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竹里馆》四首古诗赏析
•作雪:装作雪,化作雪的模样。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诗意:花草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久 就要离去了,为了将春天多留些时日,各自都使 出了最大的本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色。一 霎时,万紫千红,春色满园。(拟人—勃勃生机)
赏析前两句
• 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写出晚春时节花草树 木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表达 了诗人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赞美之情。 (也可用于“斗”字妙处)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 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 很有指导意义。
著有《韩昌黎集》等。
【注释】
• 晚春:一作《游城南晚春》。 •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久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斗:竞争,比赛。 •芳菲:本指花草树木,此指花草的芳香。 •杨花:即杨花柳絮,实际就是杨树、柳树种子承受之后随风 飘飞的棉絮一样的东西,如蒲公英的小伞 •榆荚:榆树籽儿,又名榆钱,形状圆而小,象小铜钱。 •无才思:原指人没有才华,写不出美好的诗文。此指杨花榆 荚不象百花那样鲜艳美丽。才思(sì),才气,文思,此指花 草姿色。 •惟解:只知道。 •漫天:遍布空中
晚春
韩愈
晚春
韩愈(唐)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 南省孟州市)人,世称“韩昌黎”、 “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 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 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 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 章四大家”。
• “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 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 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 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5、你是否同意“折柳”二字 是全诗的关键之说?为什么?
• “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 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 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 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或弹弹琴,或吹吹口哨。
深林人不知,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明月来相照。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诗歌鉴赏
•
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
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二句渲染了竹林清
幽、恬静的环境和诗人“独坐”、“弹
琴”、“长啸”等动作,足见诗人的闲情
雅致。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全
诗没有特意写景物,着重写人在竹林里的
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 “满”遍布,这是作者主观的夸张,写 出笛声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表现了诗人
思乡之浓。
3、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 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 而来的一曲悠扬的笛声飘入耳际, 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 每一个角落。
4、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1.诗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是?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 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 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 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 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 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 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 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 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 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肯定。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 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 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唐,王维(701-761),字摩诘
崇信佛教,晚年专诚奉佛 →诗佛
精通诗、画
→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以山水诗成就为最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注释: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
玉笛:精美的笛。 暗飞声:气氛等引申涵义 闻:听;听见。 故园:指故乡,家乡。
谁家玉笛暗飞声,
不知谁家的玉笛吹出悠扬的笛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整个洛阳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曲调,
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 (715~770)唐代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
诗人。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 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 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 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 特色。有《岑嘉州集》。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 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 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1、展开想象,想象出一二句的画面
诗人了离开长安已经很久了,回首望去,
赏 只觉长路漫漫,烟尘蔽天,看不到家乡在什 么地方,使诗人不禁思念家乡和亲人,掩面 而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衣袖。
2、分析“双袖龙钟泪不干”这一句的 表达效果
“龙钟”是沾湿的意思,这一
析 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 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 眷恋的深情。
2、王维《竹里馆》中,写夜 静人寂、明月相伴,表现诗人 淡泊情怀的句子是: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王维《竹里馆》中写月夜 竹林的幽静,以“弹琴复长啸 来反衬。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 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 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5岁随父迁 至剑南道之绵州昌隆县,祖籍陇西郡成 纪县。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 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 他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 路难》、《蜀道难》、《将进酒》、 《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他以 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 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 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2.诗中表现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是?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家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 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 涌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 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 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 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竹里馆
篁是竹林。
2.啸:发出长而清脆的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3.深林: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 应,意思是说,独坐幽 篁,无人相伴,唯有明
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译文:
独坐幽篁里,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
弹琴复长啸.
李白,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 “诗仙”,与杜甫并称为 “大李杜”。(小李杜为李 商隐和杜牧)终身不得志, 在其诗中表达出追求自由和 对未来积极向上的精神。
《春夜洛城闻笛》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 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 思乡之情。
积累,解释重点字词。
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
王维《竹里馆》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岑参《逢入京使》 韩愈《晚春》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字摩诘,唐代 杰出的诗人、画家。开元 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 丞,世称“王右丞”,外 号“诗佛”。其诗与孟浩 然齐名,世称“王孟”。
诗歌特色
•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 中有诗。”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
炼字角度:“独”是“独自”的意思,诗 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用弹琴、 长啸来陶冶情操,表达了诗人宁静淡 泊的心境。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天上的 明月当作心心相印的知己,表现 出诗人新颖而独特的想象力。表 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1、《竹里馆》中表现诗人 安闲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6、 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 样的情感?
• 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 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 思念之情
• 课堂小结
•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 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 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 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 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 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 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 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 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 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 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 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岑参的《逢入京使》所 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 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 了思乡之泪。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 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 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 这一情景。 此诗创作于天宝8年(749)作者赴安西途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