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卫生与健康的论文

农村卫生与健康的论文

农村卫生与健康的论文食品卫生: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生活逐步改善,村民已经不只是满足于吃饱,而且要吃得科学,吃得卫生,已经不存在食品未烧熟煮透,操作污染,储存不当,或食用过期变质食品。

室内空气污染:由于村民主要产业以煤炭为主,成分复杂的煤经高、底温氧化可以产生数百种新的化合物,对人体危害较大的有二氧化硫、多环芳烃、含氧碳氢化合物、氟化物。

由室内烧煤做饭,取暖排放出大量的煤烟,以及致癌物质多环芳烃污染室内空气。

为了控制室内空气污染,保证居室空气清洁,应开展改炉改灶工作,正确地组织通风,坚持合理的清扫制度和保持个人的清洁卫生,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绿化问题:首先是环村林由于一直疏于管理,没有进行绿化安排,目前仍是荒山野岭一座,建议统一山林管理,既能美化村容、改善环境又能产生效益,另外就是违法使用耕田建筑,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随着农村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乡村卫生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农民群众健康需要的日益高涨,我们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群众的疾苦、缺乏卫生知识,以及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情况了解最深刻,如果普遍掌握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将会大大促进农村各项卫生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所以农村卫生关系到每一位农民的健康,不仅是领导或村医的职责,而且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关注和参与。

近年来。

淄博市卫生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把加强基层卫生设施建设,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为卫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重点、求突破。

提质量、上水平。

促进了基层卫生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1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2深化改革、优化配置。

不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管理水平以优化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为重点,稳步推进农村卫生改革,理顺基层服务机构管理和运行机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保障功能日益完善。

2.2规范管理从2004年起,我市全面推行乡镇卫生院上划管理,由区县政府重新核定人员编制,上划以来,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拨款数额比上划前平均提高了30%以上。

为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完善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农村卫生工作科学发展,为农村居民提供高效、优质、价廉、便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今年在全市开展了“示范乡镇卫生院”创建活动。

2.3镇村一体完善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实现人才、设备、技术的共享。

对3400处村卫生室严格实行“三制、四有、五统一”,即对乡村医生实行资格准入制、聘任制、目标责任制:基本医疗服务做到看病有登记、取药有处方、转诊有记录、输液有许可证;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管理制度、统一由乡镇卫生院代购药品、统一药品价格、统一收费标准。

在此基础上,对村卫生室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实行甲、乙、丙三级管理体系,做到了管理科学、因病施治、操作规范、主动服务、方便快捷、群众满意。

3强化措施、培养人才。

不断提升农村卫生服务水平生专业人员岗位练兵活动,有6365名农村卫生人员参加了全市医疗急救技能大赛。

4多措并举,完善机制。

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5拼搏进取。

攻坚破难,全力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社会事业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研究农村合作医疗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农村合作医疗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制定正确的医疗政策,处理好党群关系;有助于我国正确认识农村形势,妥善解决城乡矛盾,努力维护社会的平稳发展,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的侧面对合作医疗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提出了各种观点,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内合作医疗现状,论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涵义,探究了我国当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中表现出的新特征,取得的成绩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对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未来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改革,筹资一绪论(一)研究背景(二)研究意义和目的1研究意义党的十七大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提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努力使全体人民“病有所医”新的重大任务,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背景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国家的稳定”。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不仅可以实现农民生存和就医的平等权利,而且可以改善国民卫生条件、提高卫生服务效率、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和人力资源的持续发展。

建立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反应了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的有效途径。

2研究目的农村医疗保障是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农民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息息相关。

中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曾取得过很大的成就,但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他的完善仍面临很大的困难。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部分国家在解决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以来的工作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总结所取得的初步经验,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为下一步的发展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从中探索解决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农民身体健康的长效机制,为国家及有关部门调整、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出参考依据和政策建议,有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推行,为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概述(一)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历程我国农村合作医疗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发展于60年代,鼎盛于70年代,80年代出现严重萎缩。

从90那年代起我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道路。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经过试点探索,全面推进,基本覆盖三个阶段的努力,到2008年基本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1955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为传统合作医疗兴起阶段。

建国不久,在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推动下,一些地方出现由群众自发集资创办的具有公益性质的保健站和医疗站;1956年,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合作社对于因公负伤或因公致病的社员负责医疗,并且酌量给以劳动日作为补助,首次赋予集体介入农村社会成员疾病医疗的责任。

1960年中共中央转发卫生部《关于人民公社卫生工作几个问题的意见》的报告及其附件。

从此,合作医疗成为政府在农村实施的医疗卫生制度。

在“文革”期间合作医疗得以全面推行。

到1976年,全国农村约90%的行政村实行了合作医疗保健制度。

总之,在此期间,国家虽然没有把城镇医疗保障制度延伸到农村,但积极从外部干预农村医疗制度的建立,对农村合作医疗采取了“国家农村医疗制度社区办”的形式,使中国成为世界发展中国家解决农村医疗保障较好的国家之一。

从实践中看,仅仅属于初级保健水平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确创造了世界卫生史上的“中国奇迹”。

解放初期,中国在全世界属于人的健康指标水平最低的国别组,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全面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国家之一,80%一85%的人口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2传统农村合作医疗衰退和解体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原有的以“一大二公”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解体,农村集体经济迅速萎缩,导致维持农村合作医疗正常运转的基金筹集起来越来越困难。

同时,由于政府在宏观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偏差,全国大多数社(队)的农村合作医疗快速走向解体,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由1980年的68.8%骤降到1983年的20%以一下。

到1986年,坚持农村合作医疗的行政村减少到5%左右,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跌入最低谷。

表2.11979年-1990年全国农村办合作医疗的生产大队比例Table2.1:1979-1990Officeoftheruralcooperativemedicalcareratiooftheproduct ionteam单位:%年份生产大队所占比例年份生产大队所占比例3第三阶段是2000年到现在,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阶段。

(二)国外农村医疗保障情况1免费医疗保障2商业医疗保险看过“农村卫生与健康的论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