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数字出版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浅析

我国数字出版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浅析

我国数字出版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浅析摘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兴载体和互联网技术的产物,代表着世界出版的方向与未来。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普及和大众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逐步提高,国民的阅读范围、阅读习惯、阅读速度、阅读环境等发生了新变化,许多的读者尤其是“8090”青年越来越关注数字出版业创设的包括手机阅读、图书搜索、网络文学、期刊等服务,数字出版的出现不会意味着传统出版的没落,相反,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的继续和延伸,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本文就目前数字出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问题与形势阐述其现状和解决的良策。

关键词:数字出版;现状;问题;对策;在我国,数字出版出现与上世界九十年代初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出版领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其产品伴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崛起,凭借数字出版存储量巨大、阅读方便、信息检索方便、多元化产品等优势不断占领国内传统图书市场。

尽管我国的数字出版呈快速发展态势,但是仍毫无置疑的是,我国数字出版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的数字出版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

而“初级阶段”也就意味着新兴事物在发展的同时也必将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不断改革,不断地完善才能确保我国数字出版不断发展,因为数字出版是未来出版的主流,是出版界振兴出版文化的主力军。

一、数字出版的定义数字出版是在传统出版的发展,延伸。

它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载体。

数字出版是在出版的整个过程中,将所有的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盘、磁盘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接收则借助计算机或终端设备进行。

它强调内容的数字化、生产模式和运作流程的数字化、传播载体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学习形态的数字化。

二、我国当前数字出版的特点国内的数字出版从起步到现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发展特征。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数字出版扮演着一个新兴产业的原始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如今,我国的数字出版已经不能相提并论,整体上迅猛的发展速度与成绩也预示着,未来的数字出版必将成为世界出版的未来。

新时期,数字出版主要呈现的特点有:㈠行业链条饱满,一体化趋势加强2006年是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数字出版产业规模正在形成的年度。

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提供商已经不再孤军奋战,他们上连接作者与出版单位,中连运营商,下端直接面对消费者,一个新兴的产业链条在26006年之后迅速在这条产业链条上往不同的方向发展,期间逐渐形成多元化趋势。

到了本世纪的2010年,国内数字出版的产业链条基本成稳定态势。

从2006年产业链条开始形成后,数字出版迅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综合数据显示,2006年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约200亿元。

其中,中国网络广告(不含搜索引擎)49.8亿元,互联网期刊收入约5亿元,电子图书(E-book)收入约1.5亿元,网络游戏收入约65.4亿元,在线音乐收入约1.2亿元;在手机出版方面,仅仅手机铃声、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的收入就高达80亿元。

到了2010,我国数字出版总收入甚至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

数字出版内容不断的扩展,文学、艺术、体育、家庭、健康等出版日益促进国内数字出版的一体化发展。

㈡政府主导型下的出版自从2006年以来,政府开始注重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政府逐渐成为数字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成功举办了首届数字出版博览会,尽管这届数字出版博览会仍然表现仍然表现“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即技术提供商热,传统出版单位冷,但是毕竟政府已经开始出面将双方的优势向一起整合,在我国,政府能够在审时度势的情况下,高屋建瓴,从一开始,政府就实务性的博览会与理论研讨会性质的“高峰论坛”联合在一起召开,从而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互补充,起到了优势互补的奇效。

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继续开展数字出版年会,“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得到很大的改善,与会人员与嘉宾增加到三百多人。

随后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三个重要的发展规划中,把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化出版印刷、复制和发展新媒体列入科技创新重点。

政府每年出资5000万元用于支持数字出版企业的发展。

今年5月,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和上海市工商局联合发布有关数字出版业务工商登记的意见,在国内首次对数字出版经营主体的组织形式、名称以及经营范围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

这也证明了我国政府在数字出版的发展过程中日益转变不同主要角色。

而只有政府能够适时的对数字出版进行“宏观调控”,才能更好的帮助数字出版更好更快发展。

㈢版权贸易安全、法律等保障力度加强新时期,国内数字版权保护工作的脚步加快,主要表现在司法保护如火如荼,行政保护逐步加强,社会保护发挥重要作用,各种数字版权保护措施被广泛运用,包括DRM技术、数字水印等等。

自2006年以来,国家相继颁布各种保障数字出版发展的条例、法律法规:《2006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

同时,越来越多的力量加入到数字出版权保护的行动中来,其中,在国内成立的“在线反盗版同盟”就是建立一种及时发现在线盗版、快速反映信息和有效打击在线盗版行为的机制,为有关单位提供立法、调查等依据。

㈣依托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手机出版、电子图书出版成为主流电子出版产业蓬勃发展,其中近年来3G观念深入人心,数字出版市场上不断涌现出新兴的产业,3G手机视频、3G网络、3G电视等等,数字出版单位大力发展互联网业务、手机信息出版业务、多媒体联合等。

