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护理在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目的研究行为护理在腹部手术后肠蠕动恢复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行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者24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后给予促胃肠功能药物,护理组在口服药物的基础上进行健康宣教、穴位按摩、足浴等护理,比较两组胃肠功能状况及临床疗效。
结果护理组干预后胃肠功能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4.2%)(P<0.05)。
结论行为护理应用于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能促进其肠蠕动恢复,提高预后和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and its effect of behavior nursing on recovery of intestinal peristalsis in abdominal operation. Methods 240 cases of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after abdominal surgery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from our hospital in the recent years,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after surgery in the c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drugs,nursing group in oral drug based,health education,massage,foot massage and other nursing,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nd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Results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condition in nursing group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nursing group of patients (93.3%)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74.2%)(P<0.05). Conclusion Behavioral nursing is applied to the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after abdominal surgery,which can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intestinal peristalsis,improve prognosis and curative effect.[Key words] Behavior nursing;Abdominal operation;Intestinal peristalsis recovery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和腹腔镜技术的不断进步,腹部手术成为外科比较常见的术式。
但由于腹腔内的脏器比较多,因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暂时性肠道功能障碍即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1]。
手术麻醉及术中刺激会导致胃肠蠕动消失或减弱,产生腹痛、排气困难、腹胀等症状,患者饮食也因此受限,不利于术后康复[2]。
因此,如何通过有效护理配合恢复和促进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肠蠕动一直是我院近年关注的焦点。
现选取我院近年实施行为护理促进腹部术后肠蠕动的临床实例进行研究,以探讨其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行腹部手术后出现暂时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240例。
入选标准:①行肝胆、胃肠道、疝等腹部根治性手术;②临床表现为明显的肠蠕动消失或减弱,有腹胀现象;③意识正常,知情并同意纳入本研究。
严格排除合并血液系统、肝肾、心肺等严重疾病者。
其中男152例,女188例,年龄21~75岁,平均(48.9±5.1)岁;体重46~93 kg,平均(56.311.8)kg;疾病类型:肝胆管结石95例,胃溃疡合并穿孔45例,肠梗阻39例,肠肿瘤36例,脾破裂16例,胃癌9例;所有患者均行对症腹部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2.05±0.61)h。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各120例,患者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120例术后给予促进胃肠功能的口服药物枸橼酸莫沙必利(生产单位: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15),5 mg/片,1片/次,3次/d,干预1周。
护理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系统的行为护理干预,干预1周,方法如下。
1.2.1健康宣教积极向患者讲解术后行为干预的主要方法及其作用,进行一对一宣教,了解患者术后的身体及心理状态,对症疏导其不良情绪,结合其身心状态合理解释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相关知识,并要尊重患者隐私。
1.2.2 耳穴穴位按摩术后将患者推回病房,术后6 h,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且意识清醒时实施王不留行籽压耳法。
