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齐鲁文化概论》课后复习及练习题、答案

《齐鲁文化概论》课后复习及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引论一、名词解释:1、齐鲁文化:P2至62、东夷文化:P3至43、齐文化圈:P124、鲁文化圈:P125、《太平经》:P27二、问答题:1、齐鲁文化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何特点?P2至32、略述齐鲁文化与东夷文化的关系?P3至83、略述齐国、鲁国在建国方略上有何不同?P9至114、为什么说“周礼尽在鲁”?P12至135、简要说明齐鲁文化与秦代政治文化的关系?P16至206、简述稷下之学的主要内容。

P20至216、汉武帝时期政治文化转型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P23至24第二章齐鲁思想家一、名词解释:1、仁:P38至392、兼爱:P42至433、王道:P51至524、“五德终始说”:P55二、问答题:1、略述论语中礼的内涵。

P37至392、略述墨子非攻的内涵.P433、如何评价孟子人性善的观点P534、你怎样看待孟子一书中体现的民本思想?P525、为什么说大九州说体现了邹衍的空间概念?P58第三章齐鲁军事家一、名词解释:1、牧野之战P642、柏举之战P73至743、围魏救赵P77至794、隆中对P80至815、唱筹量沙P86二、问答题:1、《六韬》中的军事思想有何特色?P66至672、略述司马穰苴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P70至713、试述《孙子兵法》一书的主要思想内容。

P75至764、略述《孙膑兵法》的主要内容。

P795、陈规的城防思想有何特点?P88至896、略述戚继光主要的抗倭事迹。

P90至91一、名词解释:1、四诊法P101至1022、割圆术P113至1143、元嘉历P116至1174、《农器图谱》P1265、《历学会通》P130至132二、问答题:1、略述鲁班发明创造的主要成果。

P97至992、试述《墨经》的主要科学价值。

P103至1053、试述何承天的无神论思想。

P117至1184、试述《氾胜之书》的主要内容。

P108至1095、简述齐民要术的主要成就。

P120至1216、举例说明王桢发明创造的主要内容。

P127至128第五章齐鲁文学家一、名词解释:1、左思风力P137至1402、辛派词人P1553、后七子P4、南洪北孔P169二、问答题:1、刘勰的思想意识有何特点?P142至1432、举例说明左思《咏史》八首的思想内容。

P139至1403、以《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为例,说明李清照词的主要艺术特点。

P148至1494、以《叶生》为例,说明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是如何揭露科举制度的黑暗的。

P171至1725、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是如何“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P167至169三、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两方面,简要分析下列作品。

1、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P1542、王士祯《秋柳四首》其一。

P162至1633、李攀龙《秋登太华山绝顶》四首之二。

P158第六章齐鲁书画家一、名词解释:1、《兰亭序》P184至1852、《读碑窠石图》P1953、散点透视P2014、《苏轼留带图》P209二、简答题:1、试述颜真卿书法的艺术成就。

P189至1922、简述《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

P198至2013、简评邢侗书法的得失。

P203至206一、名词解释:1、黑陶文化P2、摩崖石刻P2333、齐国故城排水道口遗迹。

P227至228二、问答题:1、略述大汶口文化的主要特征。

P216至2172、略述鲁国故城的规划建筑特点。

P223至2253、略述齐长城的历史作用及文化价值。

P232至233第八章齐鲁人文景观一、名词解释:1、人文景观P2402、金声玉振坊P2443、武氏祠P2584、太清宫P273至274二、问答题:1、举出齐鲁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不少于六个。

P2402、分析三孔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

P242至2473、简要介绍三孟的历史文化意义。

P249至2534、简述颜庙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P2575、武氏祠文化景观的主要内容及形成的历史原因有哪些?P258至2616、概述泰山的景观及美学价值。

P265至2677、简述崂山文化景观的特点。

P273至275第九章齐鲁民间习俗一、名词解释:1、岁时习俗P2812、生产习俗P3013、生活习俗P3054、元宵节P283至2845、闹洞房P292至293二、问答题:1、分析齐鲁民俗产生的根源。

P2782、简要回答齐鲁民俗的内在精神。

P278至27924、分析齐鲁岁时民俗的特点。

P281至2865、简要回答齐鲁婚姻礼仪及婚嫁习俗的文化特点。

P293至2946、分析齐鲁丧葬习俗的文化特点。

P295至2967、简述齐鲁民间信仰的主要内容。

P297至2998、简述齐鲁生产习俗的主要内容。

P301至3049、试述齐鲁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的主要特点。

P305至312第十章齐鲁民间传说一、名词解释:1、传说P3162、神话P3163、四大民间传说P3253264、八仙P3385、董永P339二、问答题:1、简介民间传说的来源。

P318至3212、举例谈谈民间传说的特点。

P321至3233、谈谈四大民间传说各自的思想意义。

P326至3334、四大民间传说有几个发源地是山东?对此,你有哪些了解?P5、关于八仙和八仙过海的故事,你有什么补充?P6、董永的传说与黄梅戏《天仙配》的故事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P339至341第十一章齐鲁民间艺术一、名词解释:1、杨洛书P3482、潍坊国际风筝会P351至3533、泥娃娃P3564、仿古黑陶P362二、问答题:1、杨家埠年画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何特点?P347至3482、潍坊风筝在制作工艺上有什么讲究?P350至3513、略述高密剪纸的特点。

