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ⅩⅩⅩⅩ”课程教学大纲 - 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

“ⅩⅩⅩⅩ”课程教学大纲 - 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

“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李冬楠执笔人:袁辉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法学院课程名称:中国法制史课程编号:英文名称:The Legal History of China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54 理论学时:46 实验学时:8学分:3开设专业:法学先修课程:宪法学、法理学、法律逻辑学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中国法制史是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开设的十六门主干课之一,是针对具有一定法学和历史知识基础的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

本课属于法学的基础性课程,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法制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纵向和横向的思维能力,进而结合实际,加深对法学理论的理解,配合部门法的法学,全面提升作为一个法律人的知识和素养。

当前,我国的部门法更侧重吸收外来优秀法律成果,对本土传统的法治资源涉及较少,因而出现了一些“水土不服”的现象,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在学习现代法律精神和知识的同时,回顾中国传统法制的发展,继承传统法制的优良传统,了解传统法制的缺陷和不足,才能更为全面的了解我国法制发展的面貌,进而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能深化法学的对学习和探索。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应当全面了解中国有史以来法律制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内容,以及在历史不同阶段中国法律制度的基本特色,并逐步培养起纵向和横向比较思维,加深对法学理论的理解,更好地融会贯通各部门法学的基本知识,树立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第一章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时期的初步发展(约前21世纪-前11世纪)(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法律的起源及其特点,并对夏朝和商朝的基本法制状况,特别是神权法思想、立法、司法制度等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一、起源时代的法律与国家二、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第二节夏商时代的法制一、夏朝的法制二、商朝的法制状况【考核要求】了解:《禹刑》的概念;《汤刑》的概念;“圜土”的概念理解:商朝继承制度的发展情况;商朝的法律运作模式掌握: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奴隶制“五刑”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神权法”思想的具体实施和影响第二章西周的法制(前11世纪-前771)(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礼治”在西周的确立和影响,了解西周司法制度体现的不平等性,深入理解西周宗法制的基本情况,掌握西周婚姻、继承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法制指导思想一、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二、亲亲、尊尊和有别第二节法律形式一、礼二、成文法规第三节身份法律制度一、社会等级二、宗法制三、婚姻制度四、继承制度第四节刑事法律制度一、刑法的基本原则二、刑罚制度第五节财产法律制度一、“井田制”二、动产的私有权三、契约制度第六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二、司法程序三、贵族官僚在司法中的特权【考核要求】了解:“周公制礼”的内涵;“亲亲”、“尊尊”和“有别”的含义;“五听”的含义;“六礼”的含义理解:西周的法制指导思想的含义和影响;西周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西周刑法的基本原则掌握:“礼治”在西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婚姻制度中“七出三不去”的内涵和意义;西周“宗法制”的结构和基本精神第三章春秋战国的法制(前770-前221)(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公布成文法的意义及《法经》的重要影响,全面了解各诸侯国的变法情况,了解春秋战国司法制度的变化。

【教学内容】第一节法律形式的转变一、公布成文法的潮流二、创建成文法第二节法律制度内容的变化一、社会等级大变动二、刑事法律的变化三、承认土地私有制第三节司法制度的变化一、司法机构二、审判制度【考核要求】了解:“铸刑书”的概念;《法经》的概念理解:公布成文法的意义掌握:《法经》在中国法制史的地位;战国时期刑罚制度的变化第四章秦国及秦朝的法制(前356-前206)(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商鞅变法的意义和秦朝法制的基本状况,了解秦朝法制的指导思想和法律形式,理解秦朝诉讼制度的基本情况,掌握秦朝刑罚制度的体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商鞅变法一、运用赏罚手段推行农战政策二、剥夺旧贵族的特权三、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四、明法重刑,奖励告奸第二节法制指导思想一、“一断于法”二、法律必须公开三、轻罪重罚第三节法律形式一、律二、制、诏与令三、式四、廷行事五、法律解释六、其他第四节身份法律制度一、社会等级二、婚姻法律制度第五节刑事法律制度一、有关定罪量刑的通例二、刑罚制度三、主要罪名第六节财产法律制度一、土地私有权二、债权关系第七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二、诉讼与审判制度【考核要求】了解:秦律的基本情况;廷行事的概念;法律解释的概念;“具五刑”的概念;“以古非今罪”的概念;“公室告”的概念理解:秦朝法制指导思想的特点和意义;秦朝诉讼制度的内容和意义;秦朝刑罚制度的基本原则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秦朝刑罚制度的基本体系和特点第五章两汉的法制(前206-220)(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两汉法制开始儒家化发展的基本情况,掌握汉代的刑罚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了解汉代的婚姻家庭制度、理解汉代的继承制度。

