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kmh及以上速度级铁道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暂行规定

200kmh及以上速度级铁道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暂行规定


7 转向架构架 ................................................................ 错 误 ! 未 定 义 书 签 。
8 轮轴 ........................................................................... 错 误 ! 未 定 义 书 签 。
Fy2= 300kN,一端作用在车体端墙上在墙车窗下在高度处。另一端作用点与上述Fys 的作用点相同。 拉伸载荷: Fls=1000kN, 在 车 钩 中 心 线 高 度 上 沿 纵 向 作 用 ;
6.1.3 扭 转 载 荷 扭转载荷按 40kN·m考虑。 6.1.4 顶 车 载 荷 6.1.4.1 以 一 端 转 向 架 为 支 点 , 在 车 体 另 一 端 顶 车 位 将 车 体 连 同 该 端 的 转 向 架 一 起 顶 起 ,此 时 垂 向 载 荷 为 : Fcz=(M1+M2)×g ……………(6-2)
3 引用标准 TB/T1335-1996《 铁 道 车 辆 强 度 设 计 及 试 验 鉴 定 规 范 》 。
4 基本原则 4.1 车 辆 及 其 零 部 件 应 能 承 受 运 用 中 各 种 载 荷 的 作 用 , 并 应 充 分 发 挥 结 构 的 整 体 承 载能力,尽可能减小自重。 4.2 结 构 的 承 载 能 力 按 应 力 、 变 形 、 稳 定 性 和 疲 劳 四 项 指 标 评 价 。 其 中 : 应力按许用应力法评价。即各处应力(包括规定载荷下的各种组合应力)均不得大 于许用应力。 对于复杂应力部位应采用当量应力,当量应力按下式计算:
附 件 3:
200km/h及 以 上 速 度 级 铁 道 车 辆 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 暂行规定


