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角色转换及心理调适研究本文对少数民族新生在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变化(包括正性和负性)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
报告了少数民族新生接受高等教育时的心理现状,同时对其心理调适及其机制进行探索。
了解少数民族新生抑制、消除负性心理,产生、强化正性心理的心理过程,及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同时讨论了影响这些过程的因素(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影响这样的因素可能为自身成长环境,同学老师影响,性格原因等。
而少数民族新生可能使用快速融入新环境,结交新同学,跟随集体活动等方式来抑制负性心理,加强正性心理。
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法,获得实验数据,得到结论,并总结出研究规律和现象成因,初步建立一种特定心理模式,为研究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新生;角色转换;心理调适第一章绪论1.1 问题的提出民族高等教育是现代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为民族地区教育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
而甘肃位于西北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民族高等教育的程度[1]。
某大学作为甘肃省的著名高等学府,肩负着实现民族高等教育这一历史职责。
由此观之,研究少数民族学生在外进行高等教育时所处心理状态,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大学生作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其学习状态如何,是大学必须关注和回答的问题。
众所周知,体现学生向学与厌学的学习心理状况诸如学习动力、学业成就期望、专业兴趣等直接影响着学习态度[2]。
基于此,本研究欲对甘肃省某大学某校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展开调查。
1.2 研究现状1.2.1 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现状的研究经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
调查显示,其中学习动力是主要的驱动因素之一,仅有35.3% 的学生认可自己学习动力非常(或比较) 强,有39.9%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不够努力。
同时其学业成就期望不高。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学业成就持有低期望目标,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能毕业拿到学新疆位就成,22.8% 的学生没想过未来的学业规划,走一步算一步,期望自己毕业后能继续深造、获得更高学位的学生只是极少数。
而针对专业学习进行调查,发现43.8%的学生对专业学习没有兴趣。
但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许多,例如:学生的学习仍未摆脱汉语水平的制约、缺少专业基础知识(从而对专业兴趣有实质性影响)、高校依旧存在不合格教学、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目标等。
但经分析,其中重要原因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快乐感和意义感不强。
研究发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学习的快乐感和意义感的评价较低,认为在学习中并未享有快乐感,也不清楚自己所学东西意义何在的学生不在少数。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学习快乐感和意义感将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不高、课程目标达成度不够。
这一问题的产生可能既有课程设置的问题,也有课堂教学的问题,还有高校管理方式及少数民族大学生知识能力和学习动机的问题[1]。
当前的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状态研究,只研究了在本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同时侧重点倾向于少数民族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期待,动力,快乐感和成就感等,没有针对外出求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的研究。
这种在环境和生活学习状态下的心理变化,我认为是值得研究的。
1.2.2 有关大学新生心理角色转换的研究大学新生在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过程中,有一系列负性心理产生,需要及时加以调整。
大学新生负性心理调整是一个抑制、消除负性心理,产生、强化正性心理的过程。
这一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作用,其中既有学生内部因素的影响与作用,又有教育者、校园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与作用。
因此,在负性心理调整过程中,需要发挥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以期产生良好的效果[3]。
在探讨大学新生心理角色转换的研究中,是以普通汉族学生为受众,未讨论少数民族大学生这样特殊群体。
他们是少数群体,但又是每个大学中必有的特殊人群,在接受高等教育时,他们所面对的心理冲击和心理矛盾往往更为复杂,尤其是拥有自己本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少数民族。
1.3 研究目的大学新生入校后,对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经历一个认识适应的过程,逐步完成角色转换。
大学新生角色转换是指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转换。
这一转换是完成新的学习任务所必需的。
大学新生角色转换能否成功,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才。
因此,许多国家的大学都把大学新生角色转换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来研究[4]。
大学新生角色转换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会有一系列负性心理产生,如偏颇认知、消极情感、脆弱意志等。
