧,“我女儿怎么死的?我要你偿命来!” 却又被悟空识破,劈头一棒,那妖精又用解尸法脱身走了。 唐僧大惊,“你怎么连伤二命!”便把紧箍咒连念二十遍,疼 得悟空满地打滚。
背景资料
吴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历经孝宗弘治、武宗正德、 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朝代。明朝中后期的社 会情况与开国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 盾以及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并日趋尖锐 ;思想 文化上启蒙思想兴起,人性解放思潮高涨,市民文学日益蓬 勃发展,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一个全面繁荣兴盛的时期。经 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谢谢观看
6.小说虽然是长篇巨作,但是却由许许多多的短篇 小故事连缀而成。
专题示例
专题一:取经故事会。
在深山枯松涧有一个红孩 儿,他是牛魔王与铁扇公主的 儿子,法力高强,顽皮好胜, 正等着唐僧师徒路过,一心想 用唐僧肉孝敬父母。红孩儿用 苦肉计骗取了唐僧的信任,乘 机将唐僧掳进火云洞。悟空、 八戒前去寻师父,红孩儿率领 一群小妖精,口喷烈火,烧得 悟空、八戒落荒而逃。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25岁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 徒步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 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 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 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 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 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 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 《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 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 了基础。
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 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阅读指导
1.我们读一本书,根据兴趣和读书目的的不同,可以分别 采取精读或跳读的方法。
(3)创作新故事。从小说中找几个故事,分析一下其情 节结构模式,包括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发挥想象,自己 创作一个取经路上的新故事。
要求:虚构合理、人物符合,故事生动且有悬念、有细 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主要内容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国 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 《西游记》深刻描绘了社会现实,是中 国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
那妖精两次没得手,第三次变作一个老翁,一路叫着: “女儿呀!老婆呀!”再来算计唐僧。只见悟空手起棒落,老 翁倒下,化作一堆骷髅。却又听八戒说:“师兄是怕你念咒, 故意变成这样。”唐僧便下定决心,写了一张贬书给悟空, “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去吧!”
赶走悟空后,唐僧又在黄袍 怪手下遭难,沙和尚也被擒。八 戒只得厚厚脸皮去花果山讨救兵。 知道师父遇难的事,悟空说: “你们为什么不告诉妖怪,老孙 是唐僧的大徒弟?”八戒使个激 将法,“他一听你的名字,就说 要剥你的皮,抽你的筋!”悟空 大怒,便随八戒去打跑了黄袍怪。
悟空救出师父,唐僧又感激, 又悔恨。
——三打白骨精
专题示例
专题二:话说唐僧师徒
孙悟空祖籍东胜神州,由开天 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带领 群猴进入水帘洞而成为众猴之王, 尊为 “美猴王”。后拜须菩提祖 师为师学艺,得名孙悟空,学会地 煞数七十二变、筋斗云、长生不老 等高超的法术。
神通初成的孙悟空先大闹龙宫取得如意金箍棒,又大闹地 府勾去生死簿,后被天界招安,封为弼马温。得知职位低卑后 生气返回花果山,并战胜托塔天王和三太子的讨伐,迫使玉皇 大帝封其为齐天大圣,并在天庭建齐天大圣府,奉旨管理蟠桃 园。因醉酒搅乱王母的蟠桃盛会,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炼成 了金刚不坏之躯,阴差阳错间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就火眼 金睛。之后大闹天宫,十万天兵天将、四大天王、二十八星宿 对其围剿亦不能将其打败,后来在与如来的打赌斗法中失利, 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余年悔过自新。
艺术特点:
1.具有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超凡,夸张神奇, 变形荒诞。
2.塑造的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既有魔气,又 有人气、仙气。
3.巧妙结合故事情节,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深刻显 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突出刻画人物性格,使其有血有 肉,栩栩如生。
4.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抨击现实。
5.用生动贴切的对话来突出人物性格。
针对训练
1.填空。 《西游记》,长篇__章___回__体小说,是中国__神___怪__小__说中成就最高、 最受喜爱的小说,但这部作品并非全无依傍。它有着历史的影 子,即唐贞观年间_______玄___奘__远__出__西__域_的取事经件。《大唐西域记》 和《大唐慈恩寺法师传》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唐僧取经的故 事经民间文艺演出,成为以后小说的素材来源。现在《西游记》 是________(作者吴)承根恩据________万历年明间代的金陵世德堂版本整 理加工而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