用75%乙醇消毒耳廓局部,取一粒饱满的王不留行籽放置在0.6 cm×0.6 cm的胶布中央,并用探棒将其贴在患者耳穴区域的敏感点上并加压,穴位选择以交感穴、胃穴、内分泌、大肠穴、三焦穴和小肠穴为主,当患者感觉到局部有胀、麻、痛、酸、发热感时,即表明得气[3]。
每10分钟左右按压1次,反复按压6次左右,直至患者排气,腹胀症状缓解。
注意,每次只能贴单侧耳穴,两耳交替进行,每3天更换一次王不留行籽。
1.2.3 腹部按摩指导患者术后一手轻按切口,另一手按摩切口对策的腹部,先顺时针按 3 min左右再逆时针按3 min,注意按摩力度以不引起手术切口疼痛为宜。
每日按摩4次左右,按摩穴位以天枢、下脘、中脘、上脘为主[4]。
年老者不能自行操作,应由责任护士帮助施行。
1.2.4 中药浴足术后进行足底按摩和中药浴足,能够活跃足部的胃肠功能反射区的血液循环,促进和加强胃肠器官的功能,利于胃肠蠕动和排便、排气[5]。
其中浴足配方由红花、丹参、黄柏、透骨草、皂角刺等组成,有活血消肿、宁心、通经、清热解毒之效。
浴足时间以术后20 h为宜,水温以42℃为宜。
浴足30 min 后,按摩双脚底[6]。
右脚是小肠、盲肠、阑尾、十二指肠、横结肠、胃、胰、肛门反射区,左脚是直肠、乙状结肠、小肠、降结肠等反射区,按摩30 min后听诊肠鸣音[7]。
1.3疗效评价护理干预前后,根据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程度进行评分,包括24 h内腹胀、排便、肠鸣音情况。
采用十分制,分数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
干预1周后进行疗效评价。
①痊愈: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腹胀消失,无便秘,饮食恢复正常;②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腹胀减轻,饮食以流质、半流质食物为主;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或加重,患者不能自主进食。
其中总有效为痊愈和有效之和。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治疗后患者胃肠功能状况的比较术后干预1周后,护理组患者的肠鸣音、排便及腹胀状况较对照组明显减轻,提示护理组患者整体胃肠功能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干预1周后,护理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2)。
3 讨论近年来,腹腔镜手术由于其微创性被广泛应用于外科临床,其治疗效果也逐渐提高。
但受复杂的腹腔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腹腔镜手术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胃肠运动的协调性,从而降低胃壁的顺应性,影响残胃及远端空肠的蠕动,再加上多数患者术后伴随有免疫功能下降或营养不良等状况,非常容易引起以胃肠蠕动减弱为代表的胃肠道功能障碍[8]。
而腹胀、腹痛等胃肠功能障碍症状不仅会影响患者的饮食和健康,还容易使患者产生易怒、烦躁等心理,进而加剧症状[9]。
故有效促进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对提高预后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应引起重视。
药物治疗对干预术后肠蠕动有一定的效果,但有临床研究表明,长期药物治疗会带来各种副作用,患者较难耐受且复发率高[10-11]。
行为护理是目前临床护理领域比较受关注的一种护理模式与理念,它强调关注患者的行为及心理,并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有效的、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来实现干预效果。
我院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行为护理,即是从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及身心状态特点出发,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通过按摩等中医手法来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调理气机,以达到有效促进肠蠕动的目的[12]。
本文护理组所用行为护理方法中,积极的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有利于缓解和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帮助患者构建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
而积极的心态能避免气淤积于内,有利于胃肠等脏器功能的恢复[13]。
《内经》有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表明了耳及耳部穴位的重要性[14]。
本文所用耳穴压豆法,操作简单、经济安全、见效快,便于推广。
考虑到腹部手术后腹胀患者多是由于麻醉药物减慢胃肠蠕动引起的,故穴位选择以交感穴、胃穴、内分泌、大肠穴、三焦穴和小肠穴为主。
其中大肠、胃穴和小肠穴均与消化功能密切相关,能温通气血、调节阴阳,使胃气下降[15]。
交感穴则有调节自主神经之效,三焦穴和交感穴能刺激胃肠蠕动,诸穴相互配合,能有效消除腹胀[16]。
中医认为腹属阴,腹部被称为“五脏六腑之宫殿,阴阳气血之发源”,按摩腹部上脘、下脘、中脘、天枢穴位,能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腑脏功能,促进胃肠道和腹部肌肉的淋巴液和血液循环[17],从而助于促进胃肠道蠕动,减轻或消除腹痛或腹胀症状,促进排气和消化[18]。
此外,中药浴足和足底按摩也是基于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病理和临床症状,通过活跃足部胃肠功能反射区的血液循环来强化胃肠功能,促进肠蠕动[19]。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实施系统行为护理的患者经过1周的护理干预,其胃肠功能整体状况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者,治疗总有效率较高,提示行为护理方法的高效性,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