近年来,手机已逐渐成为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阅读终端。

用手机收看电视、上网、读报纸、读书非常普遍。

目前,全国手机用户达到6.7亿,其中用手机上网的用户达到1.76亿。

为数众多的手机用户为手机出版物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在发展速度上,手机出版是增长最快的数字出版行业。

㈤数字化带动传统出版发展数字出版的数字化步伐的加快促进了传统纸质出版的发展。

现在的数字化,互联网的技术是一种技术支撑,上面需要内容,就像高速公路需要好的车来跑。

传统出版业恰恰具备了车,它有内容,它的优势聚集了内容,但是传统出版缺少“油”或者“油质”不高,影响了其快速发展。

数字出版的数字化为传统出版提供了迅速便捷的科技,通过数字化来丰富传统纸质出版不仅在内容上更是形式上的更新换代,这样传统出版能够改朝换代有利于传统出版的成功转型,而不光是传统的出版社、报社、杂志社、音像社,都有大量的内容作为载体,而能否利用好数字化技术是传统出版摆脱障碍迅速发展的关键。

也是能否方便集约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传统出版的办公自动化等等,当一本传统的优秀的杂志被推至互联网,影响慢慢扩大的同时,传统出版的营销效果也在不断的上升。

2009年被称为“电子书年”,亚马逊在美国推出的电子阅读器销售了40万台,加速带动了自身网上书店数字化图书的销售的同时也促进了传统纸质的出版。

㈥科研机构起到桥梁作用出版科研机构在为数字出版提供理论支撑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电子阅读器评测报告》、《动漫游戏产业年度报告》、《数字版权保护研究报告》等在业界和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推动了数字出版观念的普及、理论的传播和技术的应用。

高等院校开始逐步担负起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印刷学院、上海理工大学等100多所院校已开设了数字出版相关专业课程,人才培养体系已初具规模。

总体来看,数字出版依托传统出版行业的基础资源,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速度较快、结构较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行业整体质量不断提高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主导与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的研究开发和智力支持体系,以政府政策导向为主要手段的产业发展宏观调控体系。

三、我国数字出版的现状㈠快速发展,势不可挡。

由于科技的发展,传统出版实现向现代化出版的范式转变。

尤其是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各种媒体的界限模糊,不同的出版媒体正在走向融合,原先的出版时纸质的出版,以文字为主,现在的数字出版是以声音、图像、文字融为一体的,平面出版正走上立体化,数字出版的出现使得无声的出版界变成有声的世界,从寂静走上喧哗,数字出版把图书、报纸、期刊等纸质媒体,电影、电视等形、像媒体,广播等音频媒体在一个虚拟的平台上获得统一。

“十一五”时期以来,传统新闻出版业向现代新闻出版业的转型加速,自2006年以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一直保持较强的发展头,年增长率可达50%,基本涵盖了我国各类的出版物种类。

2010年中宣部出版局调查显示,数字出版取得的成就一年比一年好:2006年约200亿元,2007年约362亿元,2008年约530亿元,而经济危机影响下,我国当时578家图书出版社已有90%开展了电子图书出版业务,出版电子图书50万种,与2007年相比增长25%,发行总量超过3000万册,收入达到3亿元。

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产值达799.4亿元,首次超越了传统书报刊出版行业,占据了出版行业新的制高点。

2010我国数字出版总收入甚至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

这一系列的数字都见证了我国数字出版业的快速兴起与发展。

数字出版一时间风光无限。

甚至有人宣称:传统出版已经遭到无可匹敌的对手,未来的出版产业将不再是纸和墨的时代。

㈡数字出版仍处于初级阶段,问题突出。

回顾2009和2010年几件数字出版事件:2009年9月,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发布《致广大著作权人通知书》,公布中国作家相关作品被谷歌擅自扫描收录的情况,被称为谷歌“版权门”事件,被称为2009年最重大的版权事件。

2010年,淘花网等网站涉及的盗版争议引起出版界强烈“喊打”。

盛大文学呼吁出版业联合起来共同起诉相关网站,而22位作家也愤怒发出声明,称这些网站“明火执仗地抢夺”。

2010年紫金矿业“封口费”事件。

2010年由北京方正等公司于三年前联合成立的“图书工作室联盟”,在与30家图书工作室签订电子书销售协议之后,并没有履行义务,三年来,各个签约图书工作室上交2000多部电子书,但是却没有得到任何报酬和分成,也无法找到这些电子书的后台数据。

当年的约定,成了一纸空文,而“图书工作室联盟”也成了一场数字出版的游戏。

2010年国内知名中文杂志在线阅读网站龙源期刊网遭遇著作权纠纷诉讼,此事引起了媒体和业内人士的关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