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管理系统设计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管理系统设计

图5所示为电池组综合管理器硬件结构示意图,j。、y。代 表了霍尔形式的电流、电压传感器,其中电压传感器输入0V~ 600V,输出0mA~20mA,电流传感器输入一200A~200A,输出一 100mA~100mA;微处理器选用了带CAN通讯接口的单片机 P87C591;在总线通讯方面。CAN总线采用了内置CAN控制器 的单片机P87C591和总线驱动器82C250,并加以光电耦合器 6N137与外部总线隔离。RS485总线使用了差动信号驱动器 65LBCl84,并用光耦ⅡL117实现隔离,RS232总线选用了控制 器MAX232以实现综合管理器与PC机的数据交换。从而方便 系统调试;ANFIS是电池组剩余电量的核心计算单元.通过单 片机软件编程得以算法实现,硬件上则借助电压、电流传感器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管理系统设计
张承宁朱正张玉璞李红林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北京100081)
E—mail:zhuzhengbitev@126.eom
摘 要 根据动力电池组在电动汽车上的使用特点和要求,利用总线通讯技术,设计出电池组分布式管理系统.系统由 一个电池组综合管理器和多个电池单体检测模块组成。为了克服电池组上的高压干扰。实现对每块电池单体电压的精确 采集,在电池单体检测模块中设计了具有特色的压控恒流源电路。通过在电动汽车上的实际应用表明.系统运行稳定正 常,可扩充性好,便于安装布置,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动力电池组 分布式管理 总线通讯 压控恒流源电路 文章编号1002—8331一(2006)25—0220—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273
利用放大电路中的正反馈和负反馈,这里的电池组单体电 压采集是通过一种压控恒流源电路加以实现的,其原理图如图 3所示。根据输入信号可分解为差模信号和共模信号的原理。 如果利用差动放大电路来采集单体电池电压.尽管不同节点上 电池的参考点不同,但由于差动放大电路对共模信号的抑制作 用。处于低电位节点处的电压就被抑制。而差动放大电路仅对 单体电池电压进行放大.使得相邻电池节点处的电池都具有一 个共同的参考点,所以可以实现对长串电池组单体电压的测 量。在该电路中。就是利用上述原理把被检测的电压差(即单体 电池端电压)转换成电流的形式长距离传输而不受外界干扰. 且传输精度高,适合不同电压级别的微机接口电路.以便数据 采集和转换,为实际使用带来了方便和灵活性。在图3中可以 看到采用运算放大器组成的压控恒流源.被检测电压差取自每
Design 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Traction Battery Packs in
Electric Transmission Vehicle
ZH慷NG Cheng-ning ZHU Zheng ZHANG Yu-pu LI Hong-lin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08 1)
l动力电池组分布式管理系统组成
图1所示为电动汽车电池组管理系统的组成框图.不难看
l燃。l l燃卜一I燃。l
l一…一- 485总线
…一。一l
电池组综合 管理器
CAN总线L-—一一--·
图l 电动汽车电池组管理系统的组成框图 220 2006.25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万方数据
图2电动汽车电池组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图
—命—令—分!—类一 非法命令
妲垒
叽接收就{ N
上Y
耋鲎堕堡查!!}睦 收标志=0
廷渺 匿p函———一
l恢复现场l
l返回
图6 电池单体检测模块RS一485总线通讯流程图
集,处理A/D数据,电池剩余电量预测算法等功能;故障检测与 诊断程序模块实现单体电压报警、温度、总电压和剩余电量报 警;通信与网络程序模块保障系统与其它控制单元之间完成实 时高速而可靠安全的信息交互。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25 221
和一个V佰压频转换电路完成信息采集:显示单元选用了集成 的液晶模块T6963C,使用和开发都非常方便。
键盘单元I匾i翮 降合控制器

型塑到也乳
螺 确

辐遽甄

—[=)
120
;l [
充电器
24v
图5 电池组综合管理器硬件结构示意图
3动力电池组分布式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3.1 电池单体检测模块软件设计
2动力电池组分布式管理系统硬件设计
2.1 电池单体检测模块硬件设计 电池单体检测模块在电池管理系统中属于下位机部分,能
够完成对单体电池端电压以及现场工作温度的采集.同时还带 有RS一485串行通信接口,并在电池组综合管理器的协调下工 作。模块中具有两路的模拟输入,分别采集5块电池的端电压 和1个电池温度,并通过模数转换后存储到模块寄存器中,当 模块接收到电池综合管理器发出的指令后,就把寄存器中的数 据传输到管理器中。 2.1.1 电池组单体电压采集电路
图4即为电池单体检测模块结构原理示意图,其中a1~aL5 为单体电压采集电路的输出端,A1,A5为单片机上对应的A/D 接口,R、T分别为单片机串行接口的接收端和发送端,R0、D为 对应的发送端和接收端。不难看出模块就是将五组单体电压采 集电路置于同一块电路板中设计而成的,再经过A/D转换和 RS一485串行总线通信完成数据采集和传输,这样根据串联电 池组中的电池数量采用一个或多个模块就实现了对其中每块 电池单体电压的测量。
出系统内部采用了成本较低的RS一485网络,而与车辆上其它 控制器间的数据通讯则统一采用了CAN通讯网络。电池管理 系统由单体检测模块和综合管理器构成.且多个电池单体检测 模块在电池组综合管理器的协调调度下实现电池组数据交换: 而综合管理器以及车辆的其它控制器又是在整车综合控制器 的协调调度下实现整车数据交换、管理和控制。图2所示为系
-<N键\值为/l?