1 范围 ........................................................................... 错 误 ! 未 定 义 书 签 。
2 名词与术语 ................................................................ 错 误 ! 未 定 义 书 签 。
Fcz=M3×g …………………………………………(6-3)
式中: Fcz M3 g
— 垂向载荷,N; — 空车车体质量,kg; — 重力加速度(g=9.81m/s2)。
4
6.1.5 气 动 载 荷 气 动 载 荷 按 车 体 内 外 压 差 4000Pa考劳。运用状态垂向载荷按下式计算:
2
5.6 制 动 时 产 生 的 力
包括制动系统中的力和制动时产生的惯性力。 5.7 车 辆 通 过 曲 线 时 所 受 的 力
根据车辆在曲线区段上运行时力的平衡条件而定。 5.8 运 输 、 修 理 及 救 援 时 作 用 于 车 辆 上 的 力 5.9 惯 性 力
作 用 于 均 布 质 量 的 惯 性 力 沿 惯 性 力 作 用 方 向 按 均 布 载 荷 计 算 ,车 内 重 大 的 电 气 、机 械 设备的惯性力按集中载荷处理。 5.10 气 动 载 荷
2 名词与术语 2.1 铁 道 车 辆 在准轨铁道上运行的车辆。包括动车和拖车。 2.2 动车 带有牵引动力轴的车辆。如动力集中方式的机车(动力车)、动力分散方式的动力 车。 2.3 拖车 不带牵引动力轴的车辆,即非动力车辆。 2.4 头车 位于列车运行最前方的车辆。 2.5 尾车 位于列车运行最后方的车辆。
3 引用标准 .................................................................... 错 误 ! 未 定 义 书 签 。
4 基本原则 .................................................................... 错 误 ! 未 定 义 书 签 。
在 1995年 由 我 所 主 持 编 写 了 ” 高 速 试 验 列 车 动 力 车 强 度 及 动 力 学 规 范”(95J01-L)和”高 速试验列 车客车强 度及动力 学规范” (95J01-M)。在 这 几 年的使用过程中进行补充和完善。
本暂行规定是在此基础上调整改写的。 本暂行规定由铁道部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暂行规定的主要起草人为: 王悦明 黄成荣 黄 强
b
— 在位面积计算旅客数,取b=4
g
— 重力加速度(g=9.81m/s2)。
N; kg;
m2; 人 /m2
6.1.1.2 垂 向 集 中 载 荷 车内的重大电气和机械设备按集中载荷作用于安装位置处。其值按加挂设备的实际 重 量 的 1.3倍 考 虑 。 当 考 虑 集 中 载 荷 时 , 上 述 6.1.1.1款 中 的 M1值 中 应 扣 除 加 上 的 集 中 载 荷 。
列车高速运行包括通过隧道和会车时所受到的空气动力载荷。 5.11 车 辆 间 的 相 互 作 用 力
6 车体 6.1 基 本 载 荷
6.1.1 垂 向 载 荷 6.1.1.1 垂 向 均 布 载 荷 Fcz=1.3[M1+(n+S×b)×p]×g …………(6-1)
式中: Fcz M1 n p S
— 垂向均布载荷, — 整备状态下车体质量, — 定员数; — 每一旅客质量,取p=80kg/人; — 通道及通过台面积,
9 一、二系螺旋钢 弹簧的强度 设计与试验 .................... 错 误 ! 未 定 义 书 签 。
10 零部件固结强 度 ........................................................ 错 误 ! 未 定 义 书 签 。
11 门窗 ......................................................................... 错 误 ! 未 定 义 书 签 。
(4 −1)
5 车辆基本作用载荷 5.1 垂 向 静 载 荷 垂 向 静 载 荷 包 括 自 重 、载 重 和 整 备 重 量 。其 中 车 体 结 构 自 重 和 旅 客( 包 括 自 带 行 李 ) 重量按均布载荷作用在车体底架上;车内的重大电气和机械设备按集中载荷作用于 安装位置处。 旅 客 ( 包 括 自 带 行 李 ) 重 量 取 为 80kg/人 。 转向架上各部件的垂直静载荷可用转向架总轴重减去该部件以下的所有零部件重量 相应的静载荷后除以转向架中平行受力的相同部件数目。 5.2 垂 向 动 载 荷 垂向动载荷由垂向静载荷乘以垂向动荷系数而定。 垂 向 动 载 荷 取 为 垂 向 静 载 荷 的 0.3倍 , 即 垂 向 动 荷 系 数 取 为 0.3。 5.3 纵 向 载 荷
1 范围 1.1 本 规 定 规 定 了 200km/h及 以 上 速 度 级 铁 道 车 辆 的 强 度 设 计 、评 估 及 试 验 鉴 定 的 要 求。 1.2 本 规 定 适 用 于 鉴 定 我 国 新 研 制 的 最 高 运 行 时 速 在200km/h及 以 上 速 度 级 的 一 般 用途的准轨高速铁道车辆及其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强度。 1.3 符 合 本 规 定 的 高 速 铁 道 车 辆 在 普 通 线 路 上 回 送 时 , 不 得 通 过 驼 峰 和 进 行 溜 放 编 组作业。
Fcz=1.2[M1+(n+S×b)×p]×g ……………(6-4)
式中: Fcz —
运 用 状 态 垂 向 载 荷 , N;
M1 — 整备状态下车体质量,kg;
n
— 定员数;
S

通 道 及 通 过 台 面 积 , m2;
b

在位面积计算旅客数,取b=2 人/m2
p
— 每一旅客质量,取p=80kg/人;
12 车内设备 .................................................................. 错 误 ! 未 定 义 书 签 。
13 车辆连接装置 ........................................................... 错 误 ! 未 定 义 书 签 。
1
[ ] σ e = 0.5 ⋅ (σ 1 − σ 2 )2 + (σ 2 − σ 3 )2 + (σ 3 − σ 1 )2
变形按允许变形值评价。 4.3 稳 定 性 可 用 材 料 力 学 、 弹 性 理 论 和 结 构 力 学 的 方 法 评 价 。 4.4 疲 劳 强 度 分 别 按 疲 劳 周 次 和 疲 劳 极 限 线 图 评 价 。
6.1.2 静 态 纵 向 载 荷 压缩载荷:
3
Fys, 在 车 钩 中 心 线 高 度 上 沿 纵 向 作 用 ,
对于动力集中式,取Fys= 1500kN,
对于动力分散式,取Fys= 1000kN;
Fy1 = 300kN,一 端 作 用 在 车 体 端 墙 的 车 顶 与 在 墙 交 接 高 度 处 。另 一 端 作 用 点 与 上 述 Fys 的作用点相同。
5 车辆基本作用载 荷 ...................................................... 错 误 ! 未 定 义 书 签 。
6 车体 ........................................................................... 错 误 ! 未 定 义 书 签 。
附 录 A 疲 劳 极 限 线 图 … … … … … … … … … … … … … … … … … … … 27
附 录 B 参 考 文 献 … … … … … … … … … … … … … … … … … … … … 3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