这些负性心理如果不及时加以调整,一旦累积起来,不仅对角色转换产生阻滞作用,还会导致心理疾病,不利于新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第二章正文2.1 研究背景研究少数民族新生初到大学所处心理状态,这类研究在国内还是属于极少研究的范畴,但是其对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融入大学生活,克服民族障碍,实现高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我进行了如下准备,完成此次研究项目:首先,确定研究方向。
我本身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长大,身边拥有许多少数民族同学,在高考后,大家有远离家乡,纷纷外出求学,遇到许多文化及心理方面问题,由此引发我的思考。
其次,我查阅大量文献,结合资料,了解当前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外求学的心理研究较少,而针对我国多民族的国情,此次研究有其研究价值。
通过对所处环境的分析(甘肃省某大学某校区),可以确认某校区属于一个多民族聚居学习的环境,非常适合调查工作的展开。
使研究方案具有可行性。
2.2 研究内容2. 2. 1心理变化研究具体研究少数民族新生在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变化,包括正性的和负性的。
2. 2. 2心理调适及其心理机制研究了解少数民族新生抑制、消除负性心理,产生、强化正性心理的心理过程,及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同时讨论影响这样过程的因素(外界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
2. 2. 3研究规律总结从研究调查中初步总结规律,和心理模式,为研究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出建议。
2.3 研究方法与过程2.3.1 研究方法调查问卷;个案访谈;文献法2.3.1.1预调查:在正式调查之前,采用小范围试点,检验问卷的可行性,根据预调查反馈的信息对调查问卷进行重新修改和完善。
2.3.1.2调查阶段:主试人为本人,施测对象为某大学某校区的50名少数民族大一新生,施测时采取无记名方式,请无关人员回避,同时向受试者保证结果对其本人无任何影响,施测时间大约40分钟,过程符合相关要求。
2.3.1.3数据录入阶段:在数据录入阶段,剔除不合格问卷,然后将每一份问卷结果记录。
2.3.2 研究地点考虑到调查的实际性和规模有限,以某大学某校区为研究地点和访问地点;同时考虑到便利性,大一新生居住在某校区。
2.3.3 研究对象选择50个少数民族大一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可以询问身边的大二大三少数民族同学,及他们的亲朋好友。
2.3.4 研究问卷主要调查少数民族新生的心理状态,如离家情绪,对陌生集体的融入情况,不同文化的交流障碍等。
2.4 研究结果与分析表一进本情况调查表调查因素构成人数比例性别男性30 60%女性20 40% 年龄15-17岁 1 2%18-19岁41 82%20-23岁8 6% 专业文科15 30%理科21 42%工科14 28% 民族维吾尔族21 42%哈萨克族8 16%藏族13 26%其他8 16%由表一中数据可得,对于研究对象中,男性比例大于女性,表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男女所拥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等,对于女性,仍存在其主要价值在于家庭生活的想法。
对于调查对象,普遍上学较晚。
在接收大学教育时,以具有成人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研究对象所选择专业跨度比较大,但主要以未来工作前景为主要考虑因素,例如土木工程,化工等。
甘肃地区毗邻新疆,西藏,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某大学内地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藏族,回族等,但由于回族等民族生活习惯,语言,外貌等与汉族无较大差异,故归类于其他。
表二家庭情况调查表调查因素选项人数比例是否为独生子女是10 20%否40 80% 户口所在地城镇户口32 64%农村户口18 36%高中在哪读书本地46 92%外地 4 8%由表二可分析,除8%的人选择内地高中班外,剩余大部分人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高中教育。
在外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中,64%为城镇户口,36%为农村户口。
且超过半数的少数民族新生为非独生子女。
表三大学情况调查表调查因素选项人数比例在大学不适应的方面饮食住宿等生活习惯45 90%(多选)当地气候条件29 58%与同学的沟通交流38 76%学习节奏40 80%其他20 40% 是否常参加班级活动是18 36%否32 64%非常了解32 64%是否了解本民族文化一般了解11 22%不了解7 14%由表三可得,在饮食生活,气候条件,与同学沟通交流,和学习节奏等方面,少数民族新生均存在种种不适,间接导致了对于班级活动参与不积极。
同时,对于本民族文化和宗教的信仰,使其与汉族同学产生巨大差异,可能导致无法完全融入集体生活,引起心理压力等。
表四心理压力情况调查表调查因素选项人数比例是41 82%是否存在心理压力否9 18%学习35 70%压力来源于(多选)生活21 42%与人交往26 52%其他13 26%缓解压力的方式对家人朋友倾诉44 88% (多选)心理咨询 2 4%转移注意力18 36%消极对待,不缓解 6 12%其他16 32% 由表四可得,少数民族新生的心理压力来源于学习,生活,与人交往等多方面因素,但由于多方面的差异,导致82%的人产生了心理压力。
对于产生的心理压力,大部分人选择积极积极克服负能量,采取对家人倾诉,专业注意力等方法,克服消极情绪。
但大部分人未选择心理咨询这一专业方式,主要是因为对其的不了解和不信任,以及学校宣传力度较小,知名度较低。
第三章结论3.1 结论与建议大学新生入校后,对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经历一个认识适应的过程,逐步完成角色转换。
大学新生角色转换是指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转换。
这一转换是完成新的学习任务所必需的。
大学新生角色转换能否成功,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才。
大学新生角色转换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会有一系列负性心理产生,如偏颇认知、消极情感、脆弱意志等。
这些负性心理如果不及时加以调整,一旦累积起来,不仅对角色转换产生阻滞作用,还会导致心理疾病,不利于新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少数民族新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从小接受汉语教育,与汉族同学沟通较多,家庭居住在城市,家庭环境较好,从小具有多次旅游经历或在内地进行初高中学习,同时父母在家多与其利用汉语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