坠<、磊、、茹—/
Yl
磕、病/亨>J

围7动力电池组综合管理器软件运行流程图 222 2006.25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万方数据
中断
保护现场
殛鎏一 夏丢上Y痢
接受下一个字符
BB
卜题9

』!
厂———叫 送发送标志:0I|送发送标志=1
l发送数据l
|!<癍釜诧
N 吝命令字? 、、、——,—,
整个系统的软件设计思路是保证系统初始化、人机接口、 故障诊断和通信四个模块的通用性。其软件运行流程以及RS一 485总线通讯流程分别如图7、图8所示。
可得:
£居一
图3压控恒流源电池电压采集电路
万方数据
,一半
(5)
当各电阻满足鲁=里R4时,联立上述五式,即可得输出电
流I满足:
5酉 ‘%。’R3
(6)
也就是说流过负载电阻R,的电流与单体电池电压值以。 成正比,而与负载电池只,的值无关。这样只要改变尺,的阻值, 就可把电流转换成不同的电压级别,从而满足不同单片机接El 的需要。
统的工作原理图.其中电池单体检测模块完成对电池单体的电 压和现场温度采集,然后通过RS--485总线传输到电池组综合 管理器中;综合管理器能够采集电池组的电压、电流和环境温 度,并针对电池组剩余电量SOC预测算法完成软硬件实现。此 外。电池组综合管理器还带有RS一485通讯接口和CAN通讯 接口.前者完成对电池单体检测模块的数据交换。后者完成对 整车综合控制器的数据交换,并且其自带液晶显示单元和键盘 单元,可以实时显示电池单体电压和电池组的状态信息。
电池 单体l
电池 单体2
电池 单体3
电池 单体4
电池 单体5
图4电池单体检测模块结构原理示意圈
2.1.2单线式温度采集单元 电池单体检测模块中的温度采集单元采用了“1-wire”单
线式串行数据通讯总线,实现简单而且具有12位的采集精度, 采集温度范围宽,如DSl8b20,其稳定性和精度都优于传统的 模拟温度传感器。 2.2动力电池组综合管理器硬件设计
动力电池组综合管理器软件系统从功能上可分为系统初 始化、人机接口、数据处理、故障诊断、通信与网络五个程序模 块。系统初始化程序模块主要完成中央处理电路模块的诊断与 启动以及系统变量的初始定义和设置:人机接口程序模块负责 输入命令的处理和输出信息的显示:数据处理程序模块完成采
广丽 主程序流程图
CPU初始化 CAN通讯初始化 液晶显示初始化 485通讯初始化
节电池的正负极输出端钮,即单体电池的电压值玑。如(1)式 所列:
%。=u,一%
(1)
由于电路中引入了负反馈,故可以认为运算放大器两个输
入端电压相等.即有:
以一以
(2)
而且在结点2、3的电流方程分别为:
百2百 %一以以一以
,。 ‘’,
u。一U—U—U
r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t 7
尺1
R3
若在选取电阻时满足R,>>R,那么输出电流,则由下式
键盘初始化 剩余电量预测算法初始化
N 始化成功

液晶显示主界面 (电压、电流、剩余电量、温度)
生\ <俞/
Yl

始 \键—值变/化?

-<N键\ 值为/27
Yl
磊\病/℃J
Yl
显示总电压、总 电流、剩余电量、 环境温度、工作 现场温度
显示37块 电池电压
显示报警电池 电压 (大于14.9V或 者小于10.5V)
voltage
动力电池组是电动汽车的辅助能量源和关键部件.其状态 好坏和寿命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车性能的优劣.因此有 必要对整个电池组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测。基于此种目的。又 考虑到便于在电动汽车上安装布置.设计了电池组分布式管理 系统,其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电池组综合管理器和电池单体 检测模块。整个系统利用总线通讯技术,完成数据传输与交换, 既保证了较好的实时性.又可以建立分布式的系统结构.从而 极大程度上方便了各模块在电动汽车上的安装布置,并且系统 可以根据电池组结构上的不同而随意调整、剪裁和扩充.具有 很大的灵活性、适应性。本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电传动原理样 车上.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车辆的顺利调试和电池 组的正常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主题