【教学内容】第一节法制的指导思想一、汉初以“黄老”学派为主的法制指导思想二、经改造的儒家法律指导思想第二节法律形式一、律二、令三、科四、比第三节身份法律制度一、社会等级二、家族制度三、继承制度第四节刑事法律制度一、刑法原则以及通例的变化二、刑罚制度的重大改革三、主要罪名第五节财产法律制度一、所有权二、契约习惯及法律三、损害赔偿第六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二、诉讼制度三、审判制度四、其他制度【考核要求】了解:《九章律》的概念;“决事比”的概念;“章句”的概念;录囚制度的基本情况;“亲亲得相隐匿”的内涵;“秋冬行刑”的内涵理解:汉初的法制指导思想;经过改造后的儒家法律指导思想;汉代继承中的“诸子均分制”掌握:汉代的立法概况;汉初刑法改革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春秋决狱”的原因、目的、内容及其影响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制(220-581)(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的发展变化,掌握儒家思想对这一时期立法的渗透情况,了解这一时期刑罚制度的改革,理解门阀政治对这一时期法制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法律形式一、律的演变二、令的发展三、科和格的变化第二节身份法律制度一、社会等级二、婚姻及家庭制度第三节刑事法律制度一、维护贵族官僚法律特权二、确立“重罪十条”名目三、刑罚制度的变化第四节财产法律制度一、土地制度二、契约与债第五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二、诉讼审判制度【考核要求】了解:曹魏《新律》的概念;《晋律》的概念;《北齐律》的概念;“门第婚”的概念;宫刑被废除的情况;“登闻鼓”直诉制度的基本情况理解:门阀政治对法制、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八议入律”的基本情况和影响;“死刑奏报制度”的内容和影响;《北齐律》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发展情况;刑事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准五服以制罪”的内涵和意义第七章隋唐五代的法制(581-960)(5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唐朝法制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唐律疏议》的内容和影响,理解并掌握“十恶”、“请减赎当”等重要法律制度、了解唐朝的婚姻、家庭、继承制度,了解隋朝和五代时期的法制状况。

【教学内容】第一节承前启后的隋朝法制一、《开皇律》和《开皇令》二、《大业律》和《大业令》三、隋朝法制总的特色第二节唐初的法制指导思想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二、立法要求宽简、划一、稳定三、执法要求审慎第三节唐朝的法律形式一、律二、令三、格四、式第四节唐朝的身份法律制度一、社会等级二、成丁年龄三、婚姻制度四、家庭制度五、继承制度第五节唐朝的刑事法律制度一、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和通例二、刑罚制度三、主要罪名第六节唐朝的财产法律制度一、所有权二、契约制度三、损害赔偿第七节唐朝的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二、诉讼制度三、审判制度第八节五代的法律制度一、立法方面的发展二、法律内容的主要变化【考核要求】了解:《开皇律》的概念;《唐律疏议》的概念;《唐六典》的概念;《大中刑律统类》的概念;“义绝”的概念;死刑复奏制度的基本情况理解:“请、减、赎、当”的内涵和意义;“保辜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六赃”的内容和特点;唐朝“五刑”的主要内容;“类推制度”的适用原则;五代时期法制的发展情况掌握:唐初法制指导思想的内容和意义;《唐律》的内容和影响;“十恶”制度的内容和影响;唐朝司法制度的基本情况;唐朝刑罚的基本原则;“中华法系”的基本情况和影响第八章两宋的法制(960-1279)(5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两宋时期立法的基本状况和民事法律的发展情况,掌握宗族制度在两宋的发展和影响,掌握两宋的刑罚制度的变革,了解法医学在宋代的发展。

【教学内容】第一节法律形式一、律和《宋刑统》二、敕与编敕三、令、格和式四、例五、条法事类第二节身份法律制度一、社会等级二、宗族制度三、婚姻制度第三节刑事法律制度一、刑法基本原则二、刑罚体系三、主要罪名第四节财产法律制度一、所有权二、契约制度第五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二、审判管辖三、诉讼与受理四、证据五、审判方式六、申诉、复审和死刑复核七、其他司法制度【考核要求】了解:《宋刑统》的概念;编敕的概念;条法事类的概念;“折杖刑”的概念和特点;“凌迟”的概念;“盗贼重法”的概念;洗冤集录理解:宋代宗族制度的主要内容;宋代妇女离婚权利的内容;宋代的继承制度的特点;宋代公证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宋代监狱管理制度的特点掌握:宋代刑罚体系的变化;宋代契约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宋代审判方式的变化和特点;宋代中央和地方司法机构的内容和特点第九章辽、金、西夏、元朝的法制(916-1368)(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了解元朝的法制状况,了解辽、金、西夏、元朝法律中富有民族特色的法律制度,掌握四大少数民族政权法制与传统法制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内容】第一节辽国(契丹)的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二、刑事法律制度三、司法制度第二节金国的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二、刑事法律制度三、司法制度第三节西夏的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二、刑事法律制度三、财产法律制度四、诉讼与审判制度第四节元朝的法律制度一、法制指导思想二、立法概况三、身份法律制度四、刑事法律制度五、财产法律制度六、诉讼与审判制度【考核要求】了解:《重熙条制》的概念;《泰和律令》的概念;《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的概念;《大元通制》的概念;元朝的“四等人”制度理解:辽国刑罚制度的特点;金国司法制度的特点;西夏定罪量刑的原则;元朝立法指导思想的特点掌握:元朝立法的发展情况;元朝特殊的婚姻和继承制度第十章明朝的法制(1368-1644)(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明初的法制指导思想及立法情况,了解明代的婚姻继承制度的发展情况,了解明代特务机构的发展及影响;掌握明代司法制度改革的基本脉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