P359至3604、举例说明黑陶的类别。

P363至3645、试述吕剧的社会价值。

P3716、试述山东快书的艺术特点。

P375齐鲁文化概论辅导资料一、齐文化的基本特点概而言之,可用八字总括:“一实”、“一兼”、“二开”、“三多”。

1、“一实”即务实性齐人治国,从太公、管晏以至田氏,皆能因时因地制宜,崇尚实利、实绩、实效,不务虚名。

2 、“一兼”指兼容并包齐人除了在治国方面王霸杂用、义利并重、农工商并举外,在文化传统和学术思想方面,采取来者不拒、广泛吸取的方针,从而使稷下成为当时诸子百家向往的圣地。

3、“二开”,是指开明、开放开明:经济方面,“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

”多业并举,惟财是蓄。

人才选拔方面,尊贤尚功,唯才是举,唯才是用。

开放:思想解放,言论自由,学术民主。

如齐桓公礼贤下士,齐威王、齐宣王虚心纳谏。

特别是稷下学宫的设立,为诸子百家著书立说、互相辩难提供了舞台。

就学术民主、言论自由、思想活跃而言,当时的齐国,堪称典范。

4、“三多”,指文化的多变、多样和多元多变即指齐文化的变革性。

齐国历史上有两次重大变革,一是管仲变革,二是田齐威王、齐宣王的变革。

为了保持齐国的活力与国力,齐国统治者采取了“随时而变,因俗而动”的政策。

委运乘化,与时俱进。

多样,指齐文化不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均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物质生产方面,是农工商多业并举;精神生活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多元,则是指齐文化的来源多元、结构模式多元。

夏、商、周文化和当地土著文化,都是构成齐文化内涵的重要因素。

在意识形态领域,虽以管晏学说为主干,但兵家、道家、墨家、黄老、儒家、杂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的学说,在齐国也得到自由传播和发展。

二、齐文化圈春秋时期,周室衰微,学术下移,为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机遇。

齐文化圈伴随着齐桓公霸业的确立而形成。

齐建国后,姜太公确立了因地制宜的国策,使齐国逐渐强大起来。

太公死后,齐国却陷入长期的动乱之中。

进入春秋后,齐国势力很快发展起来,灭掉了纪(今山东寿光一带)、郕(今山东汶上北)等小国,版图进一步扩大。

至齐桓公即位,以管仲为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史记·管晏列传》),成为春秋首霸。

由于齐国地位的提升和影响的扩大,齐文化得以快速发展并向四周辐射,形成了齐文化圈。

春秋初期众多诸侯国中,齐、楚、秦、晋四国势力最为强大。

晋国在献公死后,内乱不止,势力日衰。

秦地处西陲,基本不参与中原各国事务。

楚以夷狄自处,但求自保。

只有齐国经常组织中原各国会盟,从而逐渐在中原诸国中取得了盟主的地位,并对中原诸侯各国的事务进行干预。

如: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春,齐桓公邀集鲁、宋、曹等诸侯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周襄王派宰孔送给齐桓公许多礼物。

同年秋,齐桓公再次在葵丘会盟诸侯,周天子又派宰孔参加。

其盟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左传·僖公九年》)葵丘之盟,使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伴随着齐桓公霸业的出现,齐国的地位日益提高,影响逐渐扩大,对周边诸侯的号召力越来越强。

在这种情况下,齐文化的影响逐步向外渗透,齐文化圈慢慢形成。

至春秋末期,晏婴相齐,晏婴的思想与政治实践又丰富了齐文化内容,使齐文化圈进一步扩大。

三、鲁文化圈春秋时期,鲁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虽不及齐国,但文化的繁荣却超出了齐国和其他诸侯国。

鲁文化圈的形成,体现在“周礼尽在鲁”以及儒、墨显学的出现。

所谓“周礼尽在鲁”,是说鲁国是西周典籍和文物制度保留最多的国家,是公认的东方文化中心。

对于周文化所蕴涵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等制度,齐人和鲁人都称其为“周礼”,或简称“礼”。

由于鲁国是周公封地,地位特殊。

周初分封时,鲁国不仅有封地,还获得大量的礼器和典籍。

鲁国立国后,又采取了“变其俗,革其礼”的国策,使周文化在鲁国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

因为鲁国是周礼保存较好的国家,以致春秋末期许多诸侯国到鲁国观周礼。

据《左传·昭公二年》记载,晋国大夫韩宣子来鲁国聘问,见《易》、《象》和《鲁春秋》,感叹曰:“周礼尽在鲁矣”。

吴公子季札也曾来鲁观看“周乐”,并连连称赞,叹为观止。

周礼在鲁国的保存和传承,使周礼贯穿于鲁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儒家学派产生在鲁国,正是周礼孕育的结果。

春秋末期,宗法制度走向崩溃,宗室公族日益腐朽。

出身较低的士,开始在政治、文化舞台上发挥作用。

为了挽救礼崩乐坏的局面,士人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开启私人讲学之风。

在鲁国,则出现了以孔子为宗的儒家学派和以墨子为宗的墨家学派。

随着儒家弟子和墨家弟子活动范围的扩大,鲁文化圈也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广泛。

四、齐鲁文化圈战国时期,随着齐国对鲁地的占领,把齐文化带到鲁地;随着儒学在齐地的传播,把鲁文化带到齐地。

在这种大环境下,齐文化、鲁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在齐鲁地区,齐文化圈和鲁文化圈已基本浑然一体,逐渐形成了一个“齐鲁文化圈”。

在这个文化圈里,齐文化、鲁文化既保存各自的特色,又相互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齐鲁文化的主体。

秦汉大一统局面形成后,齐鲁文化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地域文化形态逐渐消失,并与其它地域文化一起融汇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洪流中,但其独具特色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却在秦汉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