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课中运动兴趣浅析

体育课中运动兴趣浅析

体育课中运动兴趣浅析
滨海县界牌镇中心小学惠开宇邮编:224563论点摘要:当前体育课醒悟教学,往往由于对“运动兴趣”存在理解的偏差,容易造成误解;要不就是过分强调“兴趣”采用“放羊式”教学,使体育课成为无组织、无纪律的活动课;要不就是采用“少数服从多数”来满足学生“玩”的欲望,使体育课分淡化、随意化,缺乏有效的指导。

一、新课程标准关于运动兴趣的解读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强调:“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的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其实,《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并不是要我们一味迎合,迁就学生已有的运动兴趣,而是要加强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培养和引导。

学生的运动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运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中小学生已有的某些运动兴趣,是比较有限的,而且也不太稳定,大多数尚未形成兴趣中心。

因此,他们已有的运动兴趣,是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来培养的。

2、《新课程教学设计》明确指出:“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与重视运动能力的系统传授,过于强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学生的运动兴趣,结果导致学生既没有很好的掌
握运动技能,也没有激发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热情”。

实际上,学生多学或少学一些运动技能,对掌握运动动作是否规范,并不是最重要的(当然,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使学生多学一些运动技能,掌握的运动动作也尽量规范一些。

)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是体育课堂最重要的事情。

因为,即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再多,技术动作在规范,如果对运动没有兴趣,不坚持参与体育锻炼,那么,学了也是白学、学也无用。

因此,新课程体育教学观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地位。

学生有了运动兴趣,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使体育活动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存在的误区
1、从单纯培养孩子的兴趣出发,选择一些好玩的、轻松的内容
根据所确定的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当然是给我们体育教师更大的空间。

就某一堂课而言,如果侧重达成社会适应目标或心理健康目标,培养孩子们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而兼顾运动技能或运动参与目标的
实现,选择一些好玩的、轻松的内容,我们“暂”可以说它是一节成功体育课。

但是,在以“身体练习手段”为主的体育与健康课中所选择的身体“练习手段”没有一定的强度,能实现体能的发展、素质的提高吗?如果我们一贯地为培养孩子的兴趣选择一些简单、轻松的内容教学,造成的后果必将是学生体质继续下滑!因此,我们恰当地选用传统体育项目中对锻炼身体有重大价值的田径、体操等内容不失为
明智之举。

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采用多种教学法,将枯燥的内容变为孩子们参与其中、乐于彼此的内容。

2、片面强调个体差异,追求成功的体验,忽视对体育学习结果的要求
个体差异是学生主体的客观存在。

然而我们部分教师自然地认为学生能学成什么样就算什么水平,只要认真让学生能体验到成功就行,没有一个基本的标准。

这种片面强调个体差异,追求成功,单纯注重学习过程,忽视结果的直接后果必然是学生总体素质的下降。

3、频繁的采用“放羊式”教学
有人认为“放羊式”教学体现了新的课标要求学生去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学习方式,这是体育教学中的又一大误区。

此种无目标、无计划、无方法、无过程、无指导的体育教学是对新课标主体理念的亵渎。

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没有作具体的规定,教学方法重点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个方面,实质上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更高了,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钻研教法和学法,从而更好的组织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在锻炼中体验快乐中增强能力。

4、教学中缺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强调的是个体责任,发挥的是集体智能,提倡的是主动学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不求人人优秀,
但求个个提高,形成的是“组内同学合作,组间同学竞争”的新格局,这不但能发挥集体互助力量,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我以二年级的“迎面接力跑”游戏中,比赛前我按平时一贯用的四列纵队一、三列和二、四列的顺序分好组,刚开始大家庭显得特别开心。

比赛开始后,其中有一组的一位女同学跑得很慢,最后影响了本组的成绩,这时那组的同学开始指责她,埋怨她,“就是你跑得那么慢,害得我们最后一名”、“不要她在我们这组”、“讨厌!跑得那么慢……”这位女同学哭了起来,哭的也很伤心,这时全班都安静下来了,我看到这情景后,马上说:“大家在游戏中都渴望胜利,总希望自己所在的小组能夺得第一名,这点非常好,说明大家都有上进心,荣誉感,但是体育比赛中总是有胜有负,第一名只有一个,我们应该做到胜不娇,败不馁,失败不要紧,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能从中找出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下次第一名也许就是你们组,况且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各有各的长处,这位同学虽然跑得很慢,但她很细心,技巧做得特别棒,其次学习也好,大家再想一想,在一场足球、排球、篮球比赛中,是不是只凭一个人的实力就能拿到冠军呢?那么从今天起啊,我们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互埋怨、互相指责,只有与同伴相互配合,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听了我的话,大家都不好意思起来,有几个同学走到那位同学面前说了“对不起”。

教学改革,作为教师,不但要注重教材、教法,还要更加真诚地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良行为,还要赏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关注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三、实施运动兴趣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

在技能学习方面灵活多样的运用游戏、情景教学使枯燥的技术课变成“兴趣”课,使学生在轻松的心情下完成技能学习。

1、淡化竞技运动,突出健康新观念。

要摒弃那种以高标准的运动技术要求学生以及运用运动员训练模式来训练学生的教学方法。

而是利用竞技运动项目中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技术技能进行改造,使它成为教材化。

降低标准,降低要求,使广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锻炼能达到的,体现“健康第一”的新的教学内容。

2、培养运动兴趣,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有兴趣才有动力,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要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入手,并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互助、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只要学生对锻炼有了兴趣,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掌握
锻炼的方法,发展自己的特长,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3、增加“兴趣”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一年级小朋友前滚翻时,摒弃了“低头”、“团身”这些对孩子们来说毫无生气、非常陌生又不能理解的动作要领,而把要领溶入了游戏中。

“要领”应该是教师多年总结出来的一个“诀窍”,应是学生听的明白,能按照要求去控制身体的方法,而不只是动作的外部结构,更不是一个动作顺序的表述。

如果我们每一个老师教每个动作时都有自己的教学诀窍,都有一个能让学生领悟到如何用力,如何作好动作的经验之谈,那么这个教学一定很有成效的,这个教学一定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会动作。

学校体育是快乐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让教学“活起来”,让教学“生动起来”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本质。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和爱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为今后的体能发展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改革,作为教师,不但要注重教材、教法,还要更加真诚地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良行为,还要赏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关注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