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考试卷(考查课、60分钟)
考试科目: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A (共3页)
一、综合填空题(10题20分,每空2分,将正确答案直接写在题空中)
1.宇宙大爆炸理论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是__ _____。
2.光年是一个量度宇宙恒星之间距离的单位,记作LY 。
1光年等于光在1年内走过真空的路程,约为 万亿km 。
3.火星密度与地球差不多,但其赤道半径差不多是地球赤道半径的 倍,它要比地球小许多,引力也小许多,因此这是它大气稀薄的重要原因。
4.人类基因组计划于 年开始实施,中国科学家承担了1%的测序任务。
5.达尔文于 年出版了划时代的著作《物种起源》。
6.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统称为 。
7.地核又分为外核E 层和内核G 层,其中E 层是 态,中间是一个过渡的F 层。
8.海底扩张的速率大约是每年 。
9.一纳米(nanometer)等于 米。
10.通常用于测定年代方法的放射性同位素是。
二、选择题(30题共60分,每题2分,只填A 、B 、C 、D 字母符号)
(一)宇宙科学(共7道题14分)
1. 在宇宙学中,常用天文单位来度量太阳系内的距离,记作AU ,1AU= km 。
A 9.5亿 B 1.5亿 C 30万 D 10万 2.冥王星距离太阳平均为 天文单位。
A 9.5 B 19.2 C 30.1 D 39.4
3.金星是地球的近邻,它是一颗失控的温室效应的星球,其大气的主要成分是 ,大气压则是地球大气压的90倍。
A. 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
4.哈勃在上世纪中叶发现的星系光谱线的红移速度v 与星系离我们的距离r 之间存在着的关系是 。
A.r=H/v ;
B.r=v/H ;
C.r=Hv ;
D.r=10v
5.类星体、恒星、行星及生命出现的年代约距大爆炸时间起点 年。
密
封
线
A. 1亿年
B. 10亿年
C. 100亿年
D. 1000亿年
6.现在推测宇宙中某处存在着黑洞的主要依据是看该处是否存在着。
A. 特殊能量活动;
B. X射线和γ射线;
C. 引力透镜效应;
D. 类星体
7.德国天文学家史瓦西提出黑洞的预言是建立在基础上。
A.牛顿经典力学
B.量子力学
C.广义相对论
D.狭义相对论
(二)地球科学(共8道题16分)
1.本世纪初,德国的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韦格纳提出了,这是有关全球范围的大陆构造学说,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大陆固定论。
A.地槽-地台学说;
B.板快学说;
C.地幔对流说;
D.大陆漂移说。
2.洋壳从产生到消失大约经过左右,处在不断的更新之中,所以人们找不到更古老的大洋岩石。
A.2亿—3亿年;
B.5亿—10亿年;
C.1亿年;
D.5亿—6亿年
3.地球地壳的六大板块分别是。
A.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澳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B.西玛拉雅板快、印度板块、非洲板块、澳洲板块、美洲及南极洲板块;
C.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澳洲板块、大西洋及南极洲板块;
D.大西洋板快、印度板块、非洲板块、澳洲板块、美洲及南极洲板块;
4.地震学家用地震的 M来表示地震的大小。
A.总能量;
B.烈度;
C.强度;
D.震级
5.大约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导致恐龙消亡的K-T大灭绝,所谓K-T大灭绝的K 和T分别指。
A.侏罗纪和白垩纪;
B.白垩纪和石炭纪;
C.白垩纪和第三纪;
D.侏罗纪和第三纪6.计算机拟合与地质学证据,大洋中脊两侧对称分布的岩石磁条带,中洋脊——深海沟系统,洋底热流异常都是的证据。
A.大陆漂移与海底扩张;
B.板快学说
C.海洋变化;
D.海洋生成陆地
7.科学家推测,引起K-T大灭绝的彗星撞击的地点就是位于尤卡坦半岛的期克苏勒伯陨石坑,它的宽度至少有千米。
A. 20;
B. 80;
C. 180;
D. 3609.
8.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
A. 8月5日;
B. 6月15日;
C. 6月5日;
D. 4月15日
(三)生命科学 (共7道题14分)
1.生物化学家模拟原始大气的成份,把甲烷、氨、水蒸汽、氢气的混合体装在封闭系统内,合成出了有机分子氨基酸。
A.摩尔根;
B.赫胥黎;
C.米勒;
D.克里克。
2.由非生命向生命的转化过程分为无机物分子————有机物大分子——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四个转化过程。
A. 化合物;
B. 氨基酸;
C. 原生质;
D. 有机物小分子
3.达尔文在南美洲一个群岛上发现26种陆栖鸟中有25种是特有的,而且它们的特征排列成一个渐进的系列。
达尔文由此产生了的思想。
A.用进废退;
B.生存竞争;
C.物种可变;
D.优胜劣汰。
4.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A.生态系统多样性;
B. 细胞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
D. 遗传多样性。
5.以下选项中不符合生命科学发展史实的是。
A.19世纪中叶,孟德尔通过著名的豌豆杂交实验揭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
B.20世纪初,摩尔根通过对果蝇遗传的研究提出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C.300多年前詹森制造出的第一台显微镜已能够看到细胞内部的细微结构;Array D.沃尔森和克里克建立的DNA双螺旋结构理论奠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基础。
6.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有。
A.24对 B. 23对 C.46对 D. 26对
7.克隆羊多利有位“母亲”。
A.4 B. 1 C.3 D. 2
(四)物质科学 (共8道题16分)
1.纳米技术的思想来源于。
A.爱因斯坦;
B.费曼;
C.理查德;
D.凡尔纳。
2.钠米存储器的存储密度可达每平方厘米字节。
A.5亿;
B.10万亿;
C.1万亿;
D.100万亿。
3.1858年,人们在用放电管研究低压气体中的放电现象时,发现在管内气体足够稀薄的情况下,阴极会发出一种辐射,它能在阳极附近的玻璃上产生绿色的荧光,这种射线其实就是。
A.X射线;B.γ射线;C.α射线;D.电子束。
4.利用放射性元素释放出来的高能粒子轰击已有原子核引发核反应,从而产生不同元素或同位素,即人工核反应。
首次人工核反应实验是完成的。
A.居里夫人;
B. 卢瑟福;
C.门捷列夫;
D.贝克勒尔。
5.物理学家费米提出了可以连续释放重原子核能的概念。
A. 链式反应;
B. 重核裂变;
C.核聚变;
D.中子轰击原子核。
6.某些物质在低温条件下表现出直流电阻等于零的现象称为。
A. 无电阻现象;
B. 超导现象;
C.导电现象;
D.绝缘现象
7.信息技术(IT)、生物技术(BT)、和纳米技术(NT)是对产生巨大影响的3T技术。
A. 建设学习型社会;
B.生产发展;
C.人类未来;
D. 家庭生活
8.在众多物质的物态中有一种“液晶态”,它是介于之间的一种物态。
A.晶体和非晶体;B.液态和固态;C.有机物和无机物;D.结晶态和液态。
三、问答题(简述,注意条理性,最少200字)(10分)
太阳系除太阳以外都有哪些成员,它们是怎样分类的,各有什么突出特点?
四、讨论题(特色与创见,最少200字)(10分)
应该怎样应对当前科技、生产高速发展与保护地球环境、资源的同步、协调性?请站在管理
者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