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优秀课件
思 路 与 结 构
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 总写 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足 清晨所见的景象 槐树的落蕊 记 秋蝉的残声 叙 秋雨及秋凉 枣树在秋天的奇景 分写 凡有情趣的人,对于秋,总 议 是一样能引起深沉、幽远、 论 严厉、萧索的感触 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总括 直抒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
22
2017/11/14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 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 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 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 些深沉的地方。
文中“这些深沉的地方”,指的是什么?
秋天给人的那种既细腻又清闲且有些落寞的 情感体验。
秋蝉残鸣图
思考与探讨
写秋蝉的目的何在? 几声秋蝉的哀鸣足以 牵动作者心魂,渲染了 故都之秋寂廖、悲凉的 气氛。此处以动衬静, 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之感,加 “浓”了秋味。
小院秋景图
本图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品秋味
一椽破屋 —— 衰败 沧桑感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 清爽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谧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悠闲 破壁腰 —— 残破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清闲 落寞
秋草—— 萧索
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蓝色、白色——冷色 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孤寂、落寞的情怀
秋槐落蕊图
思考与探讨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只能感 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作者为什么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其 落蕊?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给 人一种寂静无人,作者独自徘徊的遐想。只 有与自然交融,方能流露出内心深处的那份 “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的寂寞、凄凉情怀。
思考与探讨
作者笔下的“秋雨图”有何特点?
写了灰沉沉的天底、凉风、急雨,一句 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 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活灵活现。 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的作 用?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 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 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流露出了作者对“都市闲 人”过着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秋的凄苦不尽ຫໍສະໝຸດ 江滚滚来。 -秋的悲凉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 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 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 诗人说:“秋天就像一条深 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荡 漾着我心思 。
他,在1952年被中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 命烈士。 今年,2012年,是他的一百零六岁诞辰。 他的名字,叫郁达夫。 后人评价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 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 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 今天,让我们走进《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 内心世界,去感受这位作家的喜悦和悲伤。
提问:这一段文字写了 哪些视觉上的景物?
《故都的秋》 日光 漏 景物描写中 的视觉、触 提问:评写牵牛花的颜色,是否多余? 觉、听觉效 明确:评写颜色,突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的特点。 果
碧绿
牵牛花 颜色
明确: 天色
思考题: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 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 赞美清、静、悲凉的故 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 原因加以评析。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 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 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 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 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 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 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 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3 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
客观上
季节是秋天,所以作者选取了秋天所特有的 景物和特有的自然色彩。
“清、静、悲凉” 的特点是通过什么 手法体现的?
故都秋的总特色:清、静、悲凉
一.视觉效果
“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 院子一座,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 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 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 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 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 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 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 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 最下。”
“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 者把“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文眼句),而 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方法:联系背景)
明确: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 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 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 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 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 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 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 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 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 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秋雨话凉图
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 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 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 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 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 凉了!”
故 都 的 秋
郁达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
-秋的明净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太平御览》
白 居 易 琵 琶 行
枫 浔 叶 阳 荻 江 花 头 秋 夜 瑟 送 瑟 客 。 ,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 天涯
识记字音
• • • • • • •
混混沌沌( dùn) 潭柘寺(zhâ ) sà o zhou ) huái ) 扫帚( 槐树( 落蕊(ruǐ ) 一椽破屋(chuán ) xī shuài ) 廿四桥(niàn ) 蟋蟀( 嘶叫( sī ) 房檩(lǐn ) 平平仄仄(zâ ) 普陀寺(tuó ) tuí )鲈鱼(Lú ) 譬如( pì )颓废(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 的晚上》《薄奠》 《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 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 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 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 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 交融的画面。 2017/11/14 17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的 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 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 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 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 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 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 感悟。
主观上
1 旧中国政治黑暗,作者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2 郁达夫个人气质上有多愁善感的一面。
故 都 的 秋
郁 达 夫
他,幼年丧父,发愤读书, 成绩斐然,贫困的生活赋予他 诗人的忧郁特质。 他,17岁留学日本,饱 受异族欺凌,屈辱的日子赋予 他作家的忧伤情怀。 他,壮年时期飘零南洋, 北望中原,苦难的祖国赋予他 战士的忧患悲凉。
他,在1945年8月2 9日被日本宪兵队秘密杀害, 终年49岁。
整体结构图
总起(1~2):写感受,抒发向往之情。 小院秋晨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故都的秋
分写(3~9)
(10~11)总结全文,抒发眷恋之情
请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文眼句):即 表明故都之秋的特点的句子。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作者在文 中描写了几幅 故都秋天的画 面?请同学们 分别为这几幅 幅秋景取个诗 意的名字。 (限四个字)
思考与探讨
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 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
“淡绿微黄”所呈现 出的是一种清、静的淡 色,它与作者对故都的 秋的清、静、悲凉的独 特情感体验相一致的, 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 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 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 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 的寂廖、悲凉,而且全 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 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 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 凉的颂歌。
从 1921 年到 1933 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 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 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 年4月由上海迁 居杭州, 1936 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 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 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 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 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 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 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 年7月,郁达 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 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 ——《故都 的秋》。
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 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 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
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 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1934年7月,
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