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Word版

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Word版

《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
西乡县金牛小学司亚利
片段一、揭题、解题。

承上过渡,今天学习李白的一首诗,出示课题。

问:谁来读课题?想想该怎么读?
生1:望庐山瀑布。

(读得很快。


生2:望/庐山瀑布
问:为什么这样读?
相机讲解“望”的意思,知道“庐山”是地名。

问:什么是瀑布?谁见过瀑布?
生1:瀑布就是从高高的山上流下来的水。

生2:我们这里有个“百丈飞瀑”,我看到那里的瀑布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水很大,发出很响的“哗哗”声,站在下面很凉爽。

(“瀑布”一词对学生来讲非常陌生,但意想不到的是生2碰巧到过王院乡的“百丈飞瀑”,她把她看到的、听到的及亲身感受讲得非常贴切,于是教师相机出示了庐山风景区的瀑布,让学生欣赏瀑布,使他们在脑海形成了抽象的瀑布形象,让学生与古诗中描写的对象走近一步。


片段二、第一次指导读古诗。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

2、指名请两位同学试读。

男生1——初读古诗,读得并不熟练,甚至读得有些支离破碎。

女生2——读得较为流畅,但没有明显停顿和重音。

3、放录音,比较读,仔细听有哪些停顿和重音。

4、小黑板出示古诗,指导学生划分如何停顿。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教师一句一句地边范读边划分,第二句划好之后,学生马上就领悟了老师的意图,很顺利地就划分好了三、四两句该停顿的地方,并且根据往常念古诗的经验,学生们马上象模象样的、摇头晃脑地读起来。

(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经过教师的这一点拨,语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片段三、扶放结合,理解诗意。

(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是有情感地朗读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这一片段中教师对每句诗中的重、难点进行了适当的指导。


师:这首诗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提出来。

生1:老师,第一句中香炉在太阳的照射下真的生出了紫色的烟雾了吗?
师:哦,老师告诉你们,这里的香炉并不是指烧香的炉子,而是一座山峰的名字,因为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

现在你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了吗?(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能清楚地讲出第一句诗的意思。


生2:这条瀑布真的有三千尺长吗?(他的提问使一小部分的同学笑了起来。


师:我看到有同学在笑,我想问一下,你为什么笑?
生3:因为不是指真正的三千尺,而是指瀑布很长。

师:是的,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瀑布的长。

这么长的瀑布从山上流下来,速度怎样?你从哪个词中体会到?
生:速度快,从飞流直下可以看出。

师:听,瀑布从山上流下来了。

(课件出示瀑布图并播放瀑布
“飞流直下”时发出的巨响,让学生感受到瀑布的声势浩大。


生:“前川”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学生都摇摇头)
师:大家想哪些东西可以“挂”?
生:图画。

师:这里是指什么挂在山前?(看图)
生:瀑布。

师:是的,那这里的“川”就指河川。

(课件出示庐山瀑布,教师让学生看图一边解释诗句的意思。

通过这样图文结合的讲解,使问题变得简单化了。


生:银河和九天是什么意思?
班长马上举手说:“银河”是天上的一条河,它把牛郎和织女分开了;“九天”是指天有九层,它是最高的一层。

(听完回答,老师对她有丰富的课外知识进行了肯定和表扬。


师:整句话怎么理解?(没有学生举手)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有谁知道这里把-----------比作了-------------。

生:把瀑布比作银河。

(思考了半分钟后,学生举手了。


师:那“疑”该解释为什么?
生:好象。

(通过教师的层层点拨,学生马上理解了诗的意思。

并且学会了这首诗中的一句比喻句。


最后,教师在学生已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再次指导学生朗读。

片段四、配乐朗读及背诵。

师: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后,让我们再来欣赏庐山的美丽风光。

讲述完后,教师又在古典的背景音乐中范读了古诗,
师:欣赏了庐山的瀑布,听完了老师的讲述,让我们也在音乐声中,像李白一样站在瀑布前一起来吟诵这首古诗吧!
学生全体起立,在音乐声中“小诗人”们投入地朗诵,他们完全融入到了“诗”境中。

片段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师:李白是唐朝的诗人,他用短短的28个字就高度凝练地将瀑布那雄伟的气势描述出来了,真是功力不凡。

现在作家叶圣陶先生也与了一首现代小诗《瀑布》,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出示叶圣陶先生的诗《瀑布》,也许同学们还沉浸在刚才的诗境中,他们立即充满激情地诵读起来,“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好像是一座珍珠的屏”,学生们朗读起来领悟起来都显得轻松多了。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