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采访活动具有哪些特点

新闻采访活动具有哪些特点

1、新闻采访活动具有哪些特点
1、为了传播的目的而进行的调查研究。

(1)新闻性。

记者只调查有新闻价值的事。

目的是为了弄明真相,记录事件、传播信息。

(2)时间性。

新闻要在竞争中实现其价值,必须迅速、及时;对于突发事件,更要求记者立即赶赴新闻事件现场进行报道。

(3)公开性。

记者的调查成果要传播到受众群体中,这就使得记者的每次调查都要受到社会的检验。

2、为了了解事实真相进行的社会交往。

(1)它是肩负一定使命的交往
(2)与采访对象的关系是平等的、自由的
(3)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事实真相
3、充满了偶然性、艰苦性、危险性的工作。

偶然性:较高新闻价值的事实是否发生,发生了是否能被迅速获悉,获悉了是否有条件去采访,都充满了偶然性。

艰苦性:新闻报道周期短、区域广、作息无规律,采访对象千差万别,是对身心的挑战。

危险性:经常活跃在各种矛盾尖锐交锋的领域,活跃在充满各种不可预测因素的环境中,因此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比如说战地记者。

4、一项政治性与社会性并重的职业活动
记者的工作是有领导、有组织、有纪律的,多数情况下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受一定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左右。

同时记者必须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要广泛地与各行各业的人接触。

2、隐性采访定义、选择隐性采访的先决条件和遵循原则
隐性采访:也被称之为暗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采访方式的先决条件
(1)针对的必须是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严重侵犯公众利益的行为;
(2)通过正常途径无法收集信息;
(3)公开采访难以了解真实情况;
(4)涉及到敏感题材,需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

隐性采访应该遵循的几个原则(1)
第一,别无他法原则。

可以运用显性采访时,尽量不用暗访手段。

只有在显性采访之路不通、又必须了解事实真相时,暗访才有采用的理由。

第二,角色中立原则。

记者不应当主动扮演新闻事件中的角色,尽量做中立的观察者而不是当事人,决不能成为新闻事件的决定性力量并干涉事件的发展和进程,更不能故意引诱采访对象上当受骗、违法犯罪。

总之,记者的角色是一个观察者、记录者而非事件的制造者、当事人。

第三,最高负责人同意的原则。

新闻媒体要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对于重大题材的隐性采访报道需经过媒体最高负责人的同意,并与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

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有哪些并分别用简要的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对每种途径的评价。

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
息(一)日常性的较为固定的新闻线索来源。

1、报道有分工,分管时政、经济、教育、体育、文艺等领域的采编部门,从各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建立日常工作联系,获取新闻线索。

1)每一项新政策的出台都是重要的新闻线索
2)记者从各种会议、简报、情况反映中获得新闻线索
3)重大突发事件需要听取和传达政府的声音
4)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
2、基层通讯员提供新闻线索,甚至直接供稿。

通讯员,是通讯社、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等新闻出版单位聘请的非专职新闻工作人员。

基层通讯员往往是基层各行各业的专职工作人员,他们热心新闻或者肩负自己所在单位的宣传任务。

任务是经常为媒体反映情况、提供线索、撰写通讯报道等,而媒体会不定期开展通讯员培训课程。

3、新闻线人提供新闻线索。

民生新闻多采用新闻线人渠道
(二)处处留心皆新闻:
临时性的偶然性的新闻线索来源。

1、朋友圈。

在家人、朋友、同学中寻找,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生活圈中,新闻就是在各式各样的生活中的圈圈产生。

2、网络世界。

微博、天涯、猫扑都是出新闻的好地方。

为着分享信息、炫耀自身、求助伸冤等各种不同动因而发布信息。

3、同行中已经发表的新闻报道。

1)追踪思维:跟踪事件的不断发展动态。

淮南师范学院#大学生扶摔倒老人#称被讹
(2)求证思维:找到可疑之处进一步核实。

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
(3)求异思维:变换角度进行深入挖掘,重新报道。

《揭开五胞胎生育之谜》
4、通过耳闻目睹自己多走、多看、多问、多聊、多想获取新闻线索。

4,新闻敏感的定义、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的主要内涵
1 ,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政治敏感、政治洞察力)
2,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受众。

3,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4,在同一事物的诸多事实中,迅速判断、鉴别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5,在对事物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1.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新政策
2.要立足全局看问题
3.要十分熟悉点上的情况
4.知识广博助敏感
5、采访对象接受采访的心理状态分为几种类型影响这些心理状态的因素有哪些记者应该如何应对
采访对象类型(接受访问的态度)
1.积极配合
2.一般协作
3.拒绝访问
影响访问对象接受访问态度的因素
一、社会群体心理影响(是首要的影响因素)
二、个体心理特征
采访对象在采访中心理反应的基础
三、新闻选题敏感度(利害关系)
(一)采访有利于被访者——合作型
(二)采访不利于被访者——非合作型
四、记者的采访能力
1.积极配合——
采访对象乐意接受采访而又善于同记者交谈
2.一般协作——
采访对象乐意接受采访但不善于同记者交谈3.拒绝访问——
采访对象不乐意接受采访
记者对策:
1,正面引导,对症下药,说明自己采访报道的积极作用
和意图,协商报道的内容和方式,以打消对方的顾虑。

——适用于谦虚者。

2,触及要害,哪壶不开提哪壶,即“激将法”,使对方
会迫不及待作出解释。

——适用于于戒备心很强的采访对象。

(1)利用其对立面的观点提问,让拒绝采访的对象处于被动辩解的地位。

(2)利用其自相矛盾处反问,突破其心理防线,从而促使他们谈出事实来。

3,设法“攻心”,“欲取之而先予之”,提供实质上的帮助,争取采访对象的合作和信任。

——适用于特殊原因的采访对象
6、提问的形式(从对象对访问的适应性角度),并说明每一种提问形式所适用的对象。

提问的技巧(P319)
正面提
侧面探
反面激
启发式
(1)正面提--即从正面直接提问,是直截了当地讲明采访目的,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

这种提问开诚布公,干脆利落,无须拐弯抹角。

采访对象一般也会畅所欲言。

这样,记者的访问就会进行得迅速而顺利。

这是记者运用频率最高的提问方法。

一般来说,记者访问领导干部或者健谈的公众人物,诸如企业家、教师、学者、专家、演员、外宾等等,或者是自己熟悉的对象,限定时间或某个特定场合的现场访问以及广播、
电视的演播室采访、记者招待会等等,都可以直接正面提问。

2)侧面探--声东击西,迂回提问,最后才拐弯抹角回到正题上来。

适用环境1:当正面提问显得太唐突,或者过于直白,对方情感上难以接受时,可以采用迂回提问的方式。

3.激将反问-适用对象
谦虚不想谈
有顾虑怕谈
高傲不屑谈
优势:
促使对方思考,非回答不可。

西方记者较热衷。

注意事项:
记者身份是否得当;
刺激强度是否适中;
谈话气氛是否适宜。

(4)启发式--通过接近性、相似性或对比性联想,引导对方明确访问的范围和内容,渐渐打开对方的“话匣子”,可以引导对方的思路,也可以诱发对方的情感。

7、新闻策划的定义、与新闻炒作、策划新闻的区别。

新闻策划(广义):是指新闻传媒的形象策划,它包括传媒发展战略策划、传媒营销策划、内部管理机制策划、广告策划以及媒体的风格和定位策划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