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茶文化

浅谈中国茶文化

浅谈中国茶文化之形成与发展
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进入华夏民族辉煌的茶文化史,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历史时期茶俗的精髓。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却出自于唐朝.宋元明清时期,茶文化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相继出现了煎茶、点茶、斗茶、泡茶等茶艺习俗。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得到了不断地提高与发展。

在饮茶中,人们也得到了一片宁静和安然。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饮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早在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甚至远播青藏高原,并且出现了“茶道”一词。

茶文化在中国可谓是历史悠久。

但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三国以前茶文化
对于茶的发现时间,很多书籍把它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在《食经》中记载:“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晋代茶文化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

在此之后,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

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爱好虚无玄远清淡的玄学家出现。

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

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

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

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

于是,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

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

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

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隋唐茶文化
根据茶在先前都是药用,在隋朝全民普遍饮茶,也多是认为对身体有益。

隋朝基本是初步形成中国茶文化,公元780年,陆羽据此著《茶经》,把隋、唐茶文化形成的了专有标志。

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
茶诗,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除此之外,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诗风大盛有关。

且在唐朝,茶特别受欢迎。

由卢仝的《七碗茶诗》就可以看出:一碗入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有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在饮茶方式上,唐朝中叶盛行煎茶。

陆羽在《茶经》中力倡煎饮法,对煎茶方法作了详细的叙述。

煎茶法用的是饼茶,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

唐代中期的饮茶习俗蔚然成风,是我国饮茶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宋代茶文化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而且,饮茶方法在唐代陆羽的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由原来的煎茶法发展成为更为高雅的点茶法。

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包括炙茶、碾罗、候汤、点茶等一整套程序。

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

结果发展到从城市到乡村,皇室贵族、文人、僧侣、百姓无不点茶。

由于宋代饮茶之风炽热,所以还风行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的“斗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唐宋时期人们饮茶时加入葱、姜、盐等调料与茶混煮的习惯,到了元代逐渐被摈弃,采用更为简单的“清饮”方式,表现为茶艺简约化,茶文化精髓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明清茶文化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

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

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喝茶的好地方。

但心静之处就是最好的茶场。

深谙此道者,无论行走坐卧,无论有茶与否,他随时都在“吃茶”。

直如淤泥之中可绽莲花、火宅之上可得清凉。

饮此心茶者,不拘茶迹,不落茶痕。

不取茶相,不取非茶相。

有茶亦饮,无茶亦饮。

饮而不饮,不饮而饮。

无心用茶,茶灵自附。

茶灵附体者,心饮之间,与空相应,与真相冥,与外相通,与内相融,与物相谐,与人相和。

看得破,想得通。

提得起,放得下。

进得去,出得来。

来无所从,去无所至。

事来即应,事过即忘。

无所不备,无所不可。

随其所便,因其所宜。

随时做主,立处皆真。

在世出世,妙行无住。

轻安自在,活泼空灵。

情不随境转,心不被物迷。

生死一瞬,常作终极之想;自他不二,尽可悲天悯人。

荣辱在所不计,毁誉无动于衷。

信念八风不动,名利云淡风轻。

直饮得地老天荒
乾坤转,直饮得神清气爽逍遥游。

心静茶至,茶至灵来。

灵来神往,道现其中。

善饮心茶者,最得茶灵三昧。

此乃饮茶之上上境。

置身于繁杂而混乱的社会生活中的我们,每个人只是急躁而盲目地旋转于“高速”的旋涡中,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驱赶着,匆匆忙忙地随波逐流。

这时不妨找一个空闲的时间,一个宁静的地方,给自己泡一壶茶,倾听茶对我们所说的轻声细语,感受一下茶带给我们的美好,在都市沙漠中的找到属于我们的一块绿洲。

无论是否懂茶,我们享受的是茶带领我们进入的一个意境。

漫步在一个古香古色的小镇,下着濛濛细雨,越过小桥,一个露天的茶馆展现在我的面前,没有过多的人群,老板娘也在翻炒着茶叶,慢慢地走进去,被墙上的手工画所吸引,坐在那里细品手中的茶,或许这就是我想要的那个“静”的